杨正美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文化馆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决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当下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感,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最普遍的文化活动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对舞蹈美的追求有强烈的愿望,其中对街舞、广场舞、交谊舞、拉丁舞、芭蕾舞关注度较高,而广场舞影响最大,反映出人们对于群体性舞蹈形式的偏爱,笔者现结合实际工作来谈谈广场舞的审美教育。
广场舞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同音乐、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广场舞作为一种特殊的种类,有着多方面的审美特征。
广场舞是以人体动作、姿态、手势、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段,依靠人体的动作和姿态来塑造艺术形象。广场舞有流动性和连续性,是通过有节奏、有连续性的一系列动作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广场舞的动作是有节奏、富有表情和造型美的动作。广场舞的节奏感与情感表现力有着紧密联系。节奏的强弱、快慢、轻重等,能很好地增强表现力。与此同时,由于广场舞的形态动作、表情、手势都和音乐相配合,融合了音乐的一些因素,因此更加强了广场舞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广场舞艺术正是通过流动性的、连续性的并且具有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的广场舞语言,来塑造各种各样的广场舞艺术形象,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广场舞是表情艺术,它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不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行动,而是通过奔放舒展、刚柔结合的优美动作,传达深刻的情感内容,表达特定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感活动。在广场舞中,情感是从动作、姿态上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的,而不是某种感情内容的动作图解。广场舞以动作表达思想情感,虽然不如语言那样清晰明确,但在表现人物感情的丰富、细腻等方面,动作的表现力却往往超过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时用语言无法表达的那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广场舞能够给予充分的表现。“情动于中并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广场舞动作在表达感情、抒发思想情绪上,是有其独特长处的。
广场舞在当前之所以比较流行,就是因为其能够使民众文化素养和生活品味得到有效提高。广场舞能够对民众的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能有效提高民众的修养,不少广场舞音乐旋律优美,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如《十送红军》、《吉祥欢歌》、《我和我的祖国》等,近年来广场舞通过糅合民间民族舞及其他艺术舞蹈元素,其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飞速发展。此外 ,广场舞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广场舞的理解过程,还能够通过广场舞来感染以及教育人,在广场舞的练习中舞蹈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能够有效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这对社会的和谐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还体现在对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上。广场舞的团体性比较强,能够在整齐性和统一性上给人们带来享受,跳舞的人以及欣赏舞蹈的人能够在审美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广场舞是运动型的艺术,在跳舞舒展筋骨的同时还能愉悦身心,在长期的锻炼中,既能够强健体质,还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水平,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广场舞的作用还体现在能够检验群众文化工作的成效,衡量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效果,展现群众文化的普及程度和艺术水准。部分群众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不能到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活动,而广场舞这一方式就能够满足该群体的娱乐需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承传性,群众性是显著特征,自娱性是外在特征。广场舞是群众喜闻乐见并能高度参与的活动,广场舞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场舞的审美能力,是人们对广场舞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广场舞活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只有充分挖掘广场舞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正确的方向出发,逐步提高广场舞的艺术价值,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喜爱广场舞,最终让广场舞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文化建设。
良好的审美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慢慢培养的漫长过程。提升广场舞的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对广场舞艺术有一个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并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优秀的广场舞作品,通过多种途径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任何人的审美意识都不是先天而来的,而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形成。其次,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应该想各种办法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群众的审美观念向更高层次迈进,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第三,挖掘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自然条件,造成各民族民间舞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白族舞蹈热烈欢快,傣族舞蹈优美典雅,藏族舞蹈高亢豪放,蒙古族舞蹈剽悍奔放,彝族舞蹈狂欢热烈,维吾尔族舞蹈诙谐风趣。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元素,是广场舞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提高广场舞审美的最好素材。第四,通过培养、培训广场舞骨干,举办广场舞比赛和交流活动,能够带动城乡广场舞的推广,提升广场舞的艺术水准和艺术品味。
本文主要探讨了广场舞的审美教育,具体分析了广场舞的审美特征、广场舞审美教育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广场舞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培养。笔者认为,在广场舞中进行审美教育,在群众形体美建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其心灵美,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符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方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