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各国的文化背景受到发展历史的重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各国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所获得的产物,其中承载着各国历史中的各类事件。因此,各国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与民族特点。就我国而言,各民族的文化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无疑会为经贸翻译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尤其是当经贸翻译人员无法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时则很有可能出现错译的现象,为经贸合作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如在我国“红色”是较为喜庆的颜色,在新年以及重大节日均会使用红色的物品布置房间,寓意良好。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则将“红色”作为邪恶的象征,认为红色寓意鲜血。如果经贸翻译人员不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点,采取错误的翻译方式则很容易影响双方的经贸合作,这也是文化缺失的重要表现[1]。
鉴于经贸翻译不仅仅是对各国语言的简单转换,还需做到对各国文化的有效交流,才能保障经贸翻译的有效性,促进各国的贸易往来。因此,在经贸翻译时,除了要对语言自身的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外, 还需积极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差异,在对特定的内容进行翻译时,需尽可能尊重对方的风俗以及文化,提高文化包容性。从饮食层面来说,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中国的待客之道为注重排场和菜品的丰富性,通常会营造较为热闹的饮食氛围。而西方则是以饮食气氛为主,所提供的菜品也较为简便,通常客人也会自行携带食物与主人共同分享,这种风俗习惯的不同也对各国的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不能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时,则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也就难以保障经贸翻译的准确性。
各国的发展历史不同,语言环境不同,语言特点也存在直观的差异。无论是在商务交流,还是在文化交流中,语言特点方面的差异均会对各类交流活动产生直接影响。要想消除语言特点不同对文化交流以及商务交流的直接影响,则要求相关的翻译人员对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情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我国的语言具备生动形象的特性,且在交流中经常性地使用成语以及歇后语,在经贸翻译中,如果不了解成语以及歇后语的历史典故,则难以保障对交流目标的真实传达。如对牛弹琴、井底之蛙等成语,如果单纯从字面进行翻译则很难传达语境,因此通常会从成语的意境或表达的思想层面入手进行翻译。又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白酒的广告词,这里的“杜康”源于《长歌行》,杜康本意是人名,因其发明了酒便以名字代指酒。因此,在翻译时,则需直接将“杜康”用酒替代才能正确传词达意。
人的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受到生活环境影响和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可以认为,思维方式与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就我国而言,其思维特点表现为求同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西方国家则是以抽象思维和求异思维为主,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必定会对双方的文化交流造成严重。尤其是在贸易合作中,由于双方思维方式不同,对待同一件的事物看法也有所差异,一旦双方的看法存在严重的矛盾现象,便会影响商贸合作,且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直接造成文化缺失问题[2]。
除上述几点因素外,对文化缺失现象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人为因素。即相关的翻译人员如果不具备专业的翻译能力,不能对各国国情、文化以及语言特点等有深入的了解,不具备跨文化意识与观念,则很难保障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在进行贸易翻译时,除了要准确传达其中的贸易信息,还应考虑到对方国家的文化包容性,在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贸易翻译,则可更为准确的传达贸易交流的内容。反之,如果前期准备不足,不能对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双方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及语言特点,则很难传词达意。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需要真实反馈各国的文化特点,方能保证贸易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当翻译人员缺乏跨文化意识时,则会出现不考虑双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盲目翻译的现象,这将对翻译内容的准确性构成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对贸易交流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经贸翻译中,为了弥补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效果的影响,减少文化缺失问题的发生率,需要根据各类翻译方法的特点灵活选用翻译手段。如意译法是遵循舍形取意的原则,重点对词语本身的含义进行翻译,采取此种翻译手段可以有效消除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发的文化缺失问题。就歇后语“诸葛亮泪斩马谡”而言其意义为“顾全大局”,如果不了解“诸葛亮泪斩马谡”的历史典故,很难了解所表达的意义,此时便直接将其转换为具体的意义,将其翻译为“Focus on the big picture”对歇后语的具体含义进行翻译,准确传达词义。又如“I am not Hamlet”如果采取直译手段,会被翻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但实则上,“Hamlet”属于莎士比亚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代表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的行为,因此需要采取意译法将其翻译为“我不会犹豫”[3]。
又如,直译加注释法是在根据字面意思直接翻译的基础上,在文中添加注释,对词义的由来和意义进行进一步解释的一种翻译手段。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存在显著差异,对很多词语都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我的成语和歇后语使用较为频繁,很多成语和歇后语均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果不在文中添加注释,采取直译方法对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则很可能影响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流的效果。例如,在对白酒广告中“杜康”一词进行翻译时,通常将其直译为“Du kang”,但由于西方国家的人并不了解“杜康”的典故,则需在文中添加注释对其作出解释,并标注好相关的历史典故。
总之,需要根据商贸交易过程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以及风俗习惯差异选取合理的翻译手段,尽可能实现双方文化的有效交流,消除文化背景差异对经贸交流的影响。
由于各国的语言特点不同,对相同的词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为经贸翻译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要求翻译人员在针对特定的贸易交易内容进行翻译前,需要先了解双方的语言特点差异,尽量减少一些有歧义的词语的使用量。而对于不能避免的部分,则需根据对方国家的语言特点在文中添加注释,对特定的词语进行解释,让双方的交易信息得以准确传达,更好的促进跨国贸易发展。如在对物美价廉一词进行翻译时,我们习惯于将其翻译为“cheap”,在我国这么翻译基本没有问题,可以很好的将其理解为便宜的意思。而在西方国家则将“cheap”看作是廉价的,因此采用这个词翻译“物美价廉”并不合理,需要根据西方人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特点将其翻译为“inexpensive”,更为准确的传达经贸思想。
在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逐渐密切,各国文化的交流为商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降低了经贸翻译的难度。一些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和成语已经能够被各国所接受,因此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成语和歇后语已经形成的标准的翻译话术,双方进行贸易交流时也可很好的接受。针对此类词语进行翻译时则可采取直译的手段,而一些使用频率较小,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不经常出现的词语则需在译文中进行合理注释,这不仅能够更好的传达我国的历史文化,也考虑到了对方国家的文化接受心理,能够让对方感知到被尊重。
作为经贸翻译人员,需要主动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不断进行文化知识积累,争取在面对不同的经贸翻译需求时均能做到沉着应对。此外,可以由政府牵头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聘请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经贸翻译人员参与培训,强调经贸翻译中的注意事项,传达经贸翻译经验,进一步强化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
经贸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外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了推动我国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结合文化缺失现象的成因,采取灵活应用翻译手段,结合各国的语言特点准确传达词义,依据对方国家的文化接受心理合理翻译和不断强化翻译人员的专业素质等应对策略控制文化缺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