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天峨县壮族蚂拐节为例

2021-06-17 12:31吴梅玲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遗产传统

吴梅玲

广西警察学院

壮族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八九千年乃至四五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因而,在壮族民间,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节日习俗,蚂拐(即青蛙)节(又称“葬蚂拐”或“蛙婆节”)就是其中最古老的习俗之一。

天峨县是目前壮族蚂拐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蚂拐舞”也被视为蚂拐文化的重要体现和代表,其也在天峨县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同时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败和嬗变。壮族蚂拐文化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新月异的文化思潮中,如何针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如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坚持现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蚂拐节文化内涵及形式

现今流传在天峨县六排镇红水河畔云榜村的蚂拐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壮族图腾遗风。蚂拐文化反映了壮族先辈在过去的悠久年代中,曾盛行过青蛙图腾的舞蹈。壮族人民通过最初对蚂拐的祭祀而编制的舞蹈,这种舞蹈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加工改造,也就成了现在的蚂拐舞。据仅有的的不完全历史记载,蚂拐及其文化承展着壮族儿女具有上千年的传统农耕和稻作文化。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影响,反映出壮族对生命的繁衍与延续的渴望。之后壮族人们开始崇拜蚂拐,把蚂拐作为神来奉供,认为蚂拐可以掌管风雨雷电,让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村寨和谐平安。

天峨县的蚂拐节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参与群众用火把游山寨帮蚂拐照亮山路。二是用壮族特有的有吹唢呐和长号,打铜鼓,唱山歌等隆重的邀迎蚂拐。三是用寻蚂拐、取仙水、孝蚂拐、唱蚂拐歌等活动祈福。四是通过各类蚂拐舞蹈展现和谐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五是开展各类趣味竞赛活动。六是开展传统的对会歌活动。纵观天峨县壮族蚂拐传统文化,无不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验逐步丰富,文化积淀也越来越多,这种蚂拐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就具有了原始信仰内涵。

二、蚂拐节的文化价值

(一)壮民族传统文化

蚂拐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展现出极具壮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广西壮族分布广泛,而且很多壮族由于地理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影响,经济水平滞后,很大一部分壮族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很难用现代化知识将蚂拐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因此,蚂拐文化便成了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方式。只有通过蚂拐节这种传统文化活动,将其中所隐含的壮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彰显出来,才能从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文化价值,让广西、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清楚地了解壮族蚂拐特有的传统文化。

(二)壮族对自然和谐及生殖繁衍的崇拜

首先,从名称定义上,人们将蚂拐节称之“蛙婆节”,赋予其母性神秘色彩而非男性。至今峨县巴暮村村头还供奉着一尊母性的蛙婆雕像。不难看出母系氏族的女权的显赫地位。其次,在寻蚂拐阶段。据说,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运的,被誉为雷王的女婿“蚂拐郎”,成为该年蚂拐的首领。作为蚂拐的首领,与雷王是亲家,要想风调雨顺,都是轻而易举之事。再次,“蚂拐节”中使用的铜鼓,铜鼓中的塑像为“累蹲蛙”, 从造型上来说,意味着生殖崇拜,也代表着繁衍的象征。人们在铜鼓上塑造“累蹲蛙”,蕴涵着古人生殖崇拜的愿望。

三、蚂拐节的传承价值

(一)蚂拐节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族群认同及文化认同

“蚂拐节”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天峨县是一个规模盛大的壮族民间传统节。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孝、陪、葬蚂拐各阶段。期间,也会有许多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举行,如唱蚂拐歌、跳蚂拐舞、敲锣打鼓等活动。这么多活动同时举行,也就要求人们合理分工的同时更要注重团结合作,从而让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因此,开展各类蚂拐节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壮族群众自我组织能力的提高,增进和增强区居民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爱互助,尊老爱幼优良传统和美德。对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二)蚂拐节有利于传承及弘扬民族文化

蚂拐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百年的流传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舞蹈艺术融入到传统的文化表现艺术。在很多关于壮族民风民俗的考究尤其是像蚂拐舞之类壮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很难找到可以考究的材料,有了蚂拐传统文化的依据,就可以随着蚂拐文化渊源追溯到过去很多需要考究的资料。同时也可以用蚂拐传统文化现象去考究如皮鼓、求雨等其他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例如岜暮乡于清代在岜暮乡岜暮村桥头现仍有一座蚂拐庙,并塑有一蹲人身蛙脚,袒胸露乳的蚂拐圣母像,为蚂拐文化流行的东南亚地区唯一仅有,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蚂拐圣母旁边的断痕可以追溯到原来蚂拐圣母左右还有一对小蚂拐石像,称为“金童玉女”;从圣母脚下的断痕可以追溯到在圣母脚下原来还有一个四方长盒子类似猪槽,是供祭祀蚂拐放置祭品的地方,文革时期红卫兵认为过蚂拐节是封建迷信活动,就把一对小石像和四方盒子破坏了,小石像也被外地人带走,圣母石像太沉重无法搬动,所以一直还能保存到现在。

蚂拐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展现出极具壮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它特有的分工合作,是促进民族团结、互爱互助、共同进步的表现,体现着民族的团结和向心力,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充分反映了广西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加强壮族蚂拐文化建设,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蚂拐节具有潜在的艺术经济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依靠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只有文化和经济发展了,民族才有希望得到发展。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繁荣昌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而且包括以民族凝聚力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实力。文化建设不仅是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壮族的蚂拐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蚂拐这种民族文化,尊重客观规律,让蚂拐文化成为在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发挥和继承其在我国文化传承,充分展示和体现出传统文化价值。

四、蚂拐节的现状

1、现代文化的加速发展,新一代的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化,甚是毫无了解。

2、“蚂拐节”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铜鼓,由于“文革”期间的影响,铜鼓流失严重,也导致该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3、由于蚂拐文化主要靠一代代的民间传承人的口耳身相传,有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或相继谢世,导致一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

五、蚂拐节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一)蚂拐节的保护意义

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状况方面来说,蚂拐传统文化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凸现自身的价值并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伴同社会步伐做一定的适应性转型。从现代化现实意义方面来说,在壮族人们生产和生活现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蚂拐传统文化有可能作为壮族人民精神信仰的寄托长期存在下去,通过壮族蚂拐舞的表现形式继续流传,并对现代社会、现代人文化生活产生影响。蚂拐传统文化保护的发展前提必须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由于壮族本身这种传统文化与国家推行的众多现代民族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说明蚂拐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应该具备一种自觉的保护意识,而不是以被动的文化保护形式出现。主动树立和加强壮族自身民族传统保护的意识,在保护蚂拐文化的同时,应该精心打造蚂拐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蚂拐文化,以求得长远生存与发展。

(二)文化搭台,政府主导,建立有效保护机制

“蚂拐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池市天峨县政府应当予以重视,建立健全相关的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监督和制约,配套相应工作经费和人员保障。使有人管,有钱用,有制度,有传人,使全社会都树立起保护意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政府可联合社会、企业和群众共同投入资金,通过开发旅游和相关产业,形成有亮点,有特色,并把蚂拐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发挥正能量作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到蚂拐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三)将保护纳入现行教育体制,增加传承人资金扶持

蚂拐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壮族的民族文化精髓重要体现之一。目前,蚂拐文化在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个人认为:教育是关键,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利用现有良好的义务教育渠道宣传“蚂拐节”立竿见影,让当地小孩从小就在课堂上知道并了解这一本土文化,并且以自身拥有这一文化而感到骄傲、自豪。确保现在和以后有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一代代的民间传承人,言传身教口耳身相传,在现有的蚂拐节活动节中,要依据不同的程序科学分工,尤其是要根据传承人将各自的特长,在活动的开展中通过传帮带,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后人和徒弟,培养继承人和传承者,各级基层党委和政府要重视传承人的价值,要在资金的扶持,奖励给予适当的建章立制,让继承和传承人,在蚂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能专心钻研和传承,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四)建文化特区,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当建立蚂拐节旅游文化特区试点,选择一个村或一个屯(坡队),作为蚂拐文化的固定地点,保护壮族少数民族蚂拐节的传承与继承,让蚂拐文化开展有场所,经费有保障,定期有活动,事事有人管,定期有培训,年年有提高。设置和健全壮族蚂拐节,犹如“三月三”一样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并把蚂拐节当作壮族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在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要通过艺术院校培养,提高蚂拐从业的帮扶,对那蚂拐文化进行保护性抢救。

六、结语

蚂拐传统文化是在首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壮族蚂拐文化建设,推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进一步的发展,树立对壮族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保护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意识,梳理和记录蚂拐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发扬,对蚂拐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形成以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和解读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腐朽和落后思想意识的侵蚀。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遗产传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Cat’s book》
Tough Nut to Crack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