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
摘 要: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识字数量,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生词,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爱国观。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阅读;策略
一、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取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识字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手段。但是纵观现有教研现状不难发现,仍旧存在一大部分的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只是依靠单一的课本阅读和生字熟记等方式。而部分能够结合国学诵读方式的教师又对如何应用和实践无从下手,只依靠下发的国学文本施教,教育理念和中心不够明晰、不具备条理性。如此一来,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国学的认知也会混淆、不重视。由此,在选择国学诵读课本中,教师应当做到对所教授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理解力和生字掌握情况配置文本内容。
一至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刚刚步入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生字记忆的数量只是学前早教班和父母所教授极为零星的程度。但这个阶段的学生拥有很强的模仿力和积极性,因为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内容选取上就可以从教材收录外的古诗词入手,例如,《三字经》《百家姓》《笠翁对韵》《千字文》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来说相对轻松,通过反复的诵读和积累加强其对生字的认识。三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字记忆积累,在选取内容时就可以从《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进行开展,在树立价值观的同时保证爱国观的确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爱和兴趣,為日后更为深入地学习和传承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引导性地介绍人物背景和文本背后的故事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五至六年级的学生就思想高度和生字积累能力来说,相对前两个阶段的学生都较为成熟。在此基础上,应当给此阶段的学生选择一些具有引申意义、树立人生观的国学诵读文本,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部分学生已经在影视中接触观看过,进而在自身的阅读中就更具兴趣和理解力。这一阶段的识字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不仅仅局限在识字上了,可以延伸为四字成语的运用、好词好句的背诵和仿写作文过程中的应用。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能力培养措施
对于国学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能力培养手段来说,应当注重形式化的丰富,以此培养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识字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一)有效利用学科课堂
在对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多数教师都反映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且形式化。因此,教师应当有效利用学科课堂的优势环境,实现学科教学与国学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化课堂。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可以找寻适合的切入点,利用多媒体等其他媒介呈现音频、动画等国学文本形式,这些可以放在课前作为导入环节,也可以作为课堂的总结性发散类思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保证内容划分的适宜性,便于学生脱离传统的刻板记忆,能够自发主动且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字生词、句子段落的记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国学并不是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教授特点进行衔接教学。
(二)举办系列课外活动
当前的教育理念推行综合素质化全面教学,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单一地依靠课堂教学,举办系列相关的课外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为国学经典的传诵增添一份仪式感。如此一来,不仅能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国学、积累生词的阅读能力,教师传授国学内容的热情也能有所提升。在举办课外活动时也需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开展,对于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所学文本的押韵、易上口等特点为学生举办吟唱诵读、生字宝宝回家等比赛,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比拼,胜方获得奖赏。三至四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开展小型的话剧和舞台剧表演,准备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对台词和动作进行设计,学生一方面加强了对生字、生词能力的学习运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其余小组在观看表演时,也能够学习到自己没有涉及的知识。针对五至六年级的学生组织国学活动时,可以借鉴一些电视台的优秀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等等。以同样的方式在学校或是班级展开,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背诵、填字或者是根据诗词、文章段落说出名字,并建立一些评比机制和奖励,给予学生一种学习国学的荣誉感。这不仅为学生营造了国学传统学习氛围,还为学生日后的语言阅读能力和词语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生词,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爱国观。
参考文献:
[1]孙顺合.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8(78).
[2]张乃美.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小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