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一轮就业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新增毕业生数量给大中型城市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十九大“乡村振新”戰略的提出,农村基层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缓解大中型城市就业压力,同时也为“乡村振新”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对于地处四线城市的高等本科院校农村生源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以河套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影响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生源;基层就业;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7.181
1 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流动是经常的、普遍的现象。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到城镇务工或转岗第二、三产业就业,造成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现象严重,面临农村“耕地谁来种”“农产品谁来产”“畜禽谁来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谁”为主体的情况,即关乎“人”的问题。因此,当前农村普遍出现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
农村生源学生相对城镇学生而言,对农村基层生活工作比较了解,具有乡土情结,因此,有必要单独以农村生源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就业意愿。通过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对学校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因素,为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方向,提高农村人员基本素质,建设美丽和谐的村容村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套学院的前身是1943年傅作义将军创办的原巴盟师范学校和创建于1985年的河套大学,后又整合了巴彦淖尔地区七所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普通本科学校,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面向全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该校农村籍学生占比较高,具有实际研究价值。
2 河套学院农村生源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调研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对象及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分析。该调查中性别分布,女生282人,占比69.46%,男生124人,占比30.54%,这与该校整体男女生比例相一致,符合实际情况;对于所在的年级来讲,大四学生67人,占比41.13%,大三学生92人,占比22.66%,大二学生65人,占比16.01%,大一学生82人,占比20.2%,这与问卷调查过程中,针对的调查对象有关,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农村生源毕业生展开调查的;被调查者的政治面貌分布,团员371人,占比最高为91.38%,党员27人(含预备党员),占比6.65%,群众8人,占比1.97%;从所学的专业类别来看,受访者所学专业中,理工类,医学类、艺术类、文史类、蒙授类、财经类、农学类分别占比16.01%、15.27%、14.04%、11.58%、8.87%、2.46%,校企合作办学类的5人,占比最低1.23%,本调查完全是简单随机抽样,从样本分布来看基本能够正确反映该校所设专业的人数分布情况;从学历层次分布来看,受访者大学本科学历有238人,占比58.62%,大学专科150人,占比36.95,高职高专18人,占比4.43%,河套学院2012年才升入本科,在这之前一直以专科、高职高专学生为主,升入本科后,经过不断改革,将逐步取消高职高专(五年制)专业设置,本调查情况与学院实际情况相符;从是否是独生子女分布上,独生子女170人,占比例41.87%,非独生子女236人,占比58.13%,这可能与我国开放二胎的政策实施有关,本研究暂不进行过多探讨;是否是学生干部分布来看,调查中,学生干部有92人,占比22.66%,不是学生干部有314人,占比77.34%。受访者基本特征未涉及户籍这一项,主要是因为在选取的调查对象均为农村生源学生。
2.2 农村生源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统计分析
对调查对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问卷,68.47%的农村生源学生在毕业后优先选择就业,13.79%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10.1%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6.9%的学生对自己毕业以后该干什么还没有想好,调查问卷中只有3名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调查问卷所显示的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生源学生几乎不会考虑出国留学,一半以上学生会选择就业。
由于高校的扩招,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不断升高,成为“就业困难年”。
调查结果显示,69.21%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30.79%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可见农村生源学生回农村就业的意愿很高,这与浓厚的乡村情结有直接的关系,大学毕业生受到有关农村基层就业的国家政策与项目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相对于一线城市就业难的现实。不论是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是为了今后发展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不仅体现在报考国家基层农村岗位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涨,还表现在大众创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回农村基层自主创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真正的到农村基层就业还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学生“下不去”的现实。单从就业意愿调查来说,这与之前许多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因此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够给予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就业指导更多的意见。
到农村基层工作薪酬期望调查显示,58.87%的学生期望薪酬在3000元/月,34.24%学生期望薪酬在2000~3000元/月,而这一期望值比城市(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最低工作标准还要高,相对于农村而言这一期望更高了;只有不到7%的学生能够接受2000元/月以下的薪酬标准。通过与个别农村生源学生谈话,大部分学生不回农村就业与农村工作薪酬低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
而当问到“如果去农村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领域”时,71.92%的学生希望是乡镇政府机关,8.62%希望到乡镇私营企业,6.9%希望到农村合作社,6.65%的学生选择返乡创业,只有5.91%的学生选择了第一级的村级组织,如图4所示。可见即使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乡镇政府机关工作是农村生源学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而言,乡镇政府工作拥有较好地福利待遇,工作稳定,受到尊敬,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愿意回农村基层就业,但是他们对农村就业的工作薪酬、工作环境和福利政策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2.3 影响农村生源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
为了解家庭对农村生源学生回农村就业的影响,问卷设置专门题目,根据统计,51.23%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不太了解,36.7%的父母能够支持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基层就业,只有12.07%的学生家长不支持回农村就业。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回农村就业的事实,同时也能够正确引导孩子的就业方向。
农村生源学生愿意回农村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统计,问卷中设置影响返乡就业因素的多选题,如图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59.85%),响应国家号召(52.96%),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经验(47.04%),由此可见,农村生源学生的乡土情结比较浓厚;农村生源学生能够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所以政策利导是吸引学生回乡就业的关键。
农村生源学生不愿意回农村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统计,如图2所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农村薪酬待遇不高和农村发展前途有限是影响他们回乡就业的主要因素,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农村设施不完善,工作条件差。而专业不对口、基层工作繁杂辛苦也占到2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
2.4 交叉分析
通过简单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运用交叉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村生源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主要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四类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具体分析如下。
2.4.1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从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学生干部、农村基层工作情况了解程度、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等方面分析,如表1所示。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学生中,男生占30.6%,女生占69.4%。就统计数据而言,女性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人数是男性的两倍,说明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逐渐转变,女生更能看清社会现实,能够理性选择工作;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农村基本条件有所改善,不同于之前学者研究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女生不能接受和适应农村艰苦环境。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不愿意的人数,充分说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思想意識比较高,能够自愿投身到农村基层工作中。
毕业生们对农村基层工作生活和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影响着他们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了解程度越高,他们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就越高。越是不了解学生,他们的农村就业意愿就不愿意。造成这样的结果与现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少部分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对农村工作表现出不满甚至是嫌弃,据调查,1.72%的学生觉得回农村就业是件很丢人、有失身份的事情。这也说明,农村学生的“小农思想”还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也间接说明了,目前学校对农村生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还有待提高。
2.4.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支持程度等方面分析,如表2所示。
该项调查从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的态度的角度展开调查。在是否独生子女这一项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中39.86%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非独生子女中60.14%的学生表示愿意。这表明,是否独生子不再是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否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关键因素了,可能跟国家开放二胎的政策有关,但具体是否有多大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中将不在阐述。
调查中,发现家庭年收入越高,子女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越低。因为家庭年收入越高,社会交际越强,人情关系越广,更容易帮子女在城里找到稳定工作。在与个别学生访谈中,得知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越高。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相比较更能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导向,而且能够鼓励和支持其子女到农村基层更广大的平台中去就业。
调查中还发现,父母态度对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很明显,其中,父母支持的学生中92.61%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父母不支持的49名学生中63.26%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说明农村生源学生的就业观受到成长环境和父母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态度是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2.4.3 学校因素
在调查问卷中,78.33%学生认为学校针对农村基层就业的相关课程比较少,从统计中,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会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对农村政策的了解方式主要是电视、手机等社会网络媒体,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够深入理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增加农村就业政策的解读课程,详细解读有关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有利于学生们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同时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调查中,72.66%学生具有实习工作经历,这与河套学院坚持“3+1”“2+1”教学模式有关,学校能够与各类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平台,社会实践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及早地适应社会工作。
2.4.4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从期望薪酬、选择领域、就业压力等方面分析,如表3所示。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期望薪酬对学生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有着显著影响,期望薪酬越高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越强。选择3000元以上的占到51.6%,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村基层工作的工资相较于学生期望薪酬要低很多,学生就业就是为了生存,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能够生存,因此,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工作薪酬,会吸引更多人才的青睐。从工作领域来看,选择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的281名学生中,有212名学生选择在乡镇政府机关工作,占到75.44%,由此可见,学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并不是去从事农业生产,更多的是了从事农村管理工作,乡镇政府机关相较于其他组织更稳定,属于国家基层服务机关,在学生眼里相当于“公家饭”,对于以后发展有铺垫作用。从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压力相较于城市要小很多,生活成本也很低,同时还能够为以后考公务员做准备,把到农村基层就业当做翘板,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
3 结论
本文就有关农村生源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河套学院农村生源学生开展调查分析。调查发现与之前研究结果不同,该校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要高于不愿意去的学生比例,但是实际愿意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学生很少,大多会以农村基层工作为跳板,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影响农村生源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可归类分为个体特征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
第一,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个体特征中对是否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影响不是很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农村基层就业在个体特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就业意愿受家庭因素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就业意愿影响显著,呈现负相关性。结果说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农村就业意愿越小。
第三,社会因素中农村生源学生对农村的了解程度对农村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具有负相关性。农村生源學生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程度越深,越不想到农村就业,反而不了解农村的学生,对农业发展建设预期较好,更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
第四,预期薪酬对农村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且有负相关性。说明农村生源学生对农村基层就业的薪酬要求比较高,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村的实际薪金水平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能否满足他们的预期薪酬,是这些学生“下得去”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廖海霞,马珺.我国医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2):380-383.
[2]柴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协同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6):18-19.
[3]薛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逻辑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7-59.
[4]刘灵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大学生“非转农”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6(2):101-112.
[5]闫淼.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的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0(11):74-77.
[6]曾慧.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河套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农村生源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HYSY201911)。
[作者简介]张晶(1990—),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