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刺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06-16 15:28“贵州刺梨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中国市场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产业经济贵州

“贵州刺梨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摘 要]近年来,刺梨产业在贵州快速发展,在“农村产业革命”推进过程中表现出众,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取得了空前成效,在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贵州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刺梨产业;贵州;产业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7.052

1 刺梨产业发展现状

刺梨是贵州原生的野生植物,早在400年前就有食用的记载。从20世纪50年代起,贵州农工学院罗登义教授团队率先对刺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发现刺梨果营养丰富,尤其是维C含量极高,约是猕猴桃的30倍,柠檬的100倍,苹果的500倍。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刺梨的价值逐渐被人们认知,加之政府对刺梨产业发展的重视,贵州刺梨产业分别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和近10年出现了三次发展浪潮。其中,2010年以来这10年,可谓刺梨产业有史以来最鼎盛时期。2019年,贵州刺梨种植面积176万亩,比上年新增21万亩,盛果期面积达100万亩,刺梨鲜果产量6.6万吨,全省刺梨鲜果销售收入2.6亿元,35户刺梨加工企业鲜果加工能力13.8万吨,刺梨原汁鲜果加工能力9.6万吨,销售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30.4%,刺梨加工企业联结种植合作社308个,带动6.48万户、21.71万人增收致富,人均增收1854元。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刺梨来自贵州,贵州刺梨95%集中种植在六盘水市、黔南州、安顺市、毕节市四个市州(见表1)。其中,六盘水市种植面积111.1848万亩,约占全省刺梨种植面积的2/3;黔南州、毕节市、安顺市分别种植28.7200万亩、18.7365万亩、8.8963万亩。从县(市、区)来看,盘州市种植面积58.8558万亩,约占全省刺梨种植面积的1/3;水城区种植面积43.7828万亩,约占全省刺梨种植面积的1/4。可以说,六盘水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刺梨种植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区(见图1)。

2 存在的问题

贵州刺梨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带来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产业链条也逐渐健全,但是问题仍然突出。

2.1 种植端发展粗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一是种植不够规范。由于部分县没有专业技术指导人员,种植户中懂种植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人较少,种植模式比较粗放,刺梨单产较低,大小、品质参差不齐,产出效益不高。二是基地管理水平较低,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全省刺梨种植规模在短时间快速增长,但管理水平还尚有欠缺,一些刺梨基地投入产出比不高。三是刺梨技术的“二传手”短缺。虽然省内成立了刺梨专班、组建了刺梨专家组,但也只能从宏观层面指导产业发展,微观层面一线技术人员大量缺乏,导致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难以实现。四是运输不够规范。省内大多数公司刺梨采摘后是用麻袋或者塑料袋装袋运输,而不是使用标准的塑料筐,造成运输途中刺梨损伤,营养物质流失。五是种植品种单一。目前贵州刺梨种植品种以“贵农5号”为主,“贵农5号”和“贵农7号”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到全省种植面积的95%,品种单一制约了刺梨产业多元化发展。

2.2 加工能力与种植规模不匹配的问题

一是部分县内加工能力不足。刺梨鲜果成熟期较短,采摘后其营养成分会迅速流失,一般需要24小时内运送至加工企业榨汁后低温储存。部分县没有加工企业或者企业加工能力不足,无法收购全县种植的鲜果,鲜果需要运送到其他较远的地方。如毕节黔西县因当地企业收购能力不强,黔西县的部分刺梨运到了六盘水市进行加工。再比如,长顺县现有两家刺梨加工企业,2019年收购及代理加工鲜果不足900吨,县内其他鲜果需要另外寻找销售渠道。二是全省企业加工储存能力无法满足鲜果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全省35家刺梨加工企业刺梨鲜果加工能力约13.8万吨,刺梨原汁储存能力4.8万吨。而今年全省刺梨种植面积预计达到200万亩,采摘期一般为3年,按照每亩800斤产量计算,预计3年后鲜果产量将达到80万吨,现有的加工和储存规模将完全无法满足3年后的需求。

2.3 市场竞争力弱

一是刺梨产业本身是政府主导的扶贫产业,发展比较依赖政府扶持,自身市场竞争力不足。由于成本问题,刺梨产品价格普遍偏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物美价廉的要求。二是创新不足,定位不清。刺梨产品以饮料、原汁、果脯、果干为主,新产品不成规模,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加之刺梨本身口感酸涩,一般人难以接受,通过添加剂改良口感又会破坏其中营养,产品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平衡点。三是刺梨功效宣传缺乏理论支撑。某些刺梨产品在功效宣传上有所夸大,对于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缺乏科学验证,容易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和否定,对刺梨产品的市场口碑有极大影响。四是品牌影响力弱。刺梨产品品牌多而杂,各自为战,市场认知度低,始终没有哪一个品牌能站稳脚跟。虽然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也建立了刺梨公共品牌,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还较弱。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水平

一是要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对因管护等原因导致产量较低的刺梨基地进行改造,提高刺梨鲜果产量,达到丰产的目标。二是要采取“订单农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好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公司负责市场及订单收购,合作社负责组织种植,广大农户参与进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种植农户增收致富。三是要提高管护水平。对未达到标准化种植的基地通过采取补植、割灌除草、修枝整形、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管护水平,推进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要强化一线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待遇与社会地位,不断发展和壮大“二传手”队伍。四是要加强鲜果标准化运输。加快冷链建设,规范鲜果采收、装箱和运输方式,避免运输过程中鲜果碰撞损坏,减少损失的同时稳定产品品质。五是要加强品种选育与种植规划。按照不同用途、不同种植环境培育适宜的专用品种,并按照榨汁、制果干果脯、制药、酿酒等不同用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种植,做精做细,促进刺梨产业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以拳头产品打造为重点培养龙头企业

坚持走加工带动之路,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拓展上下游产业,加快刺梨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构建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整合省市县三级资源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品牌、资金、技术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刺梨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要打造和发展一批刺梨拳头产品。按照推动刺梨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高效益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培育刺梨系列产品,突出产品特色,丰富和优化产品体系,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标准,打造一批高端、绿色、健康的拳头产品,以拳头产品推动企业发展。

3.3 持续提升企业加工存储能力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扩大全省刺梨加工企业规模,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的加工厂;二是要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龙头企业加工产能;三是要提升企业的存储能力,通过对企业建立冷库进行补贴、在农产品集中区建立公共冷库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存储能力。

3.4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企业开拓市场能力

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力度。以“贵州刺梨.维C之王”作为核心理念,持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继续在央视、人民网、贵州卫视、广州卫视等投放刺梨公益广告,强化“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建设,扩大“贵州刺梨”公共品牌影响力。同时要培育企业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力度,从产地、品质、品牌和文化等方面加强公共品牌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强化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品牌定位和品牌沟通,差异化、特色化开展品牌创建,完善品牌经营管理体系。二是继续加强线下营销网络的建设。在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全国大型超市建立刺梨专柜,鼓励企业在全国大城市建立经销点。三是利用电商、网红带货等形式开拓企業线上销售能力。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讲好贵州刺梨故事,打造贵州刺梨品牌,完善贵州刺梨线上销售渠道,大力开拓线上市场。

3.5 健全要素配置,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刺梨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适宜区刺梨基地及原料保存技术的投入力度支持加工带动、宣传推介、市场拓展、科技研发、标准制定、基地改培及示范点建设、品牌打造、平台建设、重点招商引资等有利于推进刺梨产业发展的项目。根据加工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调配各项产业发展要素,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土地、资金、人才、配套标准等有关困难和问题。推进服务、政策、资金等各项发展要素下沉,全力保障刺梨产业发展各项要素。

参考文献:

[1]查钦,张翔宇,阮陪均,等.贵州省刺梨产业现状梳理及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1):128-133.

[2]刘明,何欢.我国刺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33):29-30.

[3]王维芳.解读刺梨产品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农家参谋,2019(5):51.

[4]黎静河,郭恩,张仁红.贵州省发展刺梨产业的路径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9(3):39-40.

[5]王怡,李贵荣,朱毅.刺梨食品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40(18):213-218.

[6]刘雪影.贵州省龙里县刺梨产业集群分析[J].科学大众,2018(12):188.

[作者简介]执笔作者:谢双扬(1990—),男,汉族,贵州贵阳人,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课题组成员:张继勇、戚芸榛、罗爽、谢双扬、付家欣、唐德霖。

猜你喜欢
产业经济贵州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浅谈我国电信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