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存娟
摘要:《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既为当前作文教材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作文教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为教材使用者细化了写作目标;抓住写作的核心知识;以说明文的形式介绍写作知识,一改往日冷冰冰的、公式化的话语,有读者意识、对话意识。
关键词:《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作文教学;核心知识;读者意识
教材,在上联结着课程标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载体;在下联结着教和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因此,教材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枢纽。然而,作为承上启下环节的语文教材却没有写作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表述又过于抽象、笼统,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和学生是极其迷茫的。从实践上讲,作文训练要打破这种盲目的状态,将改革当前作文教材作为突破口,《国文百八课》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影响巨大的一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当前作文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参考意义。
一、《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的特点
(一)科学化追求
《国文百八课》是1935—1938年前后由叶圣陶、夏丐尊合编的一部影响巨大的初中语文课本,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编辑旨趣中最重要一点是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全书将“文话”作为主要项目、主要目标。所谓“文话”,即文章作法、文章理论的知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文章写作知识。“文话”系统的科学化追求体现在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单元目标与目标之间程梯度上升。《国文百八课》将“文话”放在每一单元的前面,“文选”根据“文话”来选择素材。“文法”的内容直接从“文选”里取材,最后附有“修辞”“习问”,以便考察对“文话”“文法”“修辞”的掌握程度,而“文法”“修辞”的掌握又是为“文话”服务的,是为了将“文话”落实得更好而安排的。这种目标的明确性,是学科语文走向科学化的第一步。
“文话”系统的科学化追求,还体现在其重视文章学知识,而不是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文学知识。这主要源于叶圣陶先生注重实用性的语文教育观念。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创作阶段,更多的是靠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文章写作能力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中学是学基础、打基础的阶段,其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就应以文章为对象。因此,在编排《国文百八课》时,所选的大部分都是普通文章,训练的目标也是写作普通文章,对文学作品没有过多要求。即使引入部分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也没有对创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作过多要求,仅限于了解。
(二)核心知识追求
《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有写作的核心知识,寻求概念的准确,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写作指导。这种写作知识不同于一谈到记叙文就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谈到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谈到说明文就是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等一些静态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描写景物、人物要达到逼真与传神,就要写出对象的特点。描写荷塘,要抓住荷叶、荷花的特点来描摹。但《国文百八课》不同,如第二册第十五课“文话十五”《印象》:“描写事物,目的在逼真与传神,所以最要紧的是捉住印象。”究竟用“印象”这个概念好还是“特点”这个概念好呢?首先,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个词。“印象”是从外界事物得到的感觉形象,深印在我们脑子里。例如,我们第一次遇见某个人,他的状貌、举止上的一些特点,就是他给我们的印象。“特点”是指事物的特别之处,是对两个以上事物经过理性比较、分析后,得出不同之处。特点是从客观上来讲的,是针对对象说的;印象是从主观方面来讲的,是针对人来说的,是作者自己对外界的感受而言,并不是刻板地对外界的描摹,学生观察时不会只注意事物的特点,还会关注自己对这一事物留下的感觉。若一味关注事物特点,而少了人的情感,如此看到的只会是一副没有任何情感的文字堆积物。
更重要的是,特点是对事物间的比较分析后得出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性思维,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特点。很多情况下学生却不能准确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印象是人人都有的,只要有感觉。由此可以看出,“文话”对于概念的把握是很准确的,它真正抓住了核心的写作知识,使人容易明白。教师抓住了这些关键的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写作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话意识追求
《国文百八课》的“文话”本身就是一篇篇完整的说明文。说明文文体的语言特点是准确、周密、平实和科学。基于实用性目的,说明文写作力求客观、简洁、精确地介绍作者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叶圣陶先生和夏丐尊先生所写的“文话”一方面遵循客观、准确的原则,用语平实、准确;另一方面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作者将抽象的写作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引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例子,让他们在这种亲切朴实、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中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对话意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没有了以往文章学知识那种居高临下,严肃冷峻的面孔,缩短了编者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易接受。
如第二册“文话十八”的《背景》,谈到背景一词,它原本是写作中抽象的一个概念,但作者将背景的由来介绍一番,说明其源于戏剧,并举例舞台后方的画幅、山水、门窗等和剧情相称的都可以理解为背景,说明了什么是背景后,再谈什么样的背景为宜,为何这样安排背景好。其中又举了“烘云托月”的说法来谈相称的背景,月亮不容易画,用线条画一个圆圈或是一个半圆,未必能显出月亮的神采來,所以给烘上一些云,在云中间留出一个圆形或是半圆形,比较单用线条钩成的月亮有意味得多了。并举了马致远的《秋思》来再次解释背景相称的含义子,加深学生对背景的理解。在结尾处还举了背景和被衬托的事物不一致的现象,如满腔烦闷的人独处在欢声笑语里头,引出反衬的手法。
整个文话中没有一个抽象、难懂的字眼,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认识何为背景。并且,书中编者经常是以“我们”来自称的,编者把读者与自己连在一起,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以一种谈话的方式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敞开心扉。
二、“文话”系统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文章学知识,让写作教学做到真正目标明确
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教学目标盲目、随意。这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有语文教材的原因。当前语文教材的作文部分无清晰的训练目标、无章法可依,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为例:“以上活动,都为你提供一次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这个作文训练,关于写作内容是有了,但这节课的写作训练目标则不明确。若说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留心观察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诉说”,同样是感受大自然,教材如此安排就显得重复了。
相比较而言,《国文百八课》追求语文建设的科学化。《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单元与单元之间成梯度上升的序列。作文训练不是短期速成的,它是线性的,反复实践直至熟练到技能的自动化为止,这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总的目标、阶段性目标都是要有的,每一次目标与目标之间的衔接和升阶都必须要考虑。而这正是当下教材写作部分最缺乏的东西。无明确的教学目的,老师和学生都在暗中摸索,必然耗费大量的时问和精力,效果也不尽人意。
叶圣陶先生强调:“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正是有了这样明确的指引,写作教学教师才能清楚地知道这单元教什么,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不该教的。这一单元要达到什么目标,下一单元又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学起来就更清晰。从而避免作文教学的混乱无序。
(二)抓住写作核心知识,让写作指导真正有法可循
当前作文教材缺乏有效的作文指导知识,体现在创设情境活动后布置作文题,给出作文题目后,教师提供若干篇范文让学生模仿,实际还是有种暗中摸索的意味。现在作文教材所讲的如描写要具体,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都是静态知识、学习后学生只知道写什么,不知如何写。
《国文百八课》回归到“具体”的源头去看问题,认为“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具体”一词,源自五官,运用五官,就能将事物写“具体”。这樣我们就能将观察点转移到五官方面去描绘事物。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作文是一门技术,技术的训练需要方法的指导。赫德永在《课程研制方法论》中认为,作为实质性规范的知识是任何形式课程的来源,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学科知识是最主要的支柱。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应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从赫德永先生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课程不能忽略本学科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材不乏写作术语,主要是缺乏关于写作的核心知识。因此,教材可以借鉴一下《国文百八课》里的写作知识,他们大都是作者对相关概念本质的介绍,真正理解这些术语的本质,写作就不会迷失方向。
(三)尊重读者的对话意识,让写作教材变得平易近人
当前作文教材多为提要求式地作文指导,没有关于具体内容的指导。如一谈到描写,就要求具体,但如何做到具体,就没有下文了。这样极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数学公式都有演绎的过程,都有它的来由,为何作文法则这么抽象的知识却不用演绎的方法呢?这样的话语模式带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真正懂得其为何是这样,所以在实践上仍然是蹩脚。市面上铺天盖地的作文高分技巧、作文宝典、满分作文的绝招之类的就是个明证。
《国文百八课》的“文话”具有读者意识和对话意识,考虑到了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以说明文的形式呈现写作知识,将一个比较深奥或者比较难懂的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并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亲切、易读,深受学生喜欢。另外,学生不单单明白了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满足了其探索的心理,让他们真正懂得了这些知识,并能仿效运用。
《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在追求科学化的道路上的探索是成功的,在当时影响巨大,对当下作文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有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