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对脑梗死超急性期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2021-06-16 01:10张世军李娇珍钟建斌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急性期溶栓入院

张世军 李娇珍 史 丽 钟建斌 余 亮 冯 刚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1300)

脑梗死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1]。我国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1 114.8/10万和246.8/10万人年,我国脑血管病的病死率为149.49/10万,是导致我国居民的第3位死亡原因。脑梗死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及治疗费用高的特点,其中重残者约占40%[2]。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原则是及时开通血管挽救仍有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在发病3 h内应用阿替普酶能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ECASSⅢ研究将时间窗延长至4.5 h,得到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3-4]。当前,临床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虽可通过开启绿色通道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但多数护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识别能力和应对经验,进而导致分诊时间延误[5]。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此年龄段患者多患有一系列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等,往往增加了诊疗难度。本研究旨在探析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对脑梗死超急性期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5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6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43±12.04)岁。观察组男32例、女 23例;平均年龄(65.02±11.9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既往病史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对溶栓治疗存在禁忌证的患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流程,即在患者入院后进行病情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通知医师到急救室,积极配合医师展开急救。观察组患者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对护理人员进行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救护理培训,熟练掌握急救护理知识和操作,根据本院具体情况制订护理流程,具体护理流程为:①在接诊患者后,立即询问患者症状,同时根据FAST原则快速确定是否为卒中,明确发病时间,准备相关急救物品,包括阿替普酶药物、心电监护等,并通知医师赶往急救室做好准备。②在患者入院后立即送往急救室,完善末梢血糖、心电图、血常规、凝血生化等常规检查,同时组织人员随时准备送CT室完善检查。③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意识、血压、呼吸及体温变化,一旦发现患者病情有所变化,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控制病情。尤其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抽取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气道堵塞。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估标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70%为显效;NIHS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50%为有效;NIHSS评分较入院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评分与预后效果呈反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DNT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DNT为(54.64±14.3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71.34±24.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8,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R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我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数据表明,每100例脑卒中患者中仅22例在发病2 h内得到医治,其中仅有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从中可以看出院内延误对溶栓效率的影响[6]。护理人员作为急诊接触患者的第一人以及在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众多关键环节的执行人,科学的护理体系对于患者能否争分夺秒进行有效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急性脑梗死患者[7]。在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中,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识别和救助能力,且忽略了合并症对病情的影响,已无法满足当前临床对于护理服务的标准和需求[8]。Target:Stroke是一项由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起的卒中质量改进项目,通过实施一系列快速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卒中患者的溶栓率,达到至少50%患者能在入院后60 min内接受溶栓治疗的目标。该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急救护理流程再造护理对卒中进行识别及分诊能有效缩短DNT[9]。急救护理流程再造通过前期的分析总结,明确急诊绿色通道过程中护理上时间延误的关键点,明确对卒中识别筛查、完善相关检查流程的延续性及时性;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超急性脑梗死的急救护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FAST筛查原则,并通过筛查明确患者的发病时间,若患者发病时间在4.5 h内及时开启绿色通道,缩短患者DNT;明确患者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合并症,提前做好合并症干预措施;患者在入院后做好生命体征指标监测,陪同患者完善各项检查,明确相关禁忌证,可有效避免患者延误用药;此外,做好合并症的评估,可最大程度的降低合并症对患者病情产生的不良影响,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可有效提高脑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溶栓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的不足为纳入病例数较少,且预后观察时间较短,今后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并延长观察时间。

猜你喜欢
急性期溶栓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