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

2021-06-16 01:10韩树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帕利哌酮药量类药物

曾 俊 韩树红

(1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老年精神康复中心,重庆 404100;2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精神科开放病区,重庆 404100)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类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行为和认知能力下降,且个性发生改变。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0.2‰~0.6‰[1]。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法,其中帕利哌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疗效已得到了验证。本研究旨在分析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组患者包括男性 115例,女性85例;年龄为29~38岁,平均年龄(30.1±5.21)岁;病程1~3年。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为28~39岁,平均年龄(29.4±5.63)岁;病程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均超出60分;年龄均在18岁以上;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研究,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因药物导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近1个月时间内服用过抗精神类药物的患者;对帕利哌酮或利培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有攻击行为或者自杀行为的 患者。

1.3 方法 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血常规、血糖、肝功能以及心电图等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帕利哌酮治疗,在治疗初期,每日药量控制在3 mg左右,随着治疗的深入,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适当增加药量,一般将每日药量控制在12 mg以下,平均药量为(8.03±1.15)mg[2]。对照组利用利培酮治疗,每日药量控制在6.5 mg,日平均药量为(5.32±0.54)mg。两组患者均经过为期12周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联合应用护肝类药物,但避免使用其他类型的抗精神类药物,以免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1.4 观察指标 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社会功能[3]。采用PANSS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PANSS测定,评分越低则代表疗效越好。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评分越低代表不良反应较少。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测定,评分越低代表社会功能越好[4-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比较[(100.01±11.23)分vs.(101.03±11.94)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2周后,两组PANS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治疗后的TESS评分比较 治疗12周后,观察组TESS评分为(4.00±1.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2.50)分,(t=2.385,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头痛等症状,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的不良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包括闭经、嗜睡和肥胖等症状。

2.3 两组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DS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2周后,两组SDS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为认知障碍和社会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且属于慢性精神疾病的一种。因此,在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时,不能单纯从临床症状方面做出分析,还应从不良反应症状和社会功能方面进行评估[7-10]。帕利哌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用药物之一,属于新型的缓释制剂,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渗透性药物来达成释放药物效果的目的。其主要由包衣和半透膜组成,包衣具备较强的渗透活性,半透膜可凭借对水的控制作用来达成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作用,此作用可使药物持续作用24 h,并保障患者的血液浓度稳定,以有效避免血液浓度变化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11-13]。同时,该药物还可控制不良反应症状。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类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帕利哌酮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可对多巴胺和5羟色胺2A产生一定影响,进而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发PANSS评分、TESS评分和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16-17]报道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应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增强患者的社会功能。

猜你喜欢
帕利哌酮药量类药物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两倍药量
帕利哌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比照观察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帕利哌酮在精神分裂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血清泌乳素的相关性研究
小型水池抗爆炸冲击极限药量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