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地嗪与头孢甲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1-06-16 01: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阴性菌头孢抗菌

尚 丹

(鞍山市中心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十分严重的一种病症,多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因为患者的免疫能力降低,加之代谢水平存在大幅度的下降,使得这类群体伴有多种慢性病症,这更容易导致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症状[1]。下呼吸道感染病情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在对该疾病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准确的对细菌的感染状况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并且需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治疗[2]。头孢甲肟是临床上较常应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使细菌的细胞壁粘肽交叉联结作用受阻,进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杀菌的效果。该药物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以及需氧菌、厌氧菌等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能够对革兰阴性菌感染进行较好的处置,稳定各种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氨酶[3]。头孢地嗪是第3代头孢菌素,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免疫增强效果较好。本研究主要比较头孢地嗪和头孢甲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大值为86岁,年龄最小值为50岁,平均年龄为(65.80±12.4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最大值为87岁,年龄最小值为52岁,平均年龄为(68.50±11.50)岁。经过临床检验发现,观察组存在感染菌株138株,对照组存在感染菌株135株;观察组存在肺炎患者13例,急性气管炎患者15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扩张10例,对照组存在肺炎患者1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4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支气管扩张11例。两组研究对象均被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资料经过伦理委员会的验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验和诊断,均被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同时具有相关的影像学和检验学依据。②所选病例年龄均超过18岁。③所有研究对象存在明显的呼吸道临床症状,经过实验室检验,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升高的趋势。④研究对象取痰的方式选择纤维镜毛刷取痰或者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方案,操作规范,痰液标本均合格。⑤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4]。排除标准: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的患者。②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③合并严重的精神类症状或意识障碍的患者。④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④细菌培养为军团菌或非典型病原菌生长的患者。⑤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⑥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本研究而退出研究的患者[5]。

1.3 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选择头孢甲肟(桂林澳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30,规格2.0 g)进行治疗,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将药物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轻度感染者每日1~2 g,分2次静脉滴注;中、重度感染者增至每日4 g,分2~4次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进行剂量调整。观察组患者采用头孢地嗪(山东鲁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4,规格10 g)进行治疗,选择头孢地嗪1.0 g或2.0 g注射用头孢地嗪钠溶于40 mL注射生理盐水或林格注射液中,在20~30 min内输注完毕。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经过不同干预后的细菌清除率进行评价和比较。在治疗前,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痰液病菌进行检验,记录病原菌的数量,之后对于两组患者痰液的病原菌进行分次检验,并记录清除菌株数,随后计算清除菌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进行,可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个维度。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相关检验和病原菌检查情况恢复正常,说明痊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实验室检验病原学检查中存在1项指标未完全恢复正常,说明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实验室指标和病原学检查显示存在异常,说明进步;经治疗后,患者的病情仍未改变,甚至存在加重,说明无效[6]。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本研究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枸橼酸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治疗前,观察组存在感染菌株138株,对照组存在135株。治疗后,观察组剩余菌株12株,消除感染菌株126株,对照组剩余菌株65株,消除菌株70株。观察组菌株的清除率为91.30%,对照组菌株清除率为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539,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主要包括皮疹1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0%,主要包括皮疹5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6,P<0.05)。但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也未见过敏反应和相关血液系统异常情况。

3 讨 论

近年来,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情况比较严重,导致细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加。若患者出现下呼吸道反复感染,那么就会导致机体耐药性增加,所以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要合理的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这样才能够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同时提升患者整体的抗菌效果[7]。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会产生β内酰氨酶,产酶率达到72%以上。头孢地嗪属于新型的第3代头孢广谱抗生素,其结构在第7位具有含有氨基噻唑结构的侧链,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促进β内酰胺酶的稳定。加之这种药物结构第3位的噻唑环能够使头孢地嗪具有长效的抗菌作用,并通过对免疫刺激的作用,强化抗菌效果[8]。头孢甲肟同样属于第3代合成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药物,具有第3代头孢菌素的特征,能够杀伤很多常见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理想的抗菌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甲肟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的作用[9]。体外试验表明,该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作用。这种药物对革兰阴性菌具有强抗菌作用是由于其对细胞外膜的通透性良好和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在静脉滴注头孢甲肟0.5 g和1.0 g后,血药峰浓度分别可达50.9 mg/L和135.7 mg/L,单次静脉注射头孢甲肟0.5 g和1.0 g后,血药峰浓度分别可达75 mg/L和125 mg/L。该药物的血清消除半衰期约为1 h,给药后在多种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同时可穿透血脑屏障。本药主要经肾脏排泄,成年人(肾功能正常者)一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本药0.5 g、1.0 g、2.0 g后,6 h内经尿液排泄率为60%~82%,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对整体效果会产生影响。头孢地嗪为第3代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主要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有效[10]。体外试验表明,该药物对以下病原菌敏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包括对甲氧苯青霉素耐药菌株)、链球菌属、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等菌株,且对多数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稳定性。静脉注射和滴注本品0.5~2.0 g后,平均高峰血药浓度分别可达133~394 mg/L,肌内注射后生物利用度可达90%~100%,平均消除半衰期为2.5 h,老年患者和肾功能减退者半衰期可延长。该药物的平均蛋白结合率为81%~88%,并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广泛分布于腹水,胆汁,脑脊液,肺、肾、子宫内膜及盆腔组织等中。在体内不被代谢,给药后51%~94%于48 h内以原形从尿中排出。数次给药后,粪便中可排出给药量的11%~30%,在胆汁中其浓度甚至 更高。

综上所述,头孢地嗪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头孢甲肟,可提升患者对于致病菌的清除效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阴性菌头孢抗菌
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简要版)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头孢吡肟与头孢呋辛治疗癫痫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比较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更 正
超市手推车比厕所门把手脏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注射用头孢甲肟致白细胞减少2例
用头孢唑林钠控制羔羊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