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双创团队的研究与实践

2021-06-15 03:17朱花刘静刘政吴剑英
高教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团队建设协同育人新工科

朱花 刘静 刘政 吴剑英

摘  要:“新工科”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社会竞争的新形势、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而提出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完善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同时也是培养拔尖人才的目标与方向。通过组建团队、完善制度、提供项目、校企协同,构建了“导师+学生+项目”的大学生双创实践团队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好地带动第二课堂,促进大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有效传承与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工科”;双创;团队建设;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1-0068-04

Abstract: To meet the needs of qualified personnel training, global competi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capac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leads to their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Meanwhile, it is the goal and direction of cultivating expert professionals. With the successive steps of team formation, system formulation, provision of projects and schools-enterprise cooperation, a new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m build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It features the close involvement of supervisor, students and project.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meantime, this model promotes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ability, thus realiz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personnel.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m build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文中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对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1-2]。“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系列重要战略,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3],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同时,大学生是双创的有生力量,高校是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需要在校期间的文化熏陶和实践指导[4]。“新工科”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实操技能,目前多数高校对于双创型人才的实践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基于“新工科”背景下以合理的模式构建和运营大学生双创团队势在必行。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双创团队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更高的双创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高校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便于实践的各类平台和机会,应在自身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双创实践基地以及体验性实验室等等,引导专业间的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大力提倡跨学科、跨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继而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5]。因此,科学、合理地组建课外双创团队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也是培养实践型优秀人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那么,如何合理地构建大学生双创团队,以及如何高效地运营团队,成为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双创团队

(一)大学生双创团队的内涵

大学生双创团队(Team)是基于创新和创业为目标,由若干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位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以专业知识为前提、以相关技能为基础、以具体项目为平台,由一定数量的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创新目标、创业目的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并共享成果的团队模式[6]。

大学生双创团队往往是跨学院、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结果,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围绕共同的话题容易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创新更具丰富性与多样化;同时,由不同年级学生组建的团队,具有一定的梯度和传承,保证了双创项目的持续性。因此,大学生双创团队不仅具有“传、帮、带”的特点,双创实践活动还可实现深入性与延续性。

(二)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大学生双创团队的构建

满足“新工科”培养要求的大学生双创团队标准,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与大局意识、积极合作的心态,它是一支跨学院、跨专业与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互补、性格互补、有一定闯劲的大学生队伍。

1. 合理组建团队

組建优秀的大学生双创团队,其成员应该是一群认可团队价值观的人。团队组建的起初,可通过工作室的公众号、校内各类平台发布招聘启事,通过各种渠道面向全校招贤纳士。在招聘启事中,应把招聘的具体部门与岗位设置、相关人员要求、应聘注意事项等描述清楚。在面试环节,可让应聘者在充分了解团队及项目后,设计系列和团队运营相关的问题,以考察和了解应聘者的初心、能力、性格、特长、目标等方面,为组建团队的后续安排做好铺垫。

一般来说,优秀的团队通常包括以下成员:

(1)创新思维较活跃、创业意识非常强的人,某种程度上决定公司的发展前景。

(2)能全面周到地考虑和分析各方因素的策划者,可兼顾成本、收益、推陈出新、退出机制等综合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系列方案。

(3)掌握必要的财务、法律、审计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

(4)执行能力强的人,负责联系客户、接触终端消费者、拓展市场等。

(5)组建跨学科的指导教师队伍,由理论导师、企业实践导师组成,采取联合指导的模式,按“导师引导、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办出成效”的要求运营项目。需特别注重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或选派到国内外名校、名企开展交流与合作。

2.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所谓协同育人,主要指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高校可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积极设立和提供系列专业型项目研发与双创实践平台,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形成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培养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更好地培养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高校需搭建起专业知识教育和项目实操锻炼为一体的实践平台,可与企业、政府形成联动,为大学生双创教育和实践活动提供保障机制[7]。

双创类课程应讲求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原则,增加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让学生们由创意思维的培养、到双创实践环节、提供各类丰富的案例与实例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结合项目实操进行深度合作学习,引入案例、走进企业、进入社会,开展理论与双创实践授课课时的互换、课堂学分与双创实践学分的互换、增设双创独立学分等系列机制。

(1)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与从事双创的校友、或成功人士联合成立各类协会,例如:双创俱乐部、双创者联盟、企业家协会等等,将志同道合的学生与企业家联系起来。

(2)组织企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座,例如:企业家讲坛、优秀双创校友论坛、双创导师讲座等。

(3)鼓励学生到企业锻炼、或组织参加各类双创成果展,开阔视野、启发思维。

(4)校企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双创的实践平台与机

会,鼓励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进行实操锻炼,并积极参与各类双创竞赛,以赛促练。

例如,我校双创实践项目“3D打印创新创业工作室”,充分利用所培养的杰出校友资源,为项目注册了“纽茵顿尔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与校友在深圳创办的“沃尔创新(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类似于子母关系;其次,还和厦门、南昌、广州等多家3D打印企业陆续建立起系列合作关系。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联系较为紧密,定期派学生轮流到企业进行培训学习,从而切实起到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在管理和运营等方面,都适时和社会需求与进展相切合,并取得了系列双创的成效。

3. 严格管理,高效运行

大学生双创团队想要实现高效管理,需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合理的股权分配方案,并不断完善沟通、协调、控制机制。通过岗位设置、职责明晰、管理规范、奖惩分明,可较好地提高实践的成效。

(1)团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明确,主要包括部门设置、成员分工、岗位职责等,且须根据实际运营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改与完善。部门岗位的分配,可采取“个人申请+职业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2)建立合理的股权与利益分配机制。须确立一名主导者,所有成员在合作中讲求坦诚、相互尊重,追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上述机制中,应结合大学生双创团队的特点,设计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

(3)团队运行后,还需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方式与渠道,积极倾听各方的意见建议。还要积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力求减少和避免团队矛盾。团队成员应定期提交工作总结和心得,及时地解决关切的问题,并制度化,以提高凝聚力。

(4)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领导艺术与人格魅

力,使团队持续发展。其次,通过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知识经验分享交流平台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双创团队应定期(例如:每周一次)举办各类交流、研讨会,每学期初应引导全体团队成员制定好本学期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在学期末会议中进行对照、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积累有关经验和教训。在日常会议中,安排不同专业的同学分享相关专业知识、实战经验,每次会前,指导教师和团队负责人就分享的内容和时长应进行统筹安排,尽量兼顾和满足多学科交叉的学生需求,以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信、提升相关实践综合能力为目标,并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其次,还要针对不同部门及岗位职责,进行不定期的经验交流,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于改正和完善。最后,可面向校内外开展科普宣传、双创成果展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实践与成效

为切实了解在双创活动中的培养效果和学生们的实践体会,本文作者设计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效果调查(学生版)”,采用5分量度评价法对不同教学方式进行对比评分,5分为最高分(分值越高表示越认可),邀请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的学生匿名填写调查问卷,收到有效答卷135份(见图2-圖5)。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及对评分3分以上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开展大学生双创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向的培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双创活动促进了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对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工程领导力方面,效果较明显。因此,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双创实践团队,并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双创实践活动,可较好地实现综合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从双创团队的初期如何组建,到团队管理,以及运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均给出了细致的方案,成果具有可行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四、结束语

项目对照“新工科”的培养要求,进一步严格优化了团队构成及制度章程,对项目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统筹规划,并邀请企业优秀导师参与联合指导,紧密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建起了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本团队于2014年授予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我校荣膺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五十强”高校。

“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值得每一位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深思。大学生在社会经验、实践经费、时间精力等方面受限,较难以个人的力量取得成功,因此大学生双创团队的组织管理、教育引导与支持鼓励对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9(2):28-30.

[4]刘维跃.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8-120.

[5]王晓艳,徐高魁.“新工科”人才培养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校企联合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培训,2019(05):12-13.

[6]朱花,刘静,等.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2017(3):106-108.

[7]王骏飞,姜颖,宋作忠.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J].价值工程,2018(2):215-217.

猜你喜欢
团队建设协同育人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困境与出路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