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行业学院可持续发展途径探索

2021-06-15 07:16徐本连胡朝斌王超刘军军
高教学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徐本连 胡朝斌 王超 刘军军

摘  要:根据新任务、新形势,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是动态变化的,势必要对其定位、建设任务、内动要素进行重新思考,文章以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工程学院为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行业学院建设的输入标准进行重新设定,重点对行业学院的八个内在动因进行重新定义,给出了行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新思路与新思考。

关键词:行业学院;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3-0017-04

Abstract: In terms of new task and dynamic trend of industry colleges, its orien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ertial elements are required to be re-evaluated. In this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blem-faced in the new environment, we reset the input of construction metric of industry colleges, and focus on the new definition of eight inertial elements. Finally, we give a new wa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olleges.

Keywords: industry colleges; talents cultiv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一、行业学院发展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模式,近10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积极进行行业学院办学模式探索,形成了各自与地方产业联系紧密的二级办学实体,如常熟理工学院的“光伏科技学院”“电梯工程学院”和浙江树人学院的“绍兴黄酒学院”“养老与家政产业学院”等。行业学院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炼发展特色、探索产教融合通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元素。

随着各高校对行业学院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主要完成了行业学院的初期建设任务,即行业学院的挂牌、企业联盟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质量监控等。随着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进一步重视,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部署,参照“六卓越一拔尖”“双万计划”新要求,对行业学院这个系统建设重新设定了输入标准与量化指标,因此,如何将行业学院所对应的专业、课程、师资做到一流匹配与推进发展,进一步提高行业学院的办学成效,是当前摆在行业学院可持续发展前面的重要命题。

二、行业学院发展瓶颈——以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工程学院为例

2009年,为满足苏州地区电梯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中国电梯协会、江苏省特检院苏州分院及地方知名电梯企业合作,开办了第一届“电梯工程与管理”专修班。201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在机械工程专业下设置了国内唯一的四年制本科“电梯工程”专业方向,即机械工程(电梯工程)。截至目前,已为电梯行业培养了近500多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10年建设,电梯工程学院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企业联盟稳定性差。最初的電梯联盟单位数量多则6家,大都是国内电梯企业的龙头与知名企业。在行业学院建设的初期,中国的电梯产业刚起步,电梯订单量大,企业效益好,企业对人才,特别是一线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高,形成了买方市场。近年来,随着电梯需求量趋于饱和与国内中小电梯企业的竞争,电梯企业的利润下降,对人才批量需求的热度减弱,逐步形成了卖方市场,企业与学校联盟关系受到挑战。

师生参与热度减退。对于机械类本科学生,把研究对象集中到电梯这一机电产品,师生普遍感觉就业面与专业性比较窄。若电梯工程的学生没有好的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很难在就业中获得认同感。同样,电梯工程的专业教师若没有计算机、电气等专业的背景,其研究、专业的深度很难有突破,再加上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对介入行业活动的种种限制,使得教师的积极性减退。

服务行业能力下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定位是培养现场工程师,对于电梯行业,一线工程师分为两类,一是电梯的安装与调试,二是电梯运行中的排故。由于电梯的安装环境差,动手能力、安全要求较高,导致学生不大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造成服务企业能力减弱。

行业学院显性度弱。作为国内唯一的四年制本科“电梯工程”专业方向的行业学院,其社会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在行业学院建设初期,有相关的国内电梯操作、排故技能大赛,有参与电梯企业标准制订、有相应的社会培训任务等,提升了办学知名度。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教师服务能力提升不足和年龄老化,造成“电梯”这个特色的显性度逐步减弱。

三、发展定位与框架

鉴于行业学院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可持续发展问题摆在了学校内涵特色发展的重要关口。需要进一步梳理行业学院的定位与目标,通过整体科学规划,按步骤实现电梯工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区域电梯行业龙头企业,充分调研电梯产业当今技术、人才需求,需要进一步明确行业学院的办学模式,精细人才培养,夯实科学研究,主动服务社会,打造区域辐射。

以产业需求为主导,倡导开放合作办学理念,与苏州市政府、苏州特检院、电梯行业企业主动融合,通过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拟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多元一体合作办学的行业学院新的办学模式。融入政府、机关、企业、协会的实际人才需求与技术难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多方共赢。以电梯人才需求为目标,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掌握一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思维习惯、掌握电梯行业基本知识并能够具备解决电梯行业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现场型一线工程师,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共同开发新课程资源、共同参与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环节,并建立学院与企业多维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测评方式。积极对接电梯行业企业,通过共建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实验室,引入外界资源,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合作共赢,将电梯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难题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共同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有针对性地为电梯行业企业解决一批实际问题,成为电梯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智力库。坚持服务地方需求,与电梯行业企业共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和区域培训基地。积极合作开展电梯工程专业见习、教学实习、岗位培训,举办电梯行业类技能竞赛、电梯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等,在互动中推进彼此的深度对接、相互渗透。探索面向行业学院的电梯人才本科评价标准与体系,明确校内外质量评估体系主体、指标、内容、标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共同构建基于“互促强、融合深、反馈准”的电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四、可持续发展动因

(一)创新合作模式,强化政校企协合作责任、目标对称机制

目前,政校企协合作模式仍停留在签订协议、政府投入、企业人才接收等表面形式,合作模式的整体设计缺乏,运行不舒畅,各单位模块关联性弱、不对称,特别是现代形势下电梯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现行的合作模式缺乏及时响应机制,造成电梯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现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的要求。将探索进一步强化政校企协人才培养合作责任与目标机制,具体包括:

1. 探索行业学院校内、校外互补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的积极性,将行业学院的分院扎根于地方,将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第6-8学期)在地方与企业、协会共同完成。

2. 共建智能电梯工程学院建设指导委员会,共享共建电梯资源,给予合作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在电梯行业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

3. 构建政校企协合作季度召集制度,每年由各主体按季度各自召集一次,着力解决行业学院运行实施中各类问题。

4. 明确各自主体责任,进行目标分解与落实,建立主体责任与子目标的实施、过程反馈、阶段考核的循环与迭代,在实施中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电梯卓越人才培养。

(二)建设工程应用开发、应用基础研究并行的高水平电梯创新团队

目前,电梯工程学院教师与电梯协会、企业结合的深度、合作的广度方面还非常欠缺,如行业标准制订的参与度等,造成外部资源缺乏,在行业内影响力不高;电梯工程学院教学负责人、重点实验室领军人才急需,来自于业界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制约了电梯工程学院在地方、行业内的辐射能力与话语权;另外,电梯的实操型高技能人才欠缺,致使学生的电梯安装、维护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智能电梯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工程应用开发、应用基础研究并行的高水平电梯团队建设,具体包括:

1. 加大电梯行业高校领军人才引进,特别是在电梯智能安全领域,注重学科交叉,培育高水平研发电梯团队;大力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并培养产业教授,引进企业智力的同时,引进企业资源与行业资源。

2. 提升教师在电梯教学、工程应用开发方面的能力与竞争力,通过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加入企业博士后、脱产企业研修等项目,形成一支与企业、协会紧密结合且一体化的电梯工程应用型人才队伍。

3. 鼓励教师在电梯智能安全、第四代住宅电梯关键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与企业合作申报省级以上各类项目,提升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加强研究型引导的教学模式推广。

4. 共建区域电梯教师发展联盟,联合高校、企业、协会等高层次人才,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创新创业,毕业设计等共同培养电梯人才和提高教师工程能力。同时,通过社会电梯行业人才技能培训、竞赛,提升智能电梯工程学院的知名度。

(三)打造面向电梯行业主流技术、急需技能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科学体系

目前,电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深度、广度与期望偏差过大,流于形式。由于缺乏一手的电梯行业“数据、技术”需求,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学科交叉不能体现,课程设置对能力链的显示度不够。智能电梯工程学院将打造面向电梯行业主流技术、关键技能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体系,具体包括:

1. 智能电梯工程学院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坚持“问题、能力”双导向,系统设计能力模块连接,知识点连接,校内、外培养衔接模块。

2. 面向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重新聚类,能力分解,内容精简。按照在线开放课程要求,强化电梯课程群建设,引入行业标准、企业安全,打造电梯课程特色。

3. 注重学科交叉,加大将电梯新技术、新标准引入教材力度。注重将现代制造设计与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基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配技术与电梯相结合,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现行业学院特色的电梯教材体系。

(四)建设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和区域培训基地

目前,校内电梯实践教学资源挖掘有限,没有很好地支撑学生能力培养主线,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统一设计与规划,没有与校内资源进行有效衔接与统一;在教学实施的最后一年,学生集成创新综合能力仍与企业需求、问题脱节。电梯工程学院积极探索电梯工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将建设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和区域培训基地作为目标,具体包括:

1. 与地方政府及电梯企业联合共建,探索建设电梯行业企业实践基地中心,将实践教学课堂搬至地方、企业中,实现资源共享、运作高效,重点解决电梯工程方向的学生实操,集成创新综合能力不足问题。

2. 建设面向电梯工程方向的专业基础、综合应用、集成创新的校内综合实践体系,重点围绕电梯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装配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

3. 建设区域电梯专业技能培训基地,与地方特检院、电梯协会、企业合作,面向区域电梯人才技能、技术需求,进一步发挥行业学院的区域辐射能力,提高办學的社会效益。

(五)构建基于“互促强、融合深、反馈准”的电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目前,校外实践质量评估体系相对欠缺,评估主体不明确,评估内容与指标和校内标准同质化;校内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单一、能力综合评估还未启动与实施;校内外协同评估体系还未真正建立;面向行业学院的电梯人才本科评价标准与体系尚未建立。智能电梯工程学院构建基于“互促强、融合深、反馈准”的电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具体包括:

1. 改革并深化电梯工程方向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及工作机构功能。通过输出高质量的电梯人才,促进企业、协会对培养质量的重视与精力、财力投入,做到企业、协会、高校的人员融合,标准一致,目标一致,反馈一致。

2. 构建面向行业学院的电梯人才本科评价标准与体系,对于校内、校外实行分类评价,避免评价指标内容同质化。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行业学院的电梯人才本科质量评价进行科学量化,做到精准找问题、解决问题,科学设计。

3. 坚持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运用、集成创新、职业技能为重点的电梯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以目标为导向,借助校内、外平台与资源,企业、协会、高校共同参与,实现电梯工程人才高质量培养。

(六)明确科研方向,做到对症下药,解决企业发展痛楚,实现发展共赢

目前,电梯工程学院建有电梯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检测、电梯检测与故障诊断、下一代物联网等实验分室,在先进算法及电梯智能控制系统、电梯关键零部件智能检测及可靠性评价、电梯运行状态信号特征提取与故障预测理论、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电梯安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建设期内,电梯工程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具体包括:

1. 与企业、协会共建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实际企业课题研究,特别是企业技术发展的难题,做到肯投入,勇攻关,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2. 在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基础上,拓宽与企业合作渠道,共同申报并建设省级工程中心,通过更为灵活的激励机制,吸引优质人才、外部资源,形成区域特色,起到示范作用。

3. 以研究方向为主线,积极与电梯行业企业对接,形成以“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为龙头,“研究中心”为基本单位的研究框架体系,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采用灵活方式,共同申报省部级以上项目和奖项,做到成果共享、合作互赢。

(七)坚持学科引领,打造交叉与特色学科,丰富学科内涵

电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运输工具,人们对电梯功能要求不断提高,电梯逐步发展成一个集机、电、控等一体化的智能装备,从原先的电梯工程学院至建设“智能电梯工程学院”,与之对应的学科主要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对教师、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期内,智能电梯工程学院的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具体包括:

1. 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道路,将大类学科的理、工、艺等交叉,围绕电梯的安全、稳定、舒适、智能化等要求,形成智能电梯研究方向特色,从而有效支撑我校在建的江苏省机械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 做实机械工程学科下的电梯设计与制造,有机地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电气控制、智能控制等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大数据与软件等技术结合,赋予智能电梯技术发展新空间。

3. 加速学科体系与专业能力模块一致、统一,避免两层皮,造成科学研究与专业培养脱节,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并落地,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科研研究能力协同发展。

(八)注重成果转化,提高知识技术转移度,满足人们高水平生活需要

依托“江苏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加大在先进算法及电梯智能控制系统、电梯关键零部件智能检测及可靠性评价、电梯运行状态信号特征提取与故障预测理论、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电梯安全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方向的成果转化,知识技术转移度方面建设具体包括:

1. 与企业共建技术培育与转化中心,发挥企业、高校特点与特长,重点加强电梯智能控制、电梯关键零部件智能检测及可靠性评价、电梯故障智能诊断、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电梯安全等技术领域积累,提升电梯智能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率。

2. 依托省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实验室、拟申报省工程技术中心,加大与企业共同申请发明专利、共同研发的力度,实现基于发明专利、横向科研项目转化的双赢,实现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突破。

3. 积极鼓励师生在知识成果转化方面的参与度,加大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赛事的支持力度,围绕电梯主题,实现大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完美衔接。提高教师的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注重教师发展诉求,让知识技术成功转移成为衡量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结束语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大背景下,坚持“六卓越一拔尖”“双万计划”新要求,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面临着新的任务,势必对其发展进行及时定位,对其建设的任务与内动要素进行重新思考,对于行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挑战,又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以常熟理工学院电梯工程学院为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行业学院建设的输入标准进行重新设定,重点对行业学院的合作办学模式机制、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质量评价、科研对症、学科交叉、成果转化等八个内在动因进行重新定义,给出了行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新思路,对进一步提高行业学院的办学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16(5):80-83.

[2]陳新民,余丰民.我国行业学院研究10年:热点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9,19(3):87-93.

[3]毕文健,顾永安.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建设方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50.

[4]徐正兴,顾永安.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定位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2):48-52.

基金项目: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机械工程”(编号:2019)

作者简介:徐本连(1974-),男,汉族,江苏句容人,博士研究生,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信息融合,多目标跟踪,智能计算等。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