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项目驱动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1-06-15 04:58何艳琳
高教学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何艳琳

摘  要: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是奋斗的主力军,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奋斗主力军的主干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分析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开展“德”“劳”一体的项目驱动教学,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课项目驱动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158-04

Abstract: The new era is the era of struggl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strugg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o take on the role of the era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the new force, the main force of strugg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ying out project-driven teaching integrating "morality" and "labor" can promote the all-roun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project-drive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path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干渠道,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融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因此,各教育部门都着力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各课程教学中也渗透劳动教育,以求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实现“以劳促全”。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高校思政课更应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纵观近两年劳动教育的开展,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学中偏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技能指导。思政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理论性、说教性强,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也往往是重在理论的灌输,缺乏技能指导。思政课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劳动模范的案例分析,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认识和阐述也很深刻,但依旧是在理论分析上的循环,从理论到理论,只明白了理论上的道理,没有劳动技能的领悟和收获。

2. 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比重,因此各高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高校思政课总课时有限,导致实践教学课时不能保障;校外实践教学风险太大,组织、资金等存在困难,加上社会对校园安全关注度高,部分高校及教师不敢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等等。因此,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是利用周末、假期布置实践教学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提交相关报告、视频等,多数学生只是完成作业任务,不重视实践的过程,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通过实践教学开展劳动教育。

3. 教学管理中劳动当成惩罚性教育手段。在教学管理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违纪了,罚搞卫生,可见劳动成为了典型的惩罚性教育手段。通过搞卫生的劳动惩罚,学生意识到原来劳动是件不愉快、不光彩的事情,是对违纪犯错的人的惩罚,根本就不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光荣的”,学生产生对劳动的鄙视、恐惧、甚至厌恶,还有对体力劳动者的轻视,不尊重他人劳动,这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更谈不上热爱劳动,导致学习误入功利化的轨道,回避繁重的劳动职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引领成才目标,“劳”为成才保驾护航。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能改革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成才目标,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

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劳动者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是衡量劳动者能否完成工作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工作能力指标。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劳动心态,如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甚至鄙视劳动,不愿意掌握偏体力的劳动技能。教学中,应引入我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各领域鲜活的劳动模范案例,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并体会劳动的快乐。同时,聚焦社会中的厌恶劳动、鄙视劳动、甚至不劳而获的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乐于掌握劳动技能,自觉投身劳动实践。这既发挥了思政课的正面引导教育功能,又发挥了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的纠错教育功能,坚持了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培养了大学生的劳动素养。

2.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劳动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知识、技能水平高并不等于实践能力就高,近些年来,大学中存在着一些实践能力、劳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思政课既要传承真理、宣讲理论,又要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教学中直面现实中的社会实践现象,无论是社会实践中的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深入分析其根源、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实践劳动,并产生一定的实践压力,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劳动的兴趣和动机。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如师范专业的“说新闻”“绘专题板报”等等,既开展了思政理论教育,又进行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引领大学生的精神风尚。精神风尚是指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能力、气质、思想、觉悟等方面所追求的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氛围。近年来,许多大学生追崇“佛系”,看淡一切,看似潇洒,实质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缺乏奋斗精神。这正是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所持有的观点、思想、态度靠单一的老师说教,有时达不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必须让学生亲自在劳动实践中去体会、领悟,才会口服心服。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阐释劳动理论,讲授劳动故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开展各种体验式劳动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亲自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奋斗的喜悦,既深化了理论认同,增强了社会责任,培养了家国情怀,又引领了精神风尚。

4. 新時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大学生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者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中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者不乏其人,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功利化的倾向,这正是劳动精神教育缺失所致。劳动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给予,这正是劳动的价值所在。教学中,教师既强调劳动及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位普通劳动者,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铸就生命里的一切辉煌、成就人世间的美好梦想,从而做到自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价值取向,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项目驱动教学的路径

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乐于参与劳动实践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合理设置项目,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引导大学生在劳动中磨炼坚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增强“四个”自信。

(一)以教材为基础,探寻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点,拓展劳育内容

“三教”改革中要求教材内容要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虽然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但深入探究,其中有许多隐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1. 在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中树立劳动观念。当代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将尊崇法治内化于心,将自觉遵守法律外化为行,做到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劳动既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也是应该履行的义务,“任何劳动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都具有从事其想从事劳动的权利,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无故禁止或约束其这方面的权利,同时任何公民应该通过劳动获取相应的劳动成果,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公民通过劳动获取其相应的报酬、反对具有劳动能力者不食其力甚至成为社会的负担”。这就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劳动”不仅是可耻的,还是违法的,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以劳动为荣。

2. 在实现理想和兴国强国中认清劳动价值。大学生考入大学,实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飞跃,对未来、对社会有无限的憧憬和期待,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近些年,被劝退、清退的大学生不乏其人,毕业就是失业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劳动的价值,没能在学习劳动、脑力劳动上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更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近些天,“天才少年”霸屏,刚入职就年薪百万,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天才的背后是99%的汗水,“别的孩子出门聚餐K歌,他选择带着书去图书馆,别的孩子在课堂上玩手机,他永远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就是“天才少年”的脑力劳动的付出。年薪百万,入职华为,个人理想得以实现,拒绝国外高薪,投身祖国高新技术发展,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这一切都是劳动的价值。

3. 在践行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劳动精神。大学阶段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也是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社会公德的“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职业道德的“爱岗敬业”,家庭美德的“勤俭持家”,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要求,都蕴含劳动精神,更需要弘扬劳动精神。

4. 在叩问人生和实现中国梦中投身劳动实践。当代大学生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时代为成就大学生出彩人生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但只有积极投身于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及科技创新、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劳动实践中,其人生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有每位大学生都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脚踏实地参与各行各业的劳动实践,中国梦才能在大学生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二)以教师为主导,强化顶层教学设计,设置合理教学项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及学生收获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手段的处理,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是开展好教学活动的基础。

1. 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劳动意识培养。在探寻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点的基础上,合理取舍教材内容,设置既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又能达成劳动教育的项目任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如:结合“社会公德”“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联合学生会和校团委设置“美丽校园你我共建”教学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调查校园的生态现状并分析原因,探寻“共建美丽校园”的对策并付之于实践,同时记录校园变化的过程。这既可以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劳动实践意识,明白美丽校园需你我共建,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

2. 突出能力目标,重视劳动技能指导。思政课以立德为本,主要实现德育目标,但是大学教育必须与专业结合,要體现教学对象的专业性。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及专业需要,适当突出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劳动技能的指导。如: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教学中根据初等教育专业的需要,设置“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活动设计”的项目任务,既达成了“向道德模范学习”的教学目标,同时又指导学生在今后教学劳动中如何进行各种活动设计,培养师范技能。

3. 重视情感熏陶,强化劳动价值引领。思政课不仅要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还要有情感的温度。思政课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课程,教学中用深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强化劳动价值引领。如,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教学中设置“我身边的民生工程”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调查身边的民生工程建设的情况,对比民生工程建成前后民生的变化,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和感受民生工程建设者们劳动的价值,领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4. 精选教学案例,注重劳动情感激发。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精选好教学案例、阐释好教学案例,要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在“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的教学中设置“学榜样模范”项目任务,根据学生是初等教育专业将来就业主要是农村中小学的特点,选择了“感动中国人

物——张玉滚”作为教学案例,突出讲解张老师对农村教育的坚守、热爱、无私奉献,以及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从而激发学生投身农村教育、坚守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劳动情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项目驱动教学

“三教”改革中要求“教法”的改革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项目驱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这一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课前自主探究,在做中学。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源,并发布项目任务。学生根据要求学习线上资源,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例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探立德之法”模块(下面分析都以此为例),课前上传“感动中国2019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及抗“疫”相关视频及文献资料,布置针对小学高年级的“致敬最美‘逆行者活动设计”的项目任务,学生们在进行活动设计的过程中,理解怎样“向道德模范学习”,实现了在做中学。

2. 课中项目驱动,在学中做、边学边做。课中通过项目任务的展示、项目任务的评价、项目任务的探析,教师引导驱动学生在学中做、边学边做。首先小组分享“致敬最美‘逆行者活动设计”,领悟立德之法——学模范、志愿服务、引领风尚;然后开展活动设计互评,学生进一步明晰和选择最可行的立德之法;最后教师分析活动设计,指出“致敬‘最美逆行者”活动就是向道德模范学习的一种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向道德模范学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事事可学。学生既掌握了“立德之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说、评、析”,学生“做”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 课后自我反思,边做边学。课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布任务、布置作业,考核拓展,以进一步巩固课中重难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自我反思,边做边学。课后布置每位同学本期至少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以短视频的形式上传学习平台,驱动学生把“立德之法”付之于实践,在志愿者活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悟奉献的价值、领悟向善的力量。

(四)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施综合性评价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单一的考核评价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维化的、多样化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才能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评价内容多维化。在以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基础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能力的提升、自我身心的发展及课后劳动实践的效果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实现评价内容多维化。多维化的评价能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诊断自我、发展自我。

2. 评价方式多样化。以终结性评价为目标,结合实施过程性评价,即课前开展诊断性评价、课中开展过程性评价、课后开展总结性评价,综合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每种形式的评价结果都在学习平台上呈现,实现学习过程透明化、学习成绩公开化、学习全程轨迹化,促使学生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3.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评价过程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完成,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多主体评价数据更丰富、维度更宽广,评价会更加客观全面,更能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投身于实现中国梦实践中的一种道德品质,又是积极参与实现中国梦实践的一种劳动态度,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理应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96-101.

[2]梁广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52-57.

[3]王苇,蒋玮荻.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0):235-23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