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背景下工匠精神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初探

2021-06-15 04:17刘梦薇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文化

刘梦薇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在5G背景下,探索工匠精神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可以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对幼儿的熏陶为出发点,通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关注幼儿的创造力表现、重视培养幼儿的间接兴趣等,积极探寻培养幼儿工匠精神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工匠精神成为提升幼儿学习品质、促进其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启蒙;工匠精神;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9-0056-03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文化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通常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环境伦理,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它也意味着一种综合的学习生活品质。工匠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既容易被感知,也包含了学习质量的许多方面。本文对“工匠精神”的定义为:在了解幼儿特性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幼儿发展,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素质,并结合以及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对待事物精益求精的理念。

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学习观念、就业观念都将发生变化,工匠精神将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目前,我国关于工匠精神发展及其培育的文献研究,大体集中在工商业和高职学生教育两大领域。但是,对于幼儿如何传承工匠精神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其中包括要重视幼儿学习素质的提高,重点是集中、坚持、反思、兴趣、创造等素质。“自然和整个社会都是活的教材”,这既是中国学前教育百年的真理,也是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域及家庭文化对培养幼儿工匠精神的影响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加之历史的长期积淀,它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历史上,我国江浙地区曾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工匠,例如“中国印坛第一人”刘友石、凹版雕刻宗师沈逢吉、造园叠山大师戈裕良以及“义乌城”“温州街”等。因此,地域文化不仅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天然“氧吧”,而且是培育当代工匠的最佳阵地。

民族文化的发展是通过血脉和传承产生的,而家庭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家庭文化中“工匠精神”的真实体现;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的鲁班,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文化产生于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之前,可为幼儿成长奠定基础,其中,家庭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对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有着积极影响。

三、幼儿时期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式

(一)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有研究证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會通过使用工具来创造和改变这个世界。因为手是生活中运用最多的身体部位,手的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被称为精细运动能力。手的微妙动作通常需要视觉、直觉和感官系统的参与。同时,大约有90% 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是由眼睛通过视觉通路处理进入大脑的,也就是说,当人类的眼睛看到一个物体时,这些物体被视觉系统处理到大脑皮层的感觉神经中枢,经过处理的信息作为经验储存起来,然后传输到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中枢能集成大脑各部分获得的信息,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最终给予手部精确的指令,再由手上的小肌肉群相互合作,准确地作出反应,这就是手眼的协调能力。

由此可见,动手实践能力是衡量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最好方式,对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其智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瑞典专家通过系统研究手指游戏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在控制简单的活动内容时,脑血流量约比手静止时增加10%;手指做复杂、精细的动作时,脑血流量会增加35%以上。这说明脑血流量相对增加有利于思维敏捷的发展。此外,手指的动作可直接通过刺激人的大脑皮层手指游戏功能区,引起该功能区的兴奋和活跃,从而促进幼儿大脑皮层细胞的分化、成熟,且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幼儿手眼和脑运动的协调能力会逐渐得到发展。因此,对不同发展时期幼儿的各种动作进行分析和训练是必须的,是不可逾越的。

(二)注重幼儿的创造力表现

工匠精神是对“大社会”中所存在的优秀传统工匠品质的提炼,将其纳入幼儿园教师教育,不仅是因为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使幼儿看到中国工匠精神具体生动、普遍深刻的体现。作者试图通过以下案例来分析和解释幼儿是如何在充满创造力的活动中体现工匠精神的。

[案例]为了培养幼儿们的工匠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细致思维,幼儿园可以为幼儿们打造一个游乐区“工作坊”。幼儿们不仅可以穿上围裙,戴上袖套,打扮成神气十足的“小木匠”,还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由结伴,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

在“搭建积木桥”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可知,幼儿在搭建积木桥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一些问题,而他们又在积极动脑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他们在搭建桥梁的梁柱时,总是会遇到因为高低不平而造成的桥面不平坦的问题,但随着幼儿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们便可以找到原因拆掉桥面重新搭建梁柱。虽然人们会习以为常地认为这些搭建和拉锯工作是幼儿的游戏,但随着他们“专注且倾心”的努力,游戏已经被赋予了“工作”的精神,这便是“工匠精神”最初的原型。

经过幼儿们的努力,他们创作出了太阳、机器人、楼梯、长凳……各种充满想象力和智慧的作品。由此可见,“工作坊”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习,在制作中创造,不仅使他们熟悉了传统木器的制作流程,而且使他们领悟到了工匠文化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幼儿们在幼儿时期就有探索工匠精神的行为表现,在这些表现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思想。案例中幼儿的全部“工作”,展现了他们对作品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既可体现为对细节的苛求与完善,也可体现为由“不满意”而进行的反复调整。这种对形式感的追求,既不是现实的功利主义,也不是超我的规范权威,而是属于幼儿个性的特质——“它必须是我想要的。”

(三)重視幼儿的间接兴趣

在此,教师可以给幼儿呈现一个完整的乐高积木,并讲解方法。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会被脑海中的“结果”所激励,并执着地从事搭建积木的“工作”,甚至彻夜不眠。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克服单调的操作、重复和繁琐的坚持。

都说幼儿的兴趣只是三分钟热度,但是当“永恒的变化”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专注力凝聚时,便可呈现出一种精神的力量。幼儿在各种场合表现出的直接和暂时的兴趣,既是向教育工作者发出的信号,也是他们成长能力的象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兴趣,拓宽它们的范围,并将它们引导到有意义的、积极的实践中去。由此,对幼儿进行间接兴趣的培养,就有可能将其转变成为属于幼儿自己稳定的个人爱好,进而还可以成为他们能够独立的精神世界。

四、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可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首先,“工匠文化精神”之创新。创新发展能力在当代中国社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样他们才能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总结来进行“比葫芦画瓢”的重复。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是培养幼儿自主创新意识的途径。同时,学校需要经过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幼儿逐渐提高思维能力,这不仅仅应体现在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还应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其次,“工匠精神”的专注力。专注力又称注意力,对幼儿和成人都非常重要。一旦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任何事情都只会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中。同时,虽然由于幼儿的生理限制,使其并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但根据众多幼儿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证明,通过循序渐进性的实践,不仅可以不断地发展、提高幼儿对一件事情的专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幼儿敬业、认真、创新等的优秀文化品质。

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各行各业秉持工匠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去破解难题,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工匠精神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活力,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玉不琢,不成器”。实践证明,工匠精神在幼儿一代中的普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韩   萍.浅析在“扬泰盆景技艺”课题实践和研究中启蒙幼儿的工匠精神[J].课程与教学,2019,(16).

[2]朱细文.培育幼儿的工匠精神[J].学前教育,2017,(10).

【责任编辑 李红霞】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