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政策探析

2021-06-15 04:17宋立会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河北省学前教育

宋立会

摘   要:经梳理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政策及发展概况,总结清末直隶蒙养院的类型及民国时期河北省顺应全国教育形势而制定的各项学前教育政策。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有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幼稚园师资状况明显改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日益完备等四方面主要成就,为河北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9-0052-04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来,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关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仔细研究发现,关于学前教育史尤其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政策的成果相对较少。虽然清末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与当今相比,但就学前教育发展短板现象而言,却与今日极其相似,因此,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由于河北省这个名称出现于1928年,省会也几次发生变化,本文所研究的河北省指清末的直隶地区及1928年改名后的河北省,清末直隶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在内。

一、清末直隶省学前教育政策及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的,直至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后,近代学前教育才开始起步,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才开始相继设立。1904年直隶省女学堂附设的蒙养院可称为直隶省设立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随后,不同名称的蒙养机构开始设立。清末直隶蒙养院的保教工作以《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为依据,直隶地区蒙养院的开办宗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均按照章程的规定而执行。其开办宗旨为“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智,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章程明确规定蒙养院保教内容不同于初等小学的分科教学,要贴近幼儿生活。其主要内容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种,按照章程的规定,游戏又分为两种,包括同人游戏和随意游戏。同人游戏指的是幼儿合作或进行同一种类的游戏;随意游戏是指幼儿各自运动或玩耍。歌谣是指引导幼儿吟唱歌谣或小诗,以使幼儿的眼睛、耳朵、喉咙、舌头协调使用,促进其良好发育。谈话是指选择幼儿容易理解且幼儿感兴趣的事实或具有启发性的寓言小故事,以涵养幼儿的性情。对话时需要選择幼儿常见的事物并引导幼儿复述对话内容,引导他们演说时声音洪亮,避免语序颠倒。手技是指教授幼儿用木片搭建房屋形状,用小竹签、豆子或纸张做成各种形状的物体,用粘土捏成碗壶的形状,在蒙养院播种花草树木,浇水施肥,使幼儿观察花草树木成长的过程,旨在引导幼儿手眼协调发展。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相似,清末直隶蒙养院也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官立、公立和私立。直隶布政使增韫(字子固,蒙古镶黄旗人,附生出身)在保定育婴堂开办女学,其附设的蒙养院是清末直隶省最早设立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还有严修于1905年在天津创办的严氏蒙养院,严修曾为学部侍郎,因上书朝廷主张废除科举制不被清政府采纳,遂回到天津创办学校。严修曾去日本考察,学习当时日本先进的教育制度,因此,他创办的学校包括蒙养院的办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效仿日本,蒙养院的教师也是从日本聘请。另外,史料记载1906年直隶省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有直隶工巡总局的督办创办的附设于女学堂的蒙养院。1906年商部尚书命商部侍郎在北京设立幼稚园,招收5~8岁的幼儿。此后,另外几所公立和私立蒙养院相继在保定和天津等地开办,标志着直隶省的学前教育正式起步。

这一时期直隶地区出现的蒙养院虽然总数不多,但因为蒙养院的性质不同,其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官办蒙养院的经费主要是政府拨付,每年支付1200两白银用于保教人员工资开支。女学堂附设的蒙养院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女学堂负责监督和管理。严氏家塾蒙养院为私立,因此,办院经费由创办者严修自筹,主要是靠收取幼儿入园的费用,严氏蒙养院所招收的幼儿主要来自于严氏本家族及亲戚朋友的孩子,年龄是4~6岁,每个幼儿都需要按月交学费。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从具体内容上来看,模仿日本于1900年颁布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相比之前,幼儿教育的体制机制和保教内容有了极大进步,但从具体保教内容来看,仍为向幼儿灌输传统伦理为主。

二、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政策及发展概况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直隶省的学前教育也开始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起伏发展,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此学制中虽然没有学前教育专门法,但关于蒙养院设置及经费、管理等问题,在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令》中都有明确规定。《小学校令》规定在各地方的相关教育法规没有颁布之前,所有的府、厅和州都按照县来对待,以前由府、厅和州拨付经费的蒙养园统一改名为“某某县立蒙养园”,相应的蒙养园的经费拨付按照法律规定,县级行政单位负责拨付县立蒙养园的经费、城镇乡拨付城镇乡立蒙养园的经费,私立性质的蒙养园依旧由创办人筹措经费。

从1912年到1915年,由于袁世凯的独裁复辟,地方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军费攀升,直接导致教育经费的下降,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1915年7月31日,袁世凯申令公布《国民学校令》。1916年1月8日教育部发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国民学校令》第十一条规定:“国民学校得附设蒙养园及类于国民学校之各种学校。”规定蒙养园由自治区负担设立者,名区立蒙养园;私人经费设立者,名私立蒙养园。私立蒙养园的设置、废止、变更,须经县知事认可。国民学校教育是当时法律规定的所有儿童都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蒙养园附设于此,为蒙养园的普遍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细则》第六章对蒙养园的施行细则也做出具体规定,从这些具体的法令条文规定来看,其仍是沿用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关于学前教育的规定,但在政策执行上,由于政治环境的不利,直隶省的学前教育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学前教育政策要么顾不上制定颁行,要么颁布了也没有经费支持。

这一时期直隶省的学前教育机构有1914年陈彦安在北京设立的“京师第二蒙养园”,这一蒙养园的保教方法初期按照《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里的相关规定,之后随着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传入,其保教方法也开始学习欧美。这一时期史料记载里还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蒙养园,其设置初衷是为了让师范学校的学生有实习机会。还有1917年熊希龄为收留受灾儿童在北京创办的慈幼局。1918年北京的京兆模范小学也下设了蒙养院。

此外,由于一些教育界先进人士的极力宣传,加之欧美留学归国人员的倡导,西方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被更多的国人知晓,尤其是1919年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的教育理论专著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我国,再加上杜威访华,足迹遍布11个省市,使得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促进作用。1922年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关于学前教育,在这一学制中规定用“幼稚园”取代原来“蒙养园”的名称,最重要的是把幼稚园纳入了学制系统,自此,幼稚园同小学、中学、大学一样,成为了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学制的颁布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的发展。根据癸卯学制,直隶省将蒙养院和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

随着国内政局的渐趋稳定,尤其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一个新契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1928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通过了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的《注重幼稚教育案》,国民政府大学院采纳了这一具有适时性、合理性、科学性的提案,要求全国各地推广幼稚教育。此后的1929年,教育部颁布《幼稚园规程》,1929年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从此我国出现了第一个本土化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学前教育近30年课程混乱的局面得以改观。

直隶省于1928年改名为河北省,随着学前教育政策的完善,河北省也适应国家形式,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了增加幼稚园师资数量,提高幼稚园师资质量,河北省教育厅于1929年颁布《河北省幼稚师范简易办法》,要求河北省的女子师范学校增设幼稚师范班,增加幼稚师范类的课程。并规定幼稚师范班只收女生,生源由河北省内各县推送。为了规范幼稚师范课程,河北省教育厅于1929年10月颁布《幼稚师范课程标准》,将幼稚师范专业所应开设的具体课程做出明确规定:“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组织法、幼稚园课程编制、幼稚园及小学低年级课程、保育法、乡村社会学、儿童图书馆学、幼稚园各科课程教法、幼稚园各科教材之研究、教学实习。”有了师范设置办法和课程设置规定,河北省内增加了幼稚师范班,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930 年,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创办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一职。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以为平民服务为宗旨,适应了中国国情,学制和课程都很灵活,培养了很多称职的幼稚园教师。

三、清末民国时期河北省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成就

(一)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

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后,直隶省的学前教育机构才开始陆续设立,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国家《注重幼稚教育案》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河北省也制定相应政策,河北省的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幼稚园总数大幅增加。(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29年,河北省幼稚园数量明显增多,私立园发展也很快,河北省幼稚园总数为 356 所,其中公立园323 所,私立园33 所。学级的增长速度也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28年《注重幼稚教育案》的提出、1929年《幼稚园规程》的颁布和各地对幼稚教育的重视。

(二)学前教育经费的保障

清末民初由于經济落后、战乱不断、外敌入侵、政局不稳、教育经费挪用等,导致经费短缺成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学前教育更是重灾区,经费得不到保障、国家支持力度小成为其发展中最大的痛点。经费缺乏直接导致公立幼稚园发展步履维艰,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前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到1927年,战争结束,国家政权统一,直隶省的公立幼稚园的办学经费得到了一定保障,由省、市、县各级政府直接拨付教育经费,私立幼稚园的经费来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三)幼稚园师资状况明显改善

清末蒙养院开办后,制定并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长期以来教育上的“女禁”被打破,各地开始出现女子师范学堂,而在这些女子师范学堂中设立的幼儿师范科,成为了蒙养院师资的主要来源。民初“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又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河北省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创设了幼稚师范学校,开展了保教人员培训,这一时期出现了男性幼稚园教师,且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了河北省学前教育师资逐步规范化,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潜在的促进作用。

(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日益完备

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修正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规定幼稚园教师任职资格要达到优质示范校毕业或具有小学教员资格,并具有从事幼稚教育二年经验且卓有成绩,并应以女子为原则;附设于国民学校中心学校及小学之幼稚园可在校长领导下设置主任一人,也可以由校长兼任。对于办园体制,从1929年《私立学校规程》颁布后,我国的教会幼稚园和私立幼稚园也实现了有法可依。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等人的平民学前教育运动也是学前教育体制的新变革。这一时期河北省更加注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依据国家关于公立私立幼稚园管理规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公立幼稚园实行校长负责制,私立幼稚园实行校董制或委员制。这些管理体制的健全为河北省学前教育之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阎国华,安效珍.河北教育史(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 76 卷·教育志[Z].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

[4]阎国华,安效珍.河北教育史 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6]教育杂志社.教育法令选[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责任编辑 孙小梦】

猜你喜欢
河北省学前教育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河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仲继安涉嫌受贿被逮捕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