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效果提升融合互促路径探索

2021-06-15 12:55徐凯
高教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合德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长期积淀,有丰富的内涵,其包含的情、德、礼、义等核心理念,与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联系密切。在多种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不断受到冲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高校德育,既能丰富教育内容又能提升教育效果。如何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并与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的相互促进,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4-0175-04

Abstract: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rich connotation, which contains the core concepts of emotion, morality,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present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existence of many cultures, the thought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stantly impacted, and the us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but als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The new subject of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how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e the wa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with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tual promo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中華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高校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善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善于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万千锤炼而形成的优秀文化体系,涵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观念,反应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风貌、民族品格和道德精髓。如何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应用于高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满足文化认同需求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越来越明确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道德和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升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步了、发展了、完善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有文化认同,只有认可、同意我们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做到赞赏、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的最终导向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华历史上的国家兴衰和朝代更替,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维系和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巨大作用,也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性质上界定,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仁爱礼智、诚信爱国、谦虚互助以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优秀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可以说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精华。[2]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是通过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巨匠的提炼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涵盖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有机整体,既有实质化的文献资料,又有生活经验的传承,还有精神化的思想延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各有差异、各有特色,通过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继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契合高校德育需求

高校思想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在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更加正确和深入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和完善个人的价值认知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相符。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体现了对个人的价值导向,也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德化人”功能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美契合,因此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既能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工作需求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精神财富,还包含有政治、经济、人文财富,通过开发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广阔的教学平台。二是优秀传统文化能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中华传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有多种多样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资源。三是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无可比拟的感染力。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能让人们感悟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以此开展德育工作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感受。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国家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在多元化竞争的当今社会,只有人们對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才能产生文化自信,才能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让大学生多维度的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和魅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二)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华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先贤和志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爱国”

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行、理、义等展示家国情怀的内容,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应用到德育工作中,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树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是什么让我们的祖国历尽磨难而终又崛起?是什么让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上取得非凡成就呢?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这种信念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是写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

(四)引导大学生抵御渗透和明辨是非

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大学生可以与各类信息零距离接触,境内外的各种负面舆论正是利用信息便利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在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价值取向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以优秀传承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发挥思潮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引导大学生学会比较和鉴别,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和抵御渗透。

(五)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社会公德、为人处世方面和对于崇高人格的建立、进取精神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尊重他人,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现状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国家和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也明确了高校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的角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高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也起着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

1. 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浓厚

一是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程卓有成效。大学生德育主要是以思政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来开展,长期以来高校对思政课程非常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政治课程进行融合,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效果。二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高校通过建设校内人文景观,通过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使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刻印于学生头脑之中。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开展节日、纪念日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通过媒体宣传,例如校园网站、微博、广播站、宣传栏等,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初具规模

中华历史上的名人和重大事件,造就了一大批的名胜古迹,观访名胜古迹通过了解附带的名人轶事和历史事件,能更生动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中央和地方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具有教育意义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了一批有着重大教育意义且软硬件条件符合要求的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建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3.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不断更新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停步和局限于传统课堂面对面授课,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化,适时改进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视频新技术的进步,部分有条件和基础的学校和学习基地建设了VR展厅、网上展厅。借助现代技术的教育手段能更立体、生动、全面的展示教育内容,通过VR展厅和网上展厅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展示高清图片和动画效果,让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更能提高学习传统文化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的教育效果。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力量不足。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是依托思想政治课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并没有专业的传统文化师资。教育者和活动组织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教育形式单一。在现实的优秀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以灌输式的方式讲授相关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使得大学生只能粗浅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对其内涵的领悟,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三是教育不够持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采取“一阵风”式的教育,未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教育体系。四是教育内容不适应学生需求。大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文化有着不同需求,而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育内容进行一锅烩,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不够。现今大学生多数为95年甚至00年后出生,其个性更为鲜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较早地接触互联网,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成了其展示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和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二是长期未接触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异地务工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大学生,就是“留守儿童”成长成为的大学生。这部分学生因为在幼儿、儿童和少年时期,缺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家庭教育。同时,在进入高校前的学习阶段,大部分都是在为了升学而努力,就更难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三是对传统文化存在心理认知偏差。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存在不平衡状态,身体发育完全但是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沒有形成较稳定的人格特征。很多大学生未能很好的认知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未能认清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未能认知传统文化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造成认知偏差和身份危机,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德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如何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属性,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更有针对性的确定教育主题、甄选教育内容、设计教育形式、创造教育环境和选择合理有效的教育手段,使之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受教育主体能在教育过程中有更好地学习感受。同时要更多的思考大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能收获什么,实际收获的是知识、品质还是情感。

(二)全面发展原则

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时,不但需要突出“德”的重点,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应该科学地设立教育目标系统,而不是设立单个的教育目标,力求实现助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三)相互适应原则

人是不能离开社会独自存在的,但是人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因此人是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性。如果过于的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了对个体的关怀,会使受教育主体脱离于教育过程之外。因此在以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时,不能一味的引导学生个体去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应该利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的属性引导学生,寻求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相互适应、相互融合。只有每个个体都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又能服务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以此达到两者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

(四)价值体现原则

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教育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生价值观。大学生渴望得到认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由于从小受应试教育影响,文化教育被片面的理解为“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渊源流传,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软实力,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实现人生价值。

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效果提升融合路径

(一)建立制度保障融合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有目共睹,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工作也卓有成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的融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制度的建立,能保障两者之间更好地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成体。以制度明确两者融合的方向,以制度控制融合全局,以制度促进融合的长期和稳定发展。

(二)优化课程创新融合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更能让大学生领略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更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工作提升的融合发展。在加强教师传统文化培训的前提下,高校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设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立,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再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大学生通过参加统一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学习,既能开拓学生知识面,又能提升德育效果,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三)典故效应深化融合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关键,是课程思政的效果体现。然而在大学课程学习中,除了思想政治课外,其他专业课程涉及德育教育内容较少,导致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薄弱。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引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中华民族经典故事库”“中华民族经典人物传记”,把中华民族经典故事、经典人物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以具体、形象的寓言故事和人物传奇深入浅出的开展德育教育,用大学生的视觉和知识储备重新解读故事意义,学习人物宝贵精神,内化成自身的优秀内在品质,如艰苦奋斗、诚信敬业、刻苦钻研等,继而深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扬传承社会主义文化。

(四)基层发力主动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高校德育都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质,两者的实施都不能停留表面,需要由上至下、共同落实来开展相关工作。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需要主动发力,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探索融合的运作模式,积极寻求专业学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课外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渠道、学生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时机,提升融合的实际效果。二级学院主动参与融合工作,既有助于提升自身德育工作成效,又有助于自身文化内涵的塑造。

(五)网络助力强化融合

网络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特别是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的门槛降低,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随身携带着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学生自身也成为了“微媒体”,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高校德育的开展拓宽了渠道和空间。在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掌握学生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借助网络的有益特质,有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效果提升的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德育的需求进行立体化、具体化、生动化和数字化以提升吸引力,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可以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也满足了多维度开展德育的需求。

七、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的融合过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艺术的陶冶、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从而助推高校育人工作取得新的成效。通过服务高校育人,也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两者的有机融合,能为中国特色社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培育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

[2]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鄧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N].人民日报,1980-08-18.

[4]徐凯.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缺失及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6):35-36.

[5]王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契合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7(3):71-73.

[6]叶进,张文.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价值[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1):93-96.

[7]范万年,吴万胜.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6):49-52.

[8]崔发展,闫泓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的融合路径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7):97-102.

基金项目:本课题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育人体系融通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19LSZ047);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宗教渗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为例”(编号:US18048Y)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凯(1982-),男,汉族,江西丰城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学工部副部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融合德育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融椅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