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沛玉
摘 要:非音乐专业的钢琴课程在设立之初即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但由于学情的特殊并不能简单照搬已有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模式。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非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可做出的调整和改革,结合具体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需求;非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课程的建设发展,基于专业建设的需要,钢琴课程不仅在音乐专业开设,诸如教育类的非音乐专业也增设了本门课程。不同于音乐专业的学生,非音乐专业学情特殊,学生基本无音乐学習基础,且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年龄、身体机能、学习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育类的学生职业需求多为教师等岗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际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联系社会就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及职业需求展开钢琴教学的探索并因材施教,以增强应用性,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尝试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涵盖知识面广,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才增多,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其所需人才时除外形、性格等常规条件外不再单单以演奏专业能力高低为唯一评判标准,在看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的基础上,更看重应聘者潜在能力,如团队合作意识、协作组织能力、工作态度、实干精神等方面。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向及职业需要。
第一,基础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虽作为该知识领域的初学者,实际多数学生已经成年,成年人在理解力、分析力等方面均优于幼儿,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必按照幼儿启蒙教材逐步教授,可直接选择如巴斯蒂安成人教材之类的专为成年人“量身定制”的成人教材,或在幼儿启蒙教材基础上从实用角度出发挑选讲授。但仍需考虑,此阶段属于学生钢琴学习的“幼儿期”,也不建议揠苗助长直接接触较为大型的作品。教师应选择从基本弹奏技法入手,待技法掌握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内容调整。且学生未来就业定位并非专业演奏家,因此打牢基础的同时也需考虑未来适用性。
第二,融入音乐史贯穿学生的知识体系。考虑到学生为非音乐专业学习者,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入相关音乐史,侧重钢琴史部分,让学生在学习钢琴弹奏的同时了解钢琴这门乐器的发展历史。同时,对钢琴历史的学习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练习、所弹奏作品所处的时期及其历史地位,对于作曲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结合作品时代及创作背景、作曲家风格进行作品分析。从目前的职业需求角度出发,用人单位更希望招聘的人才是全方位的、知识体系相对完善的人才。学生可以对音乐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建立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
第三,结合理论以提升学生的技能融合。钢琴课程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实践科目,在学习的过程中技能并不能单独存在,需要借助理论的指导。教师讲授作品时应该结合基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基本理论对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梳理讲解,让学生理清思路。如学生在接触一首新作品时,首先要注意到作品的各种标记、符号实践乐理部分知识,其次要对整首作品进行整体划分,了解作品的大体结构。在弹奏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纵向的和声音响效果,以及其横向旋律之间的关系,感受多声部复调的魅力。学习钢琴并不仅仅是弹奏谱面上的音符,而是需要将综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对一首作品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好地感受作品需要传递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对作品进行更好的处理,进行更好的情绪表达。
第四,响应课程思政,促进学生思想发展。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目前高校钢琴教学常以西方音乐作品讲授为主,其实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一定的中国作品,感受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也要学会“洋为中用”,做好“主力军”,把握好“主战场”,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进行学科交叉,完成知识融合,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模式融入创新理念,
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良好的教学内容需要恰当的教学模式来辅助完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适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钢琴教学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一般为教师讲授—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学生回课的闭环式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般主动思考能力相对较差,惯于接受教师对其的知识灌输,而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互联网+”大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录制钢琴基本知识视频,学生课下学习视频,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讲解学生对知识点存在的疑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课前观摩视频、课上提出疑问、课中自主研讨、课后独立思考等一系列过程增强学习能力,为其日后走向工作岗位还可以保留问题意识,主动思考探索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独奏与重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未来就业中,招聘者往往青睐更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求职者。钢琴的弹奏以独奏为主,在教学模式中,开展合作型学习,增加重奏的机会,如开展四手联弹、双钢琴、多钢琴合作等多种重奏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在重奏中并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更需要团队的力量。在合作过程中,声部交替出现、轮换主题,这些都需要互相配合、互相迁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合作带来的愉悦,增强默契,理解团队中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为未来就业中合作能力的展现奠定基础。
三、教学评价避免单一形式,
重视学生日常学习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大纲中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的活动。教学评价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对整個学习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对问题展开思考,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
第一,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常见形式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侧重点区别在于:终结性评价更侧重最后的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评价。但类似于钢琴课程的技能课程易忽略最终的结果展示,难以形成完整的学习链条。因此可以将两种教学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将其分割为阶段目标与学期目标两部分。阶段目标主要侧重单阶段需要完成的分级任务,而各阶段任务逐渐递进整合为学期目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根据知识点进行测试完成过程性评价,分阶段设立学习目标,将较难的知识进行分阶段讲授。学生减小学习压力的同时设立小目标,从心理上降低学习难度,从而减轻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其更好地分阶段掌握知识。
第二,鼓励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是最为常见的评价方式,但经过实践证明,生生互评在课堂中可起到更优效果。在课堂中,一位同学完成弹奏后,先由组内其他同学进行相互点评,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观察其他同学弹奏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之时,学生亦能举一反三,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尽快做出判断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发挥自己所长。
在科学文化大繁荣的当今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独只考虑教授给学生当下需要学习的知识,要结合目前的就业市场需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全面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结合合理的教学评价,为学生做好长远的规划,做好就业道路的铺垫,紧跟快速变换的职业需求,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楠,孟令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建议[J].知识经济,2020(19):98-99.
[2]张霞.“翻转课堂”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实施路径[J].教育评论,2016(6):150-152.
[3]李虹.高等音乐教育的钢琴教学模式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6.
作者单位:
吉林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