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艺术视野下的艺术商业化

2021-06-15 08:22张雅晴
大观 2021年4期
关键词:徐冰商业融合

张雅晴

摘 要:文章从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岳敏君谈起,通过厘清他们的艺术发展脉络,分析他们艺术商业化过程中的可行之处,以此来阐述艺术与商业跨界融合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探析他们的艺术商业化成就,给中国当代艺术商业化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艺术;商业;融合;徐冰;岳敏君

一、艺术与商业的融合

艺术与商业结合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不再只依靠自身的微薄力量,而是需要整合大众、媒体、商业三者力量,以便更好地助力艺术创作;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壮大,商品趋向同质化,各类竞争白热化,而消费者早已不满足品牌单一的商品。因此为了更好地刺激消费需求,品牌商家纷纷开始与符合自身品牌理念的艺术家进行跨界联名合作。

(一)艺术价值的商业化扩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大众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愉悦,艺术品逐步有了艺术鉴赏与投资理财的双重价值功能。艺术品价值的衡量标准也因此发生变动,不再是单纯由创作者定价,而是从艺术家、作品、受众这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衡量。因此要实现理想的艺术商业化,就必须综合这三个因素:一是艺术家的艺术精神是否经得起推敲,二是艺术作品的视觉表现是否具有鉴赏性,三是作品的艺术语境是否符合受众的认知判断。艺术创作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观念和生活环境,使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好地融于商业。

(二)商品价值的审美化扩充

激烈的品牌竞争环境,使大众已不满足于商品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更加享受商品带来的审美体验。基于此,要促使品牌在原有的基础上,与艺术家联名创造“新品牌”,以带动市场消费。而联名商品的成功要兼顾商品质量、受众消费心理、品牌理念与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契合度。首先,商品质量是消费基础;其次,通过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把控,制订符合受众心理的营销策略,向消费者传达出清晰的品牌精神;最后,品牌理念和艺术家创作理念融合得当,相互借力,能强化大众对品牌的认知,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消费者黏性。

二、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商业化

(一)徐冰——中国风新文字下艺术跨界的视觉冲击

徐冰将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中国传统符号的解构与再建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徐冰的艺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将作品的最初想法、中间过程以及整体思路呈现在了大众眼前,使观者更好地理解其艺术理念,并用积极的态度建构与观者的联系。

《天书》是徐冰以汉字为型,按宋版书的形式,通过活字印刷的方式制作成册和长卷的艺术作品。通过对无数偏旁部首的重新组合,创作出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似书非书,不承担书籍阅读的实际功能,但采用雕版印刷和精致的装帧工艺,打破了实用艺术中艺术性和实用性并存的关系,改变了观者对文字意义的依赖性,更加凸显出了文字的视觉观赏性。而相较于《天书》这部浩大的艺术作品,徐冰的《地书》更加亲民。该书完全由符号、标志、图示组成,给大众展现出语言更多的可能性。《地书》打破了空间对于语言的限制,用一套新的象形文字来讲述“黑先生”的故事。同时在香港由K11及BANK/MABSOCIETY联合策划,依据徐冰的艺术理念设计出的结合艺术装置及创意产品商店的项目将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地书》中,符号成为交流的主要手段,它反映出了公众的日常生活。而在概念店中符号从平面变为立体,公众通过购买这些3D符号,诸如杯子、雨伞、手机壳等商品,体验符号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艺术,用艺術装点日常,也恰好契合K11将艺术、人文和自然三大元素相结合的品牌理念。

徐冰在商业和艺术的融合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艺术化表达,仿古去古,以开放的艺术语境拉近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并通过转换设计含义将最平常的物件与其艺术精神相匹配,从而将艺术进一步普及化。

(二)岳敏君——标志性笑容下艺术商标化的市场策略

岳敏君通过强烈的色彩表现和夸张的肢体塑造,将自身独特的玩世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注入其中,以此来展现每张笑脸背后的荒诞空虚。同时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形成了符号化的艺术形象。总之,岳敏君的作品以“新偶像”式的黑色幽默的艺术形式,给大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了对当下个体生存的关注和对庸常现实的自我表达。

岳敏君“名画系列”作品,延续了自己标志性的“笑脸人”艺术风格,通过对名画元素的再创作,把原有含义进行转译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以表现出自身对于文化现象的思考及表达。在对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再创作中,岳敏君以一种调侃戏谑的方式,描绘出一群刻意重复的“笑脸人”,不经意间就将观者代入这种啼笑皆非的艺术语境,进一步阐释了对于当下人们思想真空、精神迷茫这一现象的看法。岳敏君“傻笑”风格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也使他在品牌跨界合作上大显身手。他与香港知名精品店JOYCE联名推出了“Art of Travel”系列旅行用品,其中包括iPad套、小皮袋、眼罩、颈枕、拖鞋、袜子、浴袍等多种单品。整体设计选自《诺亚方舟》,六个笑意放肆的小人挤在一只小艇上,开启了一段新奇冒险的旅程,通过持续的笑脸和凝视传递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奇异旅程的艺术思想。

岳敏君在商业和艺术的融合中,通过提炼自己的艺术核心,将符号化的“自我形象”深入人心,为商业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扩大了自身的艺术平台,提高了自身艺术影响力。

三、艺术与商业融合的意义

(一)艺术与商业融合带来的影响

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是互动的、融合的。融合于艺术而言,有助于艺术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用艺术概念和审美趣味丰富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实现精神层面的提升。艺术家凭借商业品牌的力量,为自己开创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平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力量,增加了自身的曝光量。融合对于商业而言,商业与艺术的跨界联名已经成为一种销售策略。艺术家参与商品的制作、设计和宣传,为品牌原本单一的物质消费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使商品提升了视觉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影响,丰富了品牌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品牌软实力,为商业品牌拓展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对于双方而言都存在着不可置疑的积极意义,但融合的背后也不乏一些弊端。在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中,艺术家容易迷失在经济利益中。因此,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中找到平衡点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至关重要的课题。

(二)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可行之处

从上述两位艺术家案例来看,其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可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构自身艺术精神下符号化的艺术语言。岳敏君通过“傻笑”以不变应万变,在商业和艺术融合中最大限度地强化自身艺术特色,传递自身艺术精神。二是用开放的艺术语境连接日常生活。如今,艺术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而是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不论是岳敏君的“笑脸人”形象,还是徐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都来源于对自身成长环境的阐释,这使得大众有机会充分解读其艺术内涵,赋予艺术品更多的精神寓意。三是通过转换设计含义使得艺术精神与物质本身产生共鸣。徐冰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生活的界限,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并运用独有的视觉语言打破了大众固有的文化认知,表达其艺术理念。由此可见,如何把控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更加考验艺术家的内涵与功力。

四、结语

消费的升级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商业和艺术的共同发展。商业与艺术的融合为艺术作品展览提供了除传统画廊、美术馆之外更多的可能性,也使商品披上了艺术的外衣,提升了审美意蕴,同时使得消费者能够近距离感知艺术,从而带动艺术、商业、人文之间的结合,推动公众培养对艺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徐冰.我的真文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杨涛.对岳敏君绘画的再解读[J].艺术生活,2007(3):39-40.

[3]丁红.艺术传播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3):70-74.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徐冰商业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徐冰的符号
融椅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精明的算计
女生大闹校长室:把妈妈还给我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