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伟
摘 要: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现状导致了社会越来越重视公民核心素养的能力,本文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先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解释,接着提出了初期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问题,最后才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5-0112-02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Core Literacy
LIN Shaowei (Lianshan Middle School,Hui'an,Fujian Province,China)
【Absrt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led society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of citizens core literac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is,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e literacy,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simpl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re literacy,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under the initial core literacy,and finally discussed the teaching strategy.
【Keywords】Core Literacy;Junior Middle School;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1.核心素養概念诠释
教师应该抓紧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原因,人文底蕴是对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才能促发他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品;科学精神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批判和执着的探究精神;学会学习则是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主动学习知识,并且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健康生活是在珍惜生命的前提下热爱生活;责任担当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起相应的责任,然后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实践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能够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时刻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本领。
2.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初步现状
之前我国大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学校面对升学率和知名度下直接被学生的语数外物化取缔,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已经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在教育界是一个笑话。即便现在提出的核心素养话题,仍存在一些只重视升学率和知名度的学校选择无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好在现在社会和很多家庭已经慢慢意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拒绝把学生送进应试管理的学校,对于那些大力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慢慢开始重视。除了人们对核心素养意识的提高外,家长对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原因,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虚拟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家长担心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越来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对于追求紧张刺激的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因为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懂礼貌、讲文明的合格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限制了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活动,这自然让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倍感约束和管教的压力,从而从心底排斥学习道德与法治。因为学生抵触学习道德与法治,自然无法从中汲取该学科的知识,继而也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能力。
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
无论是在新课程改革还是核心素养要求下教师首先的任务是根据教育局布置下的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进行下去。核心素养在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自然是要贯彻整个过程的,毕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单个教师就能做到的任务,任课老师之间、年级老师之间的协同配合都关系到学生全面建设核心素养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校教师经常交流,尽量保证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是时刻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而制定的,以此促进学生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其次,教师应该对制定教学目标有一个细致化的研究,因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真实水平以及学科的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比较笼统、不够细致化。教师为了更好完成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内容,应该制定短期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不仅使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还避免在施行教学计划时严重出现偏差而不自知。像这样把大目标分成众多小目标,在给足教师可观测的成果后,还能激励教师更好更有信心地完成剩下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背景,因此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并为学生建立详细的档案,通过档案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强调弱项方面的督促,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品德优势。例如,有的学生虽然课堂纪律不好,但是却热衷于环保项目,老师可以在班级内向学生进行表扬并树立典范,同时也要间接性的提起,如果这位学生能在其它方面加以改进就会更完美。这样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改进错误,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成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也是赏识教育中的重要手段,既有效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又能对学生的缺点进行指正。无论教师在制定长期或者短期的教学目标,都应该重视中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展开教学内容,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反之,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进程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建立。
(2)师长言传身教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这个世界认识并不全面,其观点大多数是幼稚、可笑,这一原因是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建立成一个合格的三观,这更是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点学生建立健全的三观,而教师如何对还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没有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了。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法治观念,并且有健康科学的核心素养追求,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和专业素养,在充实自己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到自己的行为,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崇尚法治的标杆。
例如,在学习《品出情感的韵味》一课时,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无论是积极向上的一面还是情绪低落的时候,自己是如何应对的,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大人也有和他们一样的情感体验,有开心的时候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教师教育学生在面对美好的情感时要及时抓住,在处理负面情感体验时,可以适度的悲伤,万不可一直沉溺其中,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情感案例对于学生来说,不像一瞬即散的烟花,它具有真实效应并与学生有一个直接的互动,从这一方面来说无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传递,因为师生情的存在,让学生在教师讲述悲伤故事时会随着教师的伤感而难过,会因教师美好的回忆而兴奋,这样学生明白情感原来是可以相互影响,从而提高了学生承受负面感受的能力和将其转化为成长助力的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
初中生爱玩爱闹,经常在课堂中交头接耳或者打闹嬉戏,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所决定的,因此老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需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为学生创造生动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环境当中,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老师要尽量杜绝理论性的说教,防止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情绪,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举例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是不良的,并让学生分别指出自己曾经也有过的不良行为习惯,又是如何改正的,让学生彼此坦诚相互督促,这样既给学生达到了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约束,这对于学生的良好习惯具有很好的巩固性作用。创设情境教学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中呼吁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一种适应当下的教学新模式。这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的教学方式深受师生喜爱,尤其是对于相对贪玩的初中生,因此教师便经常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进而调动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性,为的是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的“遵守社会规则”中,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做一个守规则、讲道德、守法的公民。教师可以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小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每一个小目标完成一个课时,正好三个课时完成一个大的目标。
第一课时“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在不影响其他班级的前提上自由学习,期间学生哪怕躺在课桌上学习教师都不用維持课堂秩序,然后第二个十分钟恢复课堂秩序,让学生自行领会哪一个十分钟更有学习效率,学生自然是心中有数,最后教师抛出今天课堂的主旨“规则”。一个课堂都需要秩序和管理,更何况一个国家,通过一个无序的课堂和一个有课堂规则制度的课堂的情境对比,让学生明白社会的正常运行是离不开规则,从而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课时“社会生活讲道德”中,教师通过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讲道德是在一次拔河比赛后,双方进行一个友好的握手互动,这让学生感到很开心。不讲道德是一名公民随手把垃圾扔在环卫工人刚刚打扫过的地面上,该名公民的做法一致让学生觉得不舒服,原因在于他没有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师把现实中的真实案例放在课堂的情境设定中,更能引发学生对不当行为的厌恶和嫌弃,从而激发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的斗志。
第三课时“做守法的公民”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真实案例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两大原则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4)培养正确网络观
随着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合理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教学理念和接受全新的教学技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将多媒体引入教学课堂,势必也为教师增添一些新的教学问题,比如,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如何避免学生在上网的时候接触不良信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有一个正确的网络观,才能在用网络进行讲授时规划掉不良网站,并在刻意引导下让学生学会正确上网的步骤;其次,加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这样即便出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学生也会对事情有个清醒的判断,不会轻易被不法网站诱惑;最后,教师应该把网络教课和现实联系起来,比如,在教师讲授完“维护国家利益”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闲暇之余观看几部有关国家利益至上的经典影视,让学生在影视中穿越时空体会在国家危难之际那些爱国人士对国家是如何一片赤子之心。信息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多条渠道学习和领悟知识,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对教学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4.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也不必过于心急,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并用科学有效的办法稳扎稳打才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俊琦.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9(3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