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和当代社会中的女性形象

2021-06-15 04:14殷滢孟小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格林童话女性形象课程思政

殷滢 孟小果

内容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举重若轻,作为课程思政进德语课堂的亲历者,通过对经典名著《格林童话》的沉浸式学习,对其中“女性角色”的演绎和分析有了更深的体悟,并以此达到内化,同时让当代女大学生意识到独立、自主、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 《格林童话》 女性形象 当代女大学生

“课程思政”这个词,近两年在高等教育课程技术改革或是教育部学术界的点击率颇高,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由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到近几年由上海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新突破。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世界所经历的“博雅”到“通识”的演变,还是我国古时早在《说文解字》中便有的“教,上所施下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即使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教育“育人”的目的却出奇的一致。“课程思政”顧名思义:在基本的“知识化”课堂中,将正确的政治概念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从而使看似“形而上行”的思想政治,真真实实的根植于复合型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的有机统一。不可否认,大学生无疑是实现课程思政这一目标的最大载体,“课程思政”能否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与大学生能否彻底理解思想政治的内涵密不可分。

谈到《格林童话》对教育的意义,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都是对儿童认知的影响,亦或是聚焦于童话中的暴力美学成分的探讨。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对《格林童话》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启示进行探讨。有幸作为“课程思政”进德语课堂的亲历者,笔者感谢这个契机让我从简单的书本阅读升华至沉浸式表演,从而对《格林童话》有了全新的感悟。笔者将结合大学生的视角,聚焦于童话中的女性角色,着重分析女性地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异同,着力于深刻理解“女性”形象这一概念从古至今不断更迭的内涵发展和历史背景,努力使“独立、自信、自强”成为新时代下女大学生的标签,打破“女子不如男”的刻板印象,并通过自身的行为赢得社会的尊重。

我们可以发现,《格林童话》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轨迹非常明显,无论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最善良”的公主,还是“最和蔼、最善解人意、最贤惠”的王后,都是为了满足“父权”、“王权”男士们心中对完美女性的幻想。笔者将列举三种类型的女性角色加以说明:第一类是人美心善却受尽欺侮的女主角,她们永远会在受尽各种折磨后,被一个所有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救赎,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例如《灰姑娘》、《约丽丹和约雷德尔》、《玫瑰公主》、《白新娘和黑新娘》、《莴苣姑娘》、《马琳姑娘》、《牧鹅姑娘》等童话故事中美貌动人又心地善良的女主角,她们或是被坏女巫下咒,或是受尽心狠手辣的恶姐后妈们的折磨,甚至被国王父亲锁进高塔,而也正是因为她们的善良、勤劳、乐观和与世无争,才能等到高大英俊的王子前来救赎,收获美满的大团圆结局。第二类是少见的既有智商又有行动力的女主角。例如《十二个猎人》中国王的未婚妻,在得知国王另娶他人后,全然没有悲愤和不满,而是想方设法,千里迢迢地再次成功追爱。女主角坚决的行动力也完全是为了得到国王(男性)的认可和承认而产生,却丝毫不带任何从女性本身出发的情感共鸣。第三类则是只拥有美丽的外表,却高傲自大、不可一世又心狠手辣的女主角。例如《三片蛇叶》中脾气古怪的公主,只肯嫁给愿意在她死后被活埋在旁边的人,却依然不满足,甚至想杀了自己的丈夫,最终被她的父亲处死。《特鲁德太太》中执着倔强的小姑娘因为痴迷于见特鲁德太太一面,最后被变成火柴扔进了火里。这一类型略带“叛逆”,不符合广大男性对“温柔可人”和“一味顺从”的定义,因此只有惨烈的结局等待着她们。

通过表一分析,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格林童话》除了传达真善美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强化了男性独当一面的崇高地位,甚至否定了女性的个体性,漠视了女性的自主意识,无视了女性的自主选择权。而童话故事的受众面大多是天真烂漫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思想,认为女性就应该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甚至男性掌握了女性的生杀大权,久而久之女性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社会的潜规则所束缚,“被物化”荣升为对她们的隐形杀手。

“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使‘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定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第二性》中谈到的女性存在的“意义”,发人深省。同时,一些客观因素在无形中强化了男性英勇无畏的形象,故意留下女性弱不禁风的印象。例如女性在力量方面不如男性,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也造就了她们“生儿育女”的特殊需求。无论是在格林童话中,还是在当代社会,男性强悍女性柔弱的形象似乎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根深蒂固,甚至成为了一种带有从众心理的定向思维。

尽管偏见很难根除,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有像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法国女性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在欧美国家传播,80年代的“翻译引进”又为中国打开了新思想的新路径,包括后来王艳芳的《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这些学术论著都有助于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事实也证明,从林徽因、杨绛到段明珠、董卿,当代社会成功女性的数量越来越多。新时代女性更渴望掌握一技之长,崇尚在更宽阔的领域和更大的世界中绽放自己的女性光芒,而非仅限于做只金丝雀,整日守着自己的三分田地浑噩度日。同时面对男性或是旧思想的质疑,女性们更愿意尝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矛盾冲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母亲”、“妻子”和“职场精英”这三个角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男性对女性的理想型要求即便仍然停留在“贤妻良母”这一层面,但总有更多的男性愿意接受“男女平等”,包括在家庭和职场上。

对照《格林童话》中的各类女性角色,笔者认为当今的女大学生应该向童话中独立勇敢的女性角色学习,从被动等待王子救赎的美梦中醒来,具体如下:

1.需要内省和自我观照。自尊和自爱密不可分。当“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如何回答?心里的欲望种类繁多,因此我们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昙花一现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是否会违背“自爱”的底线。假设《十二个猎人》中的女主角能将她的行动力运用在她真正感兴趣的事业或生活上,而不是一味地沉迷于追求使男性得到满足的途径,那她的人生或许能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猜你喜欢
格林童话女性形象课程思政
人工智能写童话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过期”的《格林童话》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假如我能穿越到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