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效应”到“文化现象”

2021-06-15 00:32刘建明
学理论·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品牌

摘 要:坐落于“中华诗词之乡”江宁区横溪街道龙乡双范旅游景区的南京乡间诗社,立足乡村,不断创新,把寻求空间发展、注重人才培育、策划特色活动、打造地方品牌等作为重点来抓,努力使之成为南京“文学之都”诗词社团的成功典范,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农村特色文化亮点。从南京乡间诗社的创建、发展到壮大历程来看,它彰显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精神主旨,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表现出公益、创新、服务的个性特征,使之从偶然变成必然,从几人发展到300多人,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名不见经传走向广受关注的文化品牌,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多得的文化振兴典范。

关键词:南京乡间诗社;乡间诗歌;文化品牌;小众效应;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5-0070-03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的南京乡间诗社,十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散兵游勇”到“异军突起”,从“创建初的毛家村”到引进的“龙乡双范景区”,以及到参与创建“江苏诗词之乡”“中华诗词之乡”,2018年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2019年被第二届江苏文化发展研讨会作为“文化现象”推介研讨,2019年中国诗歌春晚领取全国十佳诗社荣誉,成为倍受学术界、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

一人为个,两人为双,三人为众。从南京乡间诗社的创建、发展到壮大历程来看,它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三个“坚持”的重大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它彰显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精神主旨,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表现出公益、创新、服务的个性特征,使之从偶然变成必然,从几人发展到300多人,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名不见经传走向广受关注的文化品牌,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多得的文化振兴典范。

一、从“小众效应”到“大众群体”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古语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纵观南京乡间诗社会员都是诗词爱好者,其发展“个体——俱乐部——诗社”演变的三大阶段,呈现出诗词的“热岛效应”。

(一)南京乡间诗社是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必然产物

21世纪初,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博客、论坛、网站的兴起,带动了全社会写作热,似乎让公众的文学梦重新复苏和点燃,直至一发不可收拾,网络轻易发表更是满足了大多数追求者的发表欲望。南京乡间诗社的前身土牛诗歌俱乐部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那时,分行写诗的较多,个体孤独的“单兵作战”,艺术上探索的“一头雾水”,以及渴望喊出“觅知音”的声音……就是一个时代的大背景。2008年,在南京江宁区乡土诗人毛文轩(土牛)的倡导下,土牛诗歌俱乐部在禄口街道陆纲社区毛家村其祖宅成立,最初交流的会员仅有季川、张祖凤、元传青、周久云、夏宁等7人。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诗歌交流形成了“热岛效应”,随着交流的常态化,逐渐吸引了南京数十位诗词家加入,后来甚至发展到厦门、上海、山东等省市的诗友也不远千里来交流。

这期间,俱乐部在2011年创办了民间交流刊物《经典诗歌》,2015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还开设了网上栏目《土牛诗歌俱乐部》,一下子提升了自身档次,扩大了在全国诗歌界的影响力。这个时候的俱乐部“小众效应”,实际已发展成了一个面向全国诗人的“大众群体”。

(二)执迷诗词的“傻子精神”推动了“文化品牌”的形成

土牛,原名毛文轩,江苏南京人。南京乡间诗社、《乡村诗歌》杂志创始人,诗社荣获“全国十佳诗社”、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港澳青年交流基地等全国省市区20多项殊荣,成为江苏民间诗词特色文化品牌。其个人荣获“美丽江宁人”“南京好市民”称号,曾参加鲁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诗歌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刊物,参加全国各类征文获奖60多次。著有诗集《触摸乡村的心跳》等4部,其中《一个农民的祖国(中英文对照)》获辽宁省翻译学会学术研究成果二等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并二次印刷,诗集《聆听乡村的心音》纳入“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收藏项目”。其与诗歌的故事,被写成10万字非虚构文学刊在《今古传奇》杂志,入选人教版高二政治试卷多选题。现为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燕京理工学院、中华文学院等客座、特聘教授。

被誉为“牛背上长大的诗人”的毛文轩,看到诗歌俱乐部诗友队伍不断壮大,萌生了建设诗社的想法。2015年底,他竭尽全力说服家人,投入近30万元(这笔资金为毛文轩全家不吃不喝3年的总收入,可见其对诗歌的热爱与奉献精神),将老家500多平方米的祖宅改造成江苏首家“乡间诗社”。2016年5月31日,在省市区文联、作协相关领导见证下,诗社在禄口街道陆岗社区毛家村建成,内有藏书4000册的图书室,可容纳40人的朗诵厅、30人的会议室、30人的接待室,以及内部设置外地交流诗人房间2个、独立现代化厨房1个、餐厅1个、公共厕所1个等。诗社周围花草扶疏、竹林成荫,四周被田园风光包围,一派江南乡村美景,如诗如画。诗社创作爱国爱乡的作品,形成本土的诗人方阵,吸引了很多爱好诗歌创作的农民、教师、公务员等加入,其中有不少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诗社长年开展诗歌朗诵、作品交流及采风活动。举办迎新春诗会、端午诗会、国际青年诗友会、“庆中秋、迎国庆”苏皖诗会、“新时代、新江宁”诗歌朗诵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朗诵会等大型活动,声名远播,远近闻名。

(三)学术文化界频伸“橄榄枝”让诗社“名扬天下”

在詩社发展的过程中,诗社相继得到省市文联系统、高校等关注与厚爱,并给予了授牌。目前,诗社已成为《人民艺术家》杂志创作基地、中国诗歌网江苏频道创研基地、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青春悦读会青春文学创作基地、南京理工大学二月兰诗社活动基地、扬子晚报诗风周刊创研基地、江宁区文联诗歌创研基地、江宁区作协“会员之家”、江宁区新华书店图书赠阅点、江宁区横溪街道文联“文艺之家”、横溪街道青年筑梦之家、横溪街道西阳社区文艺之家、横溪街道总工会溪声溪语阅读会、横溪街道妇联巾帼微诗之家等,为扎实推动横溪街道打造“诗词之乡”做出积极贡献。诗社还先后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南京日报》《南京晨报》等媒体报道,成为南京乃至江苏诗歌界民间诗社的示范点、农村基层文化的模范阵地,成为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2017年,由于地方发展需要,毛家村拆迁,更因诗社在社会各界的较大影响,被龙乡双范景区引进,成为美丽乡村景区中的文化景点。

二、从“独角戏”到“联手戏”是发展的转型,也是做大做强的需要

土牛诗歌俱乐部时期,他们唱的是“独角戏”,仅以诗人及联合其他诗歌团体活动为主,以实现吸引新人、团结诗人、加强交流、促进发展为目的。到乡间诗社时代,从2008年到2016年,他们花了8年时间,同时开始转变思路,主张唱“联手戏”,提出了为诗歌服务、为发展服务、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地方政府的社会团体,活动更加灵活、频繁、多样,借助自身优势,延伸到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之中,更加注重融合性、持续性与服务性,形成合作“小矩阵”,活动“项目化”,并逐步打造自身的“标志性品牌”。

乡间诗社一直把发现、挖掘与培养本土诗人作为己任,把传承、弘扬与发展中华诗词文化作为目标,社长毛文轩(土牛)为当地推出了南音、元传青、诸金龙、关媛媛、张鑫等一批年轻诗人,自己免费教学培养新人,为他们出资赠订《星星诗刊》等专业刊物。2020年其新培养的钱惠、印欢龙、张海燕、伍琼等10位学诗学员,在其三个月的细心指导下,通过引导、指导及推荐投稿,在《读者报》《曲靖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流派》《九天文学》《中华文学》《诗江南》等报纸杂志发表诗作近百首。

(一)众星捧月的“香馍馍”说明得到社会的认可

目前,南京鄉间诗社已成为横溪街道宣传、文联、统战、工会、团工委、妇联、旅游、文体中心、村(社区)等联合举办诗歌类活动的重要社会团体,诗歌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诗歌进机关、进乡村、进景区、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六进”推动下,横溪街道于2015年在江宁区率先成功创建了“江苏省诗词之乡”,目前正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为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金光闪闪的“品牌活动”说明创新取得实效

创新发展是诗社的出路,更是走向诗界获取更大影响力的关键所在。首先是2018年乡间诗社在西阳社区举办的农民庆祝丰收的龙乡赛诗会活动,成功入选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诗社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巩固成果,形成品牌,诗社将龙乡赛诗会作为一个持续活动来开展,2019年举办了第二届,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结合起来,推动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创作一批主旋律、正能量文艺作品。其次是2018年乡间诗社参与南大AIESEC社团等联合举办的国际青年诗友交流会,2019年又继续举办了第二届,形成连续效应,受到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新华日报》报道后,被“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关注并转载,使乡间诗社逐步成为诗歌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三)层出不穷的“常态活动”说明文化地位的提高

过去,在乡镇地方政府,诗词多作为文化活动中的配角,只在一些大型活动中作为单个节目呈现,而今以专场形式频繁活动与服务社会,真正体现了诗词在整个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体现了被大众接受、喜爱、推崇的一面。当然,这和国家文化发展的导向是分不开的,这和诗社自身的科学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和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关爱及扶持是分不开的。目前乡间诗社除参与了“我们的节日”,还积极策划以定制服务项目为抓手,开展“七一”、国庆节、农民丰收节及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诗词专场活动,做服务社会的“勤务兵”,真正让诗社在时代中受欢迎、敢作为、求贡献、有地位。

三、“饥渴反应”到“文化现象”是新风尚的到来,也是乡村振兴的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诗词发展是众多文化产品之一,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文化需要与特色,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发展也引领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方向与文明风尚。南京乡间诗社的发展,从少数人的“饥渴反应”到今天众望所归的“文化现象”,就是文明新风尚,就是时代新需要,就是发展新奇迹。吕进在《诗:大众化与小众化》一文中指出,诗歌拥有多元的容貌是正常的生态,大众化诗歌和小众化诗歌都是需要的,它们构成了诗歌的丰富性。周作人后来发表《贵族的和平民的》,对“平民文学”的观念进行过修正,朱自清后来也发表《新诗的进步》,他们所言的重心就是“并存”。应该说,并存是符合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一)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思想引领“红色团队”

在南京乡间诗社,创始人、诗人土牛(毛文轩)一腔爱国情怀,创作了大量家国情怀的爱国爱乡作品,出版了诗集《触摸乡村的心跳》《聆听乡村的心音》《一个农民的祖国》等4部诗集,其中《一个农民的祖国》获辽宁省翻译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翻译学术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工程并二次印刷,推向了寻常百姓家。在他家国情怀主张引领下,带出了一支宣传正能量诗词的“红色团队”,目前已出版《季川诗选》《喊》《无尽意》等诗词作品多部,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了大量主旋律作品。

(二)高端平台展演彰显政治意义及人文色彩

一个诗社的影响,不仅需要自身服务社会凸显出的特殊地位,更需要有明星诗人、拳头产品及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南京乡间诗社创始人、社长土牛(毛文轩)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一方面,他的主旋律作品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他的诗歌《祖国在我生命之上》系列被省、市、区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反复朗诵,不断为社会、为时代激发更多更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及能量。另一方面,他的诗作《相约金陵》在南京青奥会大型活动上被6个国家外国人朗诵,《仰视明城墙》在南京明城墙文化活动上作为唯一诗歌作品演绎,《雨花英烈》在南京“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中被循环演出,《信仰的力量》在纪念中国革命先驱、工运领袖、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王荷波的活动中重磅推出等等。同时,南京乡间诗社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临川晚报》等报纸大量报道,还被南京前线歌舞团编成小品搬上舞台,作为“文化现象”典型案例在第二届江苏省文化研讨会上推介研讨。同时,自2015年起,被誉为“牛背上长大的诗人”毛文轩出诗集赞家乡的事迹还连续5年被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同步练习作为多项选择题入选。此外,南京乡间诗社挖掘、激励与培养出的季川、南音、元传青等本土诗人,也逐渐成为诗界有影响的优秀诗人,不断提升着乡间诗社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跨区域、进高校活动把诗词由“乡间”带向“世界”

多年来,南京乡间诗社的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近及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成熟到成功。其影响更在于跨区域和到高校的交流上,真正体现了由“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式的转变。南京乡间诗社诗人先后受邀到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江苏沭阳县、射阳县、安徽铜陵市、马鞍山市、浙江横店、温州等参加诗歌交流活动,也主办并接待荷兰、埃及、俄罗斯、越南、蒙古、马来西亚等国学者、诗人来访交流,诗社社长土牛(毛文轩)还受邀前往新华报业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外国语学校等多地,进行《诗歌创作与人生》《對话信仰》等专题讲座,真正把诗词由“乡间”带向“世界”。

2019年,第二届江苏省文化发展研讨会上,南京乡间诗社就作为“文化现象”被重点推介研讨。2020年1月13日的中国诗歌春晚,诗社收到了邀请函,参加“全国十佳诗社”的颁奖晚会。《国家诗歌地理》杂志专门前来调研组稿,在2019年12期免费赠送30个版面给乡间诗社的诗人们刊发作品,同时还赠送了封面、封二、封三、封底;《莫愁》杂志也专程来采访,在2019年第12期为南京乡间诗社写了4000多字头条故事——《村庄里的诗人》,使诗社在全省得到很好的传播;2019年11月初,苏州剧作家、小说家、报告文学家顾小平专程来横溪乡间诗社采访,创作了10万字非虚构文学《耕耘在大地上的诗行》,刊于《今古传奇》杂志,使诗社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宣传。

四、结语

南京乡间诗社的发展,有它的偶然性,有它的机遇性,也有它的必然性。这个诗社得益于一直把文化公益作为主导,一直把家国情怀作为方向,一直把“我”变成“我们”作为追求,在繁荣振兴乡村文化中实现服务与发展,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实现坚守与奋进,在团结乡间农民开展文明生活方式上实现探索与创新,已逐渐总结并形成了自身的、区域的特色与品牌,也是值得当前中国乡村振兴中其他农村文化发展学习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李勇.通俗文学理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4:15-18.

[2]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35.

[3]张清华.底层写作与“打工诗歌”专题笔谈——底层为何写作[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31-34,42-43.

[4]吕进.诗:大众化与小众化[J].诗选刊,2009(6):82-83.

[5]陈刚.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5-50+57.

[6]新华网微信公众号.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OB/OL].https://www.spp.gov.cn/tt/201710/t20171018_202773.shtml.

收稿日期:2020-10-27

作者简介:刘建明(1979-),男,江苏常州人,硕士,副教授,从事马列主义公共课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品牌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
浅析建立社区文化品牌的意义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
城市体育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的多学科阐释
浅谈革命纪念馆特色文化品牌的创建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