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 张金凤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获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已成为全球共识。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成果丰硕。本文主要就现有研究资料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类型和特征、理论渊源、重大意义等方面加以梳理和分析,旨在全面系统地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为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理论渊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5-0007-0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为解决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于其研究也日益深入。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发现,自2012年出现第一篇研究文章之后,研究内容逐年增加。通过对现有文献分析归纳,旨在深入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思想及方法,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类型及特征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谋求共赢的重要外交思想,也是面对世界性危机和世界格局变化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对其内涵进行研究。
1.从思维和意识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整体性思维和全球性战略,是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全部人团结在一起的全新理念。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不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与“家文化”方向一致。同时其中蕴含的是爱众亲仁、生生不息与太平和合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继承创新。
3.从概念的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人類命运共同体”是由“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概念共同组成,要求从人的共性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各自存在的差异,包容彼此的多样性,建立休戚相关的概念。
4.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基础加以分析。利益相连、价值相通、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分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实践基础、目标基础。
5.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以及生态五方面阐述其核心内涵。刘方平等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就需要从政治关系上、安全格局上、经济关系上、文化关系上、生态保护上,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针对不同领域发展的具体需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保护自然环境,构筑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生命共同体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2.保护海洋安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孕育生命,连通世界,海洋的和平安宁关系到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危。陈秀武认为“海洋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但也并非排斥各相关国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与守护。相反,“海洋命运共同体”更重视相关各国在追逐利益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便使得其本身的“利益最大化”[2]。“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存,实现义利兼得、义利共赢以及各国共同增进海洋福祉的现实需要。
3.维护网络安全,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民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但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等问题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彰显的是一种共进的理念,致力构建的是一种共利的关系,努力追求的是一种共赢的目标,最终惠及的是世界各国人民。
4.加强内外联动,共筑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手段的创新,是社会治理的新手段,有利于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发展。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全体共同参与、协作共建的社会治理体系,也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既是对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在社会建设领域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选择。
5.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玉雄认为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3]。
6.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共处同一个地球,在面对疫情时需要同心协力对抗病毒,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倡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随着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精准把握,在新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跨越和发展。
7.推动合作共赢,打造国家及地区间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以“一带一路”为平台,与沿线国家进行交流合作,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中柬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等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同时积极推动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欧盟命运共同体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的伟大事业,打造国家及地区间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从生命共同体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体的类型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加深,对于共同体的构建也逐渐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也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步伐。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具有丰富思想支撑的系统化的思想。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特征。
刘建飞从时代与现实相结合角度分析认为同“真正的共同体”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其明确的特征:既是实然的事物也是应然的事物,主权国家是其基本行为主体[4]。从理论特征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实践性、人类性、民族性等鲜明的理论特征。从辩证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科学的继承性与时代的创新性相统一,实现了策略的预见性与实践的导向性相统一,实现了以人民为出发点和实现共同发展为目标相统一。同时,与其他治理方案相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务实性、系统性、包容性、普适性等特点。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研究者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方面对其理论渊源进行解读,从而了解其最初生成的目的和依据,探索构建的方式及路径,发掘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基础
1.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类本质”的角度分析,宋晓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在历史向度的继承发展,也是在逻辑向度的当代体现[5]。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用崭新的观念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系统优化的最好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认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为促进国内新发展、解决世界发展问题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2.来源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通过交往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使世界成为更加紧密联系的整体,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王少光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前进方向,以实践为出发点,从实践路径、实践方式、实践主体三个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6]。曹绿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历史理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的统一,符合人类社会的实践需要,是时代前行的必要路径,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危险、促进共同发展、建设美好社会的必经之路[7]。
3.来源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二者的终极目标来看,“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全人类追求的最终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度,充分显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追求和共同愿景,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和响应。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迈出的第一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追求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追求社会的繁荣进步的同时使每个人都享受发展成果、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继承发展。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强调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使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二者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前者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后得出的未来社会形态,后者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现实诉求。前者是后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是其思想来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和平外交思想,改革开放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和平外交思想,新世纪前后以“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和平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与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仇华飞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8]。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继承了邓小平外交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灵魂,同时,新时代中国外交既融入时代进步又推动社会发展,以全球性眼光建立新思想、新观点。
人类命运共同體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行动指南,促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养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更具中国特色,研究者们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第一,是“和合”文化的当代体现: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群、群与群等诸多关系中生发出了“天人合一”自然观、“天下为公”治理观、“和而不同”文化观,这些文化精髓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底蕴。
第二,是“天下大同”的现实写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通俗的表达。
第三,是传统“义利观”的实际运用:陆卫明等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中倡导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合一的利义观一脉相承,相辅相成[9]79-8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新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使具有中国智慧与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获得国际认同,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及践行
(一)理论意义
饶世权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传播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10]。张郭男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体现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自觉遵循,体现了中国对资本逻辑掌握的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问题的时代答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养分,提升了文化自信[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智慧与中国风采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提高中国文化传播度和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二)实践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和平提供新保障,是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体系,更为各国协同合作提供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历史问题和发展方向问题提供答案,使人类社会朝着共同进步、永久和平、繁荣发展方向努力前进,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更对世界永续发展意义深远。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实现中国梦和人类未来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在圆中国梦的过程中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中国,着眼于世界,以全球化视野对社会发展做出总体布局,不仅有利于国内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而且为全球各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践行
高扬认为“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走向现实、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加深交流合作、使发展活力涌现的全新阶段[12]。“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推动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国际社会理念的载体,而且是适应各国、各地区加强合作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带领世界发展新潮流,展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方平.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特色与建构路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1-8.
[2]陈秀武.“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3).
[3]李玉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基于壮族文化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9-35.
[4]刘建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态、基本特征与核心要义[J].国际问题研究,2020(1):31-39.
[5]宋晓丹.马克思基于现实的“类本质”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1):73-79.
[6]王少光,张永红.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再思考[J].理论导刊,2020(1):51-55.
[7]曹绿.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J].思想理论教育,2017(3):39-45.
[8]仇華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新时代外交实践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20(2):4-14.
[9]陆卫明,孙喜红.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优秀传统智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4).
[10]饶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15-19.
[11]张郭男.认识论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解读及其理论意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55-62.
[12]高扬.“一带一路”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阶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1).
收稿日期:2020-09-15
作者简介:洪福(1995-),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张金凤(1967-),女,浙江临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