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实践探究

2021-06-15 22:58陈秋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7期
关键词:强化思维品质激发

陈秋娟

【摘要】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包括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批判性。小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知往往过于依赖感性物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景,充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维品质;强化;激发;途径;策略

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不仅包括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还体现出其独特的创造性、敏捷性和批判性,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方面。小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知往往过于依赖感性物体。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落实核心素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黄金时期,教师应该从自己的主体意识、创设教学情景,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充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让他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快乐成长、快乐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数学品质的终身发展。

一、形象生动是强化深刻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学生保持有效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较短,上课容易分心走神。因此,教师把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多姿多彩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感知性极强的元素有效融合在一起,学生就能从生动形象的情境上快速地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并能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品质。

通过创设场景,可以让学生感受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在学习《美丽的田园》(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时,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动漫情景:美丽的田园中,蓝天白云下,悠闲自在品尝着“美味小草”的6只白羊,5只黑羊;远处树林间17只嘁嘁喳喳嬉闹的小鸟,突然有12只小鸟展翅飞向蓝天;八只美丽的天鹅在清澈的湖水中嬉戏,突然1只高飞。观看完视频后,我随即向余味犹存的学生说:“我们能不能通过其中给出的数字,自己来出题目给同伴做呢?”看着学生磨刀霍霍、个个欲试的样子,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接着,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展示的题目可谓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学生收获了成功,对问题的来由印象深刻,并有一种“玩中学、学中乐、乐中长智慧”的效果,对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举一反三是激发灵活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按照掌握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现象、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发挥想象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尝试启发他们学会寻找相似点,从中把学生喜闻乐见、熟悉的素材与问题结合起来,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二年级)这一课时,课件展示出8个梨分成两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一人分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分2个,另一人得6个;一个人两个,另一个人六个;一个人得3个,另一个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不同分法,引导他们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会得出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平均分”的概念自然而生。接着,引导学生把自己铅笔盒里的笔、书包里的书、作业本,按同桌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分出去,学生从分得物品“一样多”判断出这是“平均分”,进一步巩固概念的认识。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操作中,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新知识的具体化。这种自主探究是激发学生形成灵活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三、发挥联想是培养创造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

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数学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来讲显得薄弱,其思维方式往往是靠自己能感知的物体、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联想,学会从已认知的现象与问题有效融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认识图形》一课可以把黑板、学生桌椅、自行车轮、时针、积木等这些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在教师的提示下会倍感熟悉,也就能减轻课本上这些图形的陌生感。教师采取抛砖引玉式的设问、作答,然后展开拓展。学生面对拓展情景,联想生活中“长方体图形,有几个平面?其中哪些图形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屋架是三角形的?”“车轮子为什么不能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如此接近了学习数学的距离,减轻了他们对数学的畏惧感,树立了信心。学生都能“提问题、出作业题”,甭提有多高兴了,收获了成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四、分析对比是加强敏捷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

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快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也正是从具体可感形象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关键词、数据、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注意思路的点拨,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如果思维上出现偏差,要及时提醒,引领他们的思路回归到正常轨道。这不失为培养学生敏捷思维的有效路径。

例如一道题:(1)动物园有大象11只,小象比大象多4只,小象有多少只?(2)动物园有大象11只,小象比大象少4只,小象有多少只?很多学生由于精心的问题,要么没发现其中的“多”与“少”的关键字眼;要么得出一样的答案。学生根据不同答案,产生出“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有了疑问,学生的好奇心就出现了,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再引导他们不断“观察—分析—比较”,学生不难发现第1题小象比大象多4只;而第2题小象比大象少4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加以总结,在答题时,在认真读题、审题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针对设问,通过分析对比,从灵活多变的问题中,探尋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敏捷性思维。

五、善于质疑是培养批判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角度去分析、探索问题,学会多问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问题现象等。教师面对学生简单、天真、繁杂的“十万个为什么”,不取笑、不藐视,不拿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解释问题。俯下身子,与学生同一个高度去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更注重最终答案是对还是错,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体验不会有更多的关注,教师也不注重学生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他们养成多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批判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在批判质疑中,才会不断有问题产生,并在自己的“为什么”中,不断地从教师、同学或自己探索中得到解决。

总之,教师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新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探索更为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代小强.浅析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当中的全新运用[J].考试周刊,2019.

[2] 吴定有.学具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

猜你喜欢
强化思维品质激发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