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沐林?代晓梦?邓桦
革命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永恒的教育价值,是广大年轻人前进路上战胜各种挫折与困难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理应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求新求异,但面对现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其还缺乏一些必要的“理性”,尤其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处于价值观确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急需革命传统教育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树立理想信念、提升“初心素养”。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有效进行的基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论述“革命传统教育”的相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革命传统”的内涵。早在1940年毛泽东出版的政治理论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革命文化”一词,“革命文化”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通过梳理文献,笔者发现关于“革命传统”的内涵主要指的是:“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凝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教育部于2021年年初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① 将“革命传统”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2]显而易见,后一种表述更为具体,强调了革命传统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延展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都没有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截然分开。
此外,该《指南》明确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传统[2]。鉴于此,本文将“革命传统教育”理解为一种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其他“红色”资源为教學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强调夯实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注重引导学生对史实的学习和思考及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的发扬,进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和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分析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革命传统曾引领、激励革命者们坚定信念,即便是在最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中仍然坚持奋斗、勇往直前并不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还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永恒的精神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也是其能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1. 充实学校的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视域下,革命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革命传统教育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理想信念、人民立场、思想路线、革命斗争精神、爱国情怀、优良作风七个方面的内容。“革命传统”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教师可结合史实,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语文、艺术等学科中开展相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是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不只是局限于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只是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在进行各学科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整合进各学科教育内容之中,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
2.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促进科学历史观的形成
革命传统根植于历史,成长于历史,是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共产党员在中国漫长且艰苦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出来的革命精神、崇高品格、优良作风的升华和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3]。从学科角度来看,在中学阶段,“革命传统”在历史学科教育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明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目标。但是,仅通过历史学科进行革命传统的相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包括全部的“革命传统”知识。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学生往往也只是了解到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缺少对细节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这时,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将这些革命传统知识以各种方式,如故事导入、案例分析、创设情境等,尽可能将细节呈现出来,进而让学生在“听”“表演”“思考”等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见识,还可为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明确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提升文化自信和免疫力
叶澜教授探讨了教育、社会与人三者的关系,她认为与政治和经济相比,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4]。石中英教授提出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这一概念,从文化的角度对“教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做了回答[5]。王军教授系统地从语言、习俗等方面梳理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简要论述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创造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文化沟通工具”“文化传承在本质上既是一个文化的演化过程,更是一个教育的过程”[6]。学者们关于教育与文化关系的论述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深刻感受到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基于学校教育的性质,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更是在“多元一体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学校,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将革命传统知识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有利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面对腐朽、不良文化的免疫力。
三、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路径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需要以解读、领悟《指南》的深层内涵为出发点,按照由浅入深、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基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内容、具体要求和呈现方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同时确保革命传统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核心思想一以贯之、贯彻始终。这为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无疑是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参照物”。当然,在深入体悟《指南》之后,须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贯彻落实相关任务,进而发挥革命传统的教育价值与功能。为此,本文对相关教育路径展开了探讨。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保持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但这不意味着只停留在“过去”,“史”的价值往往需要结合“现在”的新事物才能较好地体现出来。“革命传统”是一个历史范畴,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革命传统的教育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只有被赋予时代精神,才会有更旺盛的活力和更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多维价值,进而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为此,作为中小学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我对革命传统及革命传统教育的认知水平,更新革命传统教育理念,在尊重“历史”的同时结合时代环境丰富、创新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教师要积极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方面,在把握革命传统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文化、经济、政治等发展变化趋势及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期在与学生共同实践、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开展相关教育行动研究,发挥一线人员的重要作用,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保持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2. 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实现教育形式的丰富多样
当前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只是停留在宣传教育层面上,对学生研究不足,学生尚未树立自觉意识,不能较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造成了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又一困境。基于此,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转变观念,灵活运用信息化时代豐富多样的方式,拓宽、延伸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具体来说,革命传统教育不能是纯理论教学,在校内教学时,一是可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和剧目,教唱红色革命经典曲目,并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对相关革命事件、革命任务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对革命传统知识的兴趣,进而自发组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二是依据《指南》,尝试将革命传统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另外,各中小学可利用庆祝重大节日、秋游、春游等活动,结合地区实际组织学生“红色旅游”,带学生到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还可以在学校官网上增加“革命传统教育”板块,设立相关公众号,进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并鼓励学生及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建议学生家长带领学生在假期去参观革命纪念馆、故居遗址等,去亲身感受了解革命历史。这样,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至关重要,丰富了教育形式,还较好地唤醒了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3. 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构建教育长效机制
总体而言,当前的革命传统教育存在偶发性、随机性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模式。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也是必要的。《指南》依据学科内容体系和独特育人功能,要求中小学把反映革命传统重要人物事迹、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论述作品、节日、纪念日、故居遗址、馆藏文物等适宜内容纳入课程教材,细化不同学科革命传统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形成以统编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有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1+N”学科结构安排。这突出了学校课程建设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构建教育长效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其他群体的存在。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自身一直都是教育系统的主要成员,不论是基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和使命,还是基于实现学校课程特色发展的追求和目的,都需要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间形成合力,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与价值。如上所述,学生要形成自觉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家长要积极响应学校和社会的号召,参与到学校所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之中;学校要注重课程建设和实施;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换而言之,需要以教育局、文化局和学校为依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教育部门,并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助力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煜,沈鑫,黄佳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3):61-6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2021-01-08)[2021-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 侯倩杰. 当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8.
[4]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50-351.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