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宇 郭承龙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训、竞赛和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框架,提出实训、竞赛与科研的融合,探讨高校实施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训;竞赛;科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0 引言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使命之一[1]。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创业课和创业产业园等。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未渗透到专业教育,未在专业教育中体现创新创业内容。为了实现创新创业初衷,立足专业教育,构建“实训+竞赛+科研”新型教育模式尤为必要。
1 文献综述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2]。双创教育政策有效引导和积极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3],在育人力量、育人效果、育人成本方面,双创人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叶婷,2020)[4]。张玲等(2020)通过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受到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影响[5]。王志烩等(2018)提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策略[6],实质就是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双一流”建设成效更应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核心(钟秉林等,2020)[7]。黄文泽等(2019)从政府、高校、学生和社会的层面探寻大学生就业问题,明确指出高校教育要完善双创教育体系[8]。王彬(2019)概括了我国双创教育现存的各种问题[9]。吴亚男等(2019)则细化到具体高校,重点分析了创业教育改变大学生创业意向[10]。高质量人才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转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而且也是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开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双创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策略和实践模式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忽视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双创教育的融合(高卫国,2020)[11]。因此,对于双创教育模式仍需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紧迫性。
2 双创教育模式构建
实训、竞赛和科研是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清晰把握实训、竞赛和科研问题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前提。
2.1 问题分析
2.1.1 实训教学分析
高校对实训(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与理論教学存在脱节现象。首先,时间安排不符合实训流程和内容。现行的实训教学安排在理论教育之后,时间间隔短,理论知识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吸收,也无法为实训进行充分的准备,仓促实训。短暂的时间造成实训无法开展,无法按社会规则去实践、创新和设计方案,只能压缩内容和流程,没有与社会需求连通。其次,实训经费受到限制。不同专业因实训内容、形式不同,运行费用差异较大。但是现行实训费用采用平均值(人头费)计算,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最后,实训内容没有与创新创业衔接起来。通常一专业一实训,忽视了实训的系统性、跨专业性,只由一位实训指导老师负责,存在实训在执行时的专业局限性。
2.1.2 竞赛分析
根据主办方身份,竞赛包括政府主导的竞赛,例如“互联网+”大赛和“挑战杯”竞赛等;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竞赛,例如电子商务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三创赛”;公司主办的竞赛,例如跨境电子商务大赛等。由于竞赛主办方不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竞赛风格。不同风格的竞赛能满足不同大学生的竞赛需求和能力培养需求。如今缺乏完善的竞赛评价体系,导致政府主导的竞赛“至上”倾向而得到重点支持,轻视社会举办的商业性竞赛,不利于多数大学生通过竞赛活动审视自己、思考就业、了解社会。支持竞赛政策的覆盖面较小,只有少数大学生才有机会参与竞赛。同时竞赛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竞赛、不了解竞赛、不能及时获悉竞赛信息等,空有热情而无缘竞赛。
2.1.3 科研分析
科研活动是一个系统过程。大学生科研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选题脱离自身知识背景。科研活动需要从基础做起。但是大学生缺乏参与老师项目的渠道,仅仅是部分老师发出邀请,才有部分学生主动联系。因缺乏科研基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请失败。大学生科研也存在短视现象,往往看中科研政策背后带来利益,缺乏科学系统的科研认知。
实训、竞赛和科研相互独立运行,运行主体不同、运行政策脱节,导致无法将实训、竞赛和科研衔接起来,形成系统化全流程的双创教育模式。
2.2 “实训+竞赛+科研”双创平台的构建
本研究提出“实训+竞赛+科研”双创平台架构(如图所示),由实训、竞赛和科研三大模块构成。
双创教育平台架构图
在实训环节,使理论知识向外拓展,形成“课堂教学+实训+社会调研”的外向培养通路。学期内的专门实训和假期的实习等可夯实专业知识基础、锻炼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社会实践调研具有创新性导向,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技能和素养,为大学生参与竞赛培养商业思维、创新意识。同时实训和社会实践调研的结果可反馈到理论传授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训的互动循环。
竞赛是本科生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李明秋等,2018)[12]。竞赛具备专业学习和比赛竞赛的双重特征。将竞赛引入本科教学体系,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竞赛的类型可分为学科竞赛、科研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不同需求、不同偏好的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竞赛类型。创新方案、社会实践成果和科研成果等接受社会规则的检验,从中挖掘科研兴趣、发现新问题,激发科研热情。同时竞赛活动有助于拓展课堂教学边界,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科研是使本科生受益的“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经历之一,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王忠军,2020)[13]。创新训练计划是本科生训练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桥梁,可以提高其科研素养(戴品怡,2020)[14]、创新能力。健全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社会支持体系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和竞赛等(薛全忠等,2019)[15]。科研分为参与式科研、自主性科研和项目性科研。大学生参与老师课题可培养其基础性技能、素养直至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大学生可申请校内外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自主承担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大学生也可以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自带项目。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严谨的作风和创新思维,科学指导竞赛活动,也将科研过程、科研体验和科研方式等反馈于实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竞赛+科研”培养模式符合创新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武建华等,2018)[16]。科研和竞赛结合可以促使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学习技能、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颜静等,2020)[17]。双创教育使本科生勇于、善于和勤于思考,提升创新思维、素养与人格魅力。双创体系应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实践(黄兆信,2017)[18],强调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因此,双创教育平台就是全过程协同育人、知识与能力并重育人、专业知识与创新素养融合的高校双创教育机制。
3 实施途径
3.1 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证。既要有懂得商业运营的师资,也要有具有优秀科研能力的师资,打造一支包容商业和科研的师资团队。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長建立不同的科研方向和商业方向,教师可以申请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平衡商业方向师资和科研方向师资的绩效考核,鼓励专业老师投身创新创业教学和科研,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团队。
3.2 激发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
发掘选拔科研基础好、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构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品牌竞赛项目。同时包容和鼓励学生参与商业性竞赛,实现多点参与,满足不同需求。
3.3 以竞赛和科研反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科研问题和商业问题,通过实训完成研究问题的调研、分析,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加密切,尝试建立弹性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4 建立创新创业的组织机构
创新创业需要专业通力合作、职能部门互通。建立创新创业的组织机构将在全校范围调配资源、集中力量冲击关键性竞赛,申报重要科研项目。
4 结语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中坚载体。双创教育既是高校的使命,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提高双创教育水平,高校应重视实训、竞赛和科研活动,实现三者融合,推进双创教育模式改革,这也是专业教学创新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尹元元.“双一流”建设下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14-15.
[2] 徐振浩,张化尧,倪云蕾.“新商科”建设背景下MBA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8.
[3] 邴浩.创业教育究竟激发了谁的创业意愿?——基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9(9):111-118.
[4] 叶婷.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56-58.
[5] 张玲,王齐.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现状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20-121.
[6] 王志烩,廖浪涛,伍佩琪,等.产学研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63-67.
[7] 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20(94):1-6.
[8] 黄文泽,钟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9(35):150-151.
[9] 王彬.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9(4):158-159.
[10] 吴亚男,陈艾芳.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120-121.
[11] 高卫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0(3): 92-95.
[12] 李明秋,史洪伟.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39-41.
[13] 王忠军,黄蜜,刘丽丹.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创造力和可就业能力的影响——基于心理学专业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0(4):53-60,106.
[14] 戴品怡.“大创项目”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4):398-402.
[15] 薛全忠,马召伟.谈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融合[J].文教资料,2019(29):194-195.
[16] 武建华,方科,罗勇.“竞赛+科研”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8(18):51-52.
[17] 颜静,钟丰璘,闫毅,等.工科学校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实践——以节能减排大赛为例[J].大学化学,2020(6):103-109.
[18] 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7):45-47.
作者简介:王祚宇(2000—),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郭承龙(1976—),男,安徽合肥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