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1-06-14 01:08彭娜
健康之家 2021年21期

彭娜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注册且在岗的护士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护士维持常规工作状态,研究组护士采用于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工作,干预为期3个月。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在第30d,两组护士的护理中断次数及给药错误次数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90d,研究组护士护理中断次数和给药错误次数均高于对照组护士(P<0.05);与第30d情况进行对比,对照组第90d护理中断次数及给药错误次数有所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护士护理中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护士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0d和第90d,研究组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护士(P<0.05)。结论:基于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能够降低临床护士护理中断次数,降低给药错误事件的发生,提高对护理中断的认知。

关键词:知识转化理论;护理中断;方案构建与应用

护理中断是指在正常情景下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合规护理操作过程中,中断该护理操作的外界干扰性行为[1]。据研究数据表明[2],临床各科室的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可高达90%,护理中断的发生不利于护理服务的开展,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医疗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能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针对该一现象进行研究并构建针对性方案以减少护理人员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理论域框架是当前诸多知识转化理论中能够用于指导研究方案设计的理论模型之一,通过概括理论、证据、实践三个方面要素进行整合,分析护理人员行为改变的阻碍和促进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促进护理人员进行行为改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因而本次研究将构建基于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探究其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注册且在岗的80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语言沟通无障碍、精神正常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其中对照组护士男性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27.24±3.14)岁,平均护龄(3.86±0.58)年;研究组护士男性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27.30±3.16)岁,平均护龄(3.90±0.59)年。对比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工作模式。

研究组采用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具体如下:(1)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模式的构建: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结合横断面调查初步构建干预实施方案,之后采取专家会议小组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干预实施方案初稿进行修稿,最终形成干预实施方案终稿。(2)具体实施:①在给药区域设置如“请勿大声喧哗”或“配药中”等字样的告示牌,同时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佩戴“请勿打扰”的臂章以提醒患者家属、其他护理人员等人员,护士正在进行护理操作,不要打断。②将临床常见护理操作根据简易程度分为低、中、高三个强度,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讲座的形式的教育使其了解护理中断的含义以及在不同护理强度中的危害,促进护理人员形成“无中断意识”。③指导医务人员采用记事本记录其当天发生护理中断的次数、时间点以及原因,护士长组织开展讨论小组进行经验分享。④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时,请勿打扰。

1.3 观察指标

(1)护理中断次数、给药错误次数:分别记录并统计两组护士在干预方案实施第30d、90d的护理中断次数和给药错误次数。

(2)护理中断时间:统计两组护士在90d内的护理中断时间并对比。

(3)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采用张成欢[4]等制定的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分为3个维度28项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价,从“完全不了解”到“完全了解”分别计1~5分,总分28~140分。Cronbach's a 为0.90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分析處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进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本次研究中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别对比两组护士干预第30d、90d护理中断次数及给药错误次数。

在干预方案实施第30d,两组护士的护理中断次数及给药错误次数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方案实施第90d,研究组护士护理中断次数和给药错误次数均高于对照组护士(P<0.05);与第30d情况进行对比,对照组第90d护理中断次数及给药错误次数有所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明显降低(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护士护理中断时间对比

研究组护士护理中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护士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护士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30d和第90d,研究组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护士(P<0.05)。具体见表3。78709D71-B1AF-434B-87A9-F4A4D72D24AA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报道[5],美国每年临床死亡患者中约有10万例死于人为性失误,其中重症监护室是高发地点,并指出护理中断的发生导致临床人为性失误发生率增加了12.7%。我国研究也指出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导致医疗质量下降,还导致医务人员需要花费更大时间去处理问题,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护理工作量,增加护士的压力、焦虑情绪[6]。因而如何降低临床护理中断发生率成为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士采用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工作模式,最终结果显示研究组护士在护理中断次数、给药错误次数以及护理中断时间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护士,研究组护理中断事件知信行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护士,这提示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能够降低临床护士护理中断次数,降低给药错误事件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对护理中断的认知。分析其原因在于:根据一项护理中断现状调查显示[7],护士发生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可大概分为环境方面、人为性因素、工作时间、紧急突发事件等4个方面,本次研究通过设置警戒标识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告诫,降低人为性因素导致的护理中断的发生,此外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并分享护理中断经验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无中断意识”[8]。

综上所述,基于知识转化理论的护理中断时间干预模式能够降低临床护士护理中断次数,降低给药错误事件的发生,提高对护理中断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程程,张成欢,韩小云.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1,36(18):46-47,50.

[2]付亚娟,刘敏,王莎,等.ICU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现状及其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9,34(19):17-20.

[3]花文哲,刘珊珊,朱大乔.理论域框架的发展及其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18):2177-2179.

[4]张成欢,韩小云,翁亚娟,等.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认知能力及培訓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4):2702-2707.

[6]张晓晓,郑跃,马玲,等.基于时间-动作法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断、多任务与觉知压力评价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20(5):63-66.

[7]陈静,刘建宏,邓江,等.干预性管理在老年内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127-130.

[8]陈慧敏,王艳,戴晓婧.基于护士职责角度的护理中断事件现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9,34(19):1-4.78709D71-B1AF-434B-87A9-F4A4D72D24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