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娇
摘 要:伴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不得不让我们着手对旧城区的规划改造。而城市旧城地区道路规划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旧城改造的症结所在,因此对旧城区的道路规划我们必须选择长期而且有效的方式解决。本文通过已有的旧城改造案例分析存在问题,针对在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道路规划问题,提出了旧城道路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调整路网结构,完善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创新道路绿色景观设计等措施,为后续二三线城市的旧城改造道路规划问题提供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旧城改造;道路规划;以人为本;措施
旧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区)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城市基础设施、工作、居住和游憩等条件。旧城改造问题不仅包括简单的旧城建筑房屋设计改造、居住环境改造、服务设施改造,还包括旧城产业布局调整以及旧城道路交通系统改造,涉及问题繁杂多样。其中旧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对于旧城改造来说至关重要,不仅能提高人们生活便捷程度、加强城市沟通能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更是对旧城其他项目进行改造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旧城道路交通规划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势在必行。
1 我國旧城改造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旧城改造已经在各省市逐步展开,不少学术论坛、学术论文就旧城改造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佐证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改革发展期间,由于经济发展迅速,部分旧城改造在参考国外旧城改造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片面追求速度,忽略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致使城市交通拥堵,频繁引发交通事故,人车混行,生活秩序混乱,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后政府对旧城改造的力度加大,造成旧城历史文化、传统特色被破坏、为了迎合设计需要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印记的建筑、胡同小道被拆除,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风貌特色,成了照搬照抄的复制品,阻碍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旧城区自身发展不平衡,城市建筑和设施老化,功能性日益衰退,经济发展受阻。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再追求片面的高速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舒适度。
通过以上问题引导我们对后续旧城改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全面、综合、有效的解决。兼顾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调整路网规划,提升旧城内部交通通达度。重新划定道路等级和旧城肌理,提升旧城道路的交通容量,激发旧城活力,使城市卫星城开发和旧城完美融合,加强城市整体平衡协调性,避免城市畸形发展。确定道路规划设计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加强旧城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旧城景观出现。同时,在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注意设计方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体现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杜绝“推平头”式的改造方式,保留城市韵味且独具特色。
2 旧城改造中道路设计案例分析
2.1 国外的旧城改造案例
伦敦金丝雀码头改造:1980年伦敦市政府成立码头开发公司,开始对码头进行全面改造,码头整体空间上采用轴线式规则矩形用地,堆成建筑布局、方格网道路,对码头水系进行规划重塑。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提升轨道的通达度。
该案例将旧城道路系统的脉络进行疏通改造,将遗留的轻轨设备地铁系统接轨被重新整合,采用轴线方式增强道路的通达性。此外配套设施全面跟进新修城市机场,酒店、餐饮、零售、商旅等生活配套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满足道路规划重组后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要。
新加坡旧城滨河地段的全面改造,提出了“以河道为主轴,面向河道发展”的改造策略。以河道形成的线性空间作为公共活动的轴线,整合沿岸各个空间节点。将新加坡河沿岸设计为一条能反映新加坡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的公共活动走廊,河滨河地区采用了外围换乘的交通改造方式,车行线路布置在滨河地区的外围,并形成环路,河两岸形成完全步行化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创造安全舒适的体验环境。
该案例就废旧的河滨工业地打造为旅游目的地和城市休闲中心。依托地理位置特征,以河道为主线,形成线性空间和节点空间,道路设计以环形放射式为主,外围环形为车行线,中心以慢行支路为主。整个改造项目以旅游和宜居为目标,融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同时,促进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2.2 国内旧城改造案例
“菊儿胡同改造”结合有机更新原理,顺应城市肌理与内在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区别改造。结合城市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在维护北京原有“胡同四合院”的城市肌理基础上,运用“大干道—大街坊-小胡同”的街巷布局为北京旧城改造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菊儿胡同的改造是采取“肌理插入法”,顺应城市之肌理,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律。有机更新原理在既保持了原有的街区风貌同时又不影响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并且还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的基础上,维护古城整体风格与肌理。
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项目在现阶段的中国算得上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项目紧邻淮海中路商务群圈,因此项目改造定位为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提供一站式消费场所。创造性地将上海石库门建筑特色和西方建筑融为一体,赋予了其旅游、休闲的商业经营价值。
该案例在改造中既保留原老上海石库门建筑特色也引入一些西方建筑小品,体现古今中西的结合。极具特点石库门建筑群不仅营造出了浓厚的上海风貌建筑也成为了旅游打卡点,这也是当前很多旧城改造的参考案例,尤其是在项目定位上非常明确,因此,不论是旧城交通还是居民建筑、公共设施都在为其服务。
3 旧城改造中道路规划的主要措施
3.1 明确旧城改造目标与所在区域地位,合理提出发展总归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随之对旧城改造带来的问题也渐渐浮现,盲目的区域定位,过分注重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对城市的未来整体发展形成阻碍。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旧城改造规划,不仅要明确旧城发展的区域地位,还要将决策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提升整体性与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科学的规划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功能优化和整合运用。
3.2 完善路网结构,提升旧城交通服务能力
旧城的道路往往存在拥堵、破旧和交通网络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交通通达性与人们的日常出行,因此必须对旧城道路改造的难点和设计问题,进行完善与解决,让城市道路交通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根据对某地旧城交通特征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日交通量,不分流向调查,人工与机械计时法相结合显示。某地旧城交通流量日平均流量为4 200~5 023,车速在30~44千米每小时。上下班高峰期和居民高峰出行时段数据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看出该旧城还是存在交通拥堵,道路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只有不断优化道路规划设计才能引导城市道路资源的科学分配与使用,促使旧城道路总体功能达到最优,真正意义上实现道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优化周围主干、次、支线路网。使旧城路网形成主、次、支、巷有序衔接、紧密配合的道路系统;单行线路为主,早晚高峰期间实行潮汐车流。疏通原有的旧城道路脉络,充分挖掘周边路网循环潜力,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段,使得旧城交通流畅通达。
(2)加大旧道路平面曲线转弯半径,道路局部改线或者截弯取直,避免行车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
(3)加大路口缘石半径,改善交叉口视线距离,拓宽临近交叉路口的宽度,或者增设路障,减缓行车速度。妥善处置道口交通与立体交叉口,缓解车辆进出城瓶颈问题,保证车辆在道路上安全、顺畅、迅速地行驶。
3.3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目前大部分旧城仍然是居住密集地,在旧城道路改造规划中,为了提升居民出行安全与生活便捷满意度,我们必须要考虑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带来的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因此这里就旧城停车问题提出措施。如在具备停车场修建条件的区域要多设立停车场,满足区域的车辆停车需求。受用地资源限制的地方可创新停车场规划设计,如修建升降停车场与地下停车场等。此外旧城在改造中还应提倡公共交通,步行出行等,因此还应增加休息与休闲等配套设施,如休憩长椅、休闲凉亭等。
3.4 道路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思想
道路景观设计要尽可能满足行人的交通需求,如在道路横断面设计上对分隔带和行道树的选择应与旧城原景观相匹配。既要保护好当前旧城的传统风貌、历史古迹,又要与原有街道走向和道路铺地整体统一。其次慢行道的设计应该在充分的民意调查后,将其与次干道进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公众的参与度,强化人们的出行体验,打造更加符合人性化的绿色景观空间。再次道路的优化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注重设计配套的道路基础设施,反映城市特色,将功能和环境美观融为一体,重视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旧城改造更加注重改造方法、设计理论体系的完整统一性。旧城改造中道路规划存在的问题要从全面和综合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地区发展情况,解决当前旧城道路规划问题,提升旧城道路安全交通容量,改善人民生活满意度。同时注重历史传统文脉的傳承与区域特色打造,使旧城改造更具特色,满足现代化的旧城改造要求。
参考文献:
[1]莫慎婷.旧城改造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厉洋.城市旧城改造工作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0):187-188.
[3]廉东涛.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46):199-200.
[4]姜云,张洪波,庞博.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