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兰,戴 昱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3)
平安村铅多金属矿位于桂北九万大山地区剪切带南侧的平安村南(图1),其南侧2km处有关闭的锡矿床,该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构造运动频繁,是华南大陆扬子地台南缘的一个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1],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和科研价值。
图1 平安村铅多金属矿地质简图
矿区及周边出露主要地层为新元古代四堡群鱼西组,是一套浅变质岩系,属深海相复理石砂泥岩及镁铁质-超镁铁质火山岩建造。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绿色薄-中层状变质泥质粉砂岩、变质粉砂岩、板岩,绢云千枚岩夹中-厚层变质细砂岩、基-酸性火山喷出岩组成,普遍发育水平节理[2]。
矿区断层、节理构造较为发育,节理为铅锌锡多金属成矿提供了容矿和导矿的场所,矿化主要沿石英脉或节理面发育,其产状为105°∠62°。
矿区岩浆岩较为发育,主要为超基性岩-酸性岩,区域上经历了四堡期、雪峰期,主要形成了四堡晚期变辉绿岩[3]。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部和东部,多呈岩脉或岩枝产出。岩石为灰-浅灰绿色,该岩体与围岩侵入接触,铅锌锡多金属矿化在岩体附近的强蚀变带中。
平安村变质岩主要为变质中性岩,局部可见变质碎裂岩及变质泥岩,原岩成分结构不同程度被取代、破坏。
该矿体主要受产状为100°~120°∠60°~70°的节理或石英脉所控制,主要分布于靠近辉绿岩的四堡晚期变砂岩中。矿体长大于100m,宽2m~6m,走向NNE。矿体内有较多石英脉,长约10m~15m,宽2mm~15mm不等。矿体主要强蚀变带内,有明显的沿裂隙交代现象。在石英脉附近存在明显对矿化反应,靠近石英脉的矿体Pb、Zn、Sn矿品位明显变富,弱蚀变和剪切裂隙不发育地区矿化程度差。该矿化体具有分带明显,矿体宽度较大,延伸较短,矿化分布不均匀等特征。
铅锌锡矿化矿体总体呈带状产出,铅锌硫化物等热液矿物沿着早期形成的节理、劈理或区域断裂留下的束状裂隙充填,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其中,硅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硅化主要表现为:石英细脉、透镜体位于斜穿围岩节理对岩石裂隙中,脉中多见金属矿物发育。在地表环境下由于黄铁矿氧化形成褐铁矿,使岩石颜色变深形成铁帽,成为找矿的标志之一。
矿区地层中Sn含量较低,波动范围较大。而矿石中Sn含量比地层中高10-20倍。Pb在矿石中比地层中高出2个数量级,Zn在矿石中比地层高出约10倍,而Cu地层中比矿石还高出约10倍。相对比,地层比三防岩体更富Cu、Zn、Pb等金属元素。根据对样品Pb、Zn与Sn关系分析,Pb、Zn高的样品一般Sn含量比较底;Sn含量高的样品,Pb、Zn含量低。说明Sn元素与Pb、Zn元素的来源不同,地层中Cu、Pb、Zn含量比三防岩体要高,暗示矿化中硫化物的金属可能主要来自地层。
矿区地层中稀土总量小于100×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内部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无Eu异常。矿石中稀土元素含量差别则比较大,从46.93~223.46×10-6都有,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轻稀土内部分馏较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有轻微的Eu亏损,个别样品有轻Ce亏损。
其中Ba、Rb、Sr、Zr和Ga元素在矿化中含量最高;Cr、Ni和Hf元素在矿化中最少;Th、Ta、U和Nb元素三防岩体中最多,地层中含量最少;Co和Sc元素地层中最多,矿化体次之,三防岩体最少。做球粒陨石配分曲线图,Ba、Nb和Sr相对亏损,Rb、U和Ta相对富集,这些都是典型岩浆特征。矿石样品亏损和富集程度更高,变化幅度更大,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有地层和岩浆的共同作用,其中岩浆作用的贡献更大一些。微量元素Nb/Ta和Th/Hf比值在地层、矿化体和三防岩体中相对稳定;Ba/Sr和Rb/Sr比值矿化体中最大,同时变化幅度也最大;Ni/Co比值矿化体中最低,三防岩体中最大,变化幅度最大。根据微量元素分析,矿化体不是单一的地层或岩体提供物质,两者都可能提供了部分物质。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平安村铅锌多金属矿物质来源至少有三防岩体、地层都提供了部分物质。其中三防岩体提供了Sn金属物质,同时通过热液提供了部分微量元素。地层提供了Pb、Zn和Cu等金属物质来源,其中基性岩是否提供了部分成矿元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矿石中热液锆石U-Pb显示,该矿形成于430Ma,此时脆性剪切变形已经结束,热液系统萃取了地层中的Cu、Pb、Zn等金属元素,同时将周边和深部的金属元素和微小碎裂锡石带入热液。热液在主要沿着断裂和剪切裂隙运移,交代地层岩石,金属硫化物在热液和矿物裂隙中析出结晶。矿区南部的锡石矿在剪切作用时破碎,一些微小的颗粒(<2μm)在热水或热液中沿剪切裂隙迁移到矿区位置,最终被封闭在钛铁矿的空隙、裂隙或周边[4]。该矿床中金属矿物没有明显的碎裂特征,但有比较清晰的后期热液溶蚀改造的特征。说明区域上脆性剪切作用在该矿形成之前已经结束,剪切作用为后续热液迁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也为矿化体的空间展布奠定了基础。矿石中有少量极小的锡石颗粒在钛铁矿中,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元古代锡矿结晶(矿区南侧有一锡矿),剪切作用形成了一些细微的锡石,这些锡石在后期热水和热液活动时,被带入到含矿热液系统,运移到成矿空间,金属矿物结晶时,被封存在钛铁矿内或边部。
在新元古代830±Ma,三防岩体、元宝山岩体及周边其他一些中酸性岩体侵位,从中分馏出含Sn的成矿流体沿着区域上近SN向或其他方向的深大断层侵入地层。锡石矿物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结晶,部分流体中结晶出石榴石等高温低压的矿物,结晶矿物在深部一般自形程度好,发育良好的环带,在略浅部和地层接触带自形程度较差[5]。形成了区域上锡矿雏形,锡矿床的形成时代为834 Ma。
加里东运动,在440±Ma区域上脆性剪切作用开始,破坏了原来的地层和矿物[6]。尤其沿着断裂部位是应力释放处,结晶的锡石、石榴石等矿物被左右形剪切错断碎裂。在430±Ma左右韧性剪切作用发育,活化和萃取地层中Cu、Pb、Zn等金属元素进入热液,同时熔融碎裂的锡石的矿段,从深部约5km处开始沿着断裂,剪切裂隙向地层浅部运移。流体盐度从过饱逐渐降低,最终在距离地表1km附近流动中快速冷凝。将碎裂锡石封闭在流体所能到达的空间,同时流体迁移过程中结晶微细粒锡石和金属硫化物。
海西、印支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导致这些矿床受到不同程度的剪切破坏,同时伴随的热液充填破矿构造,形成石英脉穿插矿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