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347
随着生活節奏不断加快,家长因工作等原因无法保证学生按时就餐,而学校周边小饭桌或流动小食摊等往往存在卫生、安全等较多隐患,小卖部不合格食品随时影响学生们健康。为有效解决学生午餐及托管问题,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考察调研,采取试点先行,探索出了适合奎文区特点的配餐模式。2017年秋季开学,奎文区努力克服全区学校自有食堂较少、多数学校由于校舍条件所限没有食堂无法提供午餐、配餐增加教师工作量和安全风险等困难问题,启动实施中小学生在校午餐和课间餐计划,通过构建“中央厨房”,为全部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和课间餐,目前,结合学校八处标准化食堂,共有约11000名学生受益,课间餐有超过9000名学生受益。
实施“构建中央厨房,提供学生配餐服务”,不仅仅是解决“吃的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利契机。我们在做好配餐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行配餐课程化,促进学生习惯培养。
一、推行配餐课程化的意义
生活中处处是教育,我们要抓住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机会,达成育人的目的。而学生在校的就餐时间和空间,都为配餐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以餐育人,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丰富完善学校的育人文化,从而最终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配餐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的个人成长。
二、课程目标
建立餐厅用餐的相关制度,培养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如饭菜留样制度、文明用餐制度、小组管理制度、餐单公示制度、卫生值日制度等。制定《学校餐厅就餐基本规范》,通过进入、离开餐厅的队列行进要求,实行军事化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规范学生就餐行为,使每个学生做到“按时就餐,有序就餐,安静就餐,节约就餐,卫生就餐”,逐步养成文明就餐习惯。学生能做到吃多少、取多少,不剩餐、不浪费,培养学生文明就餐、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好习惯。通过分组分餐制的实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劳动习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能力。学生能在就餐完毕后将残余垃圾、餐盘、桌凳没有及时整理,从而养成良好的就餐秩序。
通过餐桌礼仪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引领学生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自觉进行文化传承。通过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培养学生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
三、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整体架构的分类,配餐课程属于管理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包括食品安全课程和学生自主管理课程;拓展类课程为饮食教育课程。
四、课程组织实施
每周一次的配餐课程管理人员例会和班级生活委员会议,及时反馈日常问题并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落实。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并修正课程中的不足,并实施。
1.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突出课程的特点。
2.重视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3.灵活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
五、课程评价
配餐课程主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三方面进行评价,将评价贯穿于课程开发和实施全过程,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了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发挥师资优势和硬件优势、结合学校条件和学生特点,体现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的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个人评价,组长进行组内评价,成绩记入个人综合评价档案。
2.班级评价。学生评价团队评价班级课程学习与执行情况,每周公示班级量化成绩,每月进行班级评价公示,学期结束班级成绩纳入班级管理成绩。
3.教师与学生的互评。执教教师不定期(每学期至少2次)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成绩计入个人综合评价档案;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对教师课程进行评价。
4.学校督导小组评价。督导小组会在每一学期末,针对本学期制定的目标进行达标验收。每学期进行班级课程展示活动,成绩计入评价。班级表现优异者,评为模范班级,授课教师授予配餐课程优秀教师称号。
5.家长及第三方评价。每学期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或社区群众走进配餐课程,对教师授课及学生就餐礼仪等进行打分评价,成绩纳入教师课程量化和班级量化中。
推行配餐课程化的,我们还将午餐与午休、课外活动计划等相结合,利用学校图书馆、操场、功能场馆、教师等优质资源,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潍坊市奎文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2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