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欢
有关于跨国并购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鉴于此,起初的研究对象也大多集中为发达国家性质的主体。自跨国并购相关研究开始,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比重较高,但是技术创新作用的相关研究却并不是很丰富,现有的关于技术创新层面的研究普遍认为跨国并购的发展对于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Barney(2009)认为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会存在差异。Cefis(2015)研究参与并购对整个公司的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认为公司规模会对创新效果的体现产生决定作用。Cepeda-Carrion(2016)通过分析知识储备(KS)和知识应用(KA)的中介作用填补了文献中的空白,也进一步证明了并购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贺晓宇和沈坤荣(2018)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匹配法与倍差法实证考察了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跨国并购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且提升效果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高厚宾(2019)采用2010-2016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跨国并购数据,运用PSM-DID 方法实证研究了跨国并购的创新效应,检验了企业异质性和东道国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跨国并购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消极作用,黄镇宇(2015)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效果,认为两国之间文化方面差异越是明显,企业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的提升越小,甚至为负。苏莉和冼国明(2017)利用数据匹配法为2009-2013 年149 家对外跨国并购的上市公司找到可供比较的对照组,并运用倍差法检验了企业对外跨国并购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外跨国并购总体上并没有显著地提升企业生产率,这也从侧面否定了跨国并购的积极作用。
以上从关于国内外跨国并购对技术创新作用影响的正负效应的相关文献综述来看,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作用的形成存在一定的传导机制,而且不同的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出口水平、国家政策以及企业创新投资力度最后都会影响创新效应的产生。
将我国上市公司的海外跨国并购且单笔并购金额在一亿元以上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限定为已完成状态性质的并购事件,选取2010-2019 年数据进行回归,来对一带一路国家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表1 变量设计
经ADF 检验结果表明,五个因素均是非平稳的,具有单位根。经过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后,以上5 个变量的ADF 值分别小于5%和1%检验水平的临界值,所以2010 年-2019 年的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第一个模型汇总表中的R 代表拟合优度,调整后的R 平方比未调整的R 平方更准确。图中最终调整的R 平方为0.914,这意味着所选择的自变量可以解释91.4%因变量的变化。根据表2,六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是显著的。显著系数为0.000,表示回归方程有用。每个变量的显著性测试结果列在表3 中。最后一列是t 测试的sig。如果小于0.05,则表示独立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Beta 表示回归方程中每个自变量的系数,值越大,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结果表明,六个自变量对因变量都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均与预期相符。
表2 模型结果
自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顺利推进,中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跨国并购速度和水平都有很快的提高,跨国并购在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结合以上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结论,我国企业应从以下方面来关注实现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国并购:
企业要注重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发掘并提高自己的产品优势,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技术优势。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要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注重产品核心创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换;另外要关注企业产品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适当延伸核心产品的生产线,在保证提高创新产品高质量和高内涵的同时,更要注重实现技术上的协同效应。
一方面,要降低企业并购的融资成本,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保证充分的并购资金使用;另一方面企业要大力发展与境外投资机构的联系,吸收更多的海外资金参与跨国并购,企业也可定制合理化的股权结构吸引财务投资者提供多渠道财务支持。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者、维护者,应该积极承担起协助的效应,为企业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发展进行保驾护航。具体来看政府应该从技术研发、品牌、业务互补性等角度出发,与企业进行深度的联系,致力于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企业也要履行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从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实现协同效应。企业做好自身发展,努力提高公司的净利润水平、抗风险能力以及资金周转的能力,做好企业自身的积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