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侗人古建大师工作室是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的产物,为学校专业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省长谌贻琴到工作室调研时,对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未来将结合本院校内外师资专业特色,发扬本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建筑营造技法。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一流的民族民居建筑大师工作室。
关键词:发扬民族文化;传承营造技法;培养人才
贵州民族民居建筑凝聚了贵州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技法却没有留下科学数据资料,传统营造技艺正随着这些工匠的老去而逐渐消失。为发扬贵州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贵州民族民居营造技法、培养古法营造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结合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外师资及土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由主持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蒋晓华领衔,带领工作室8名成员,与贵州黎平侗人古建筑有限公司(其建造的从江民族鼓楼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侗族鼓楼,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荣获2011中国民族建筑传承奖,以下简称“侗人古建”)深度合作,于2017年成功申报立项“贵州侗人古建(杨应琪、顾学尧)大师工作室”。
大师工作室以杨应琪与顾学尧两位贵州侗族花桥鼓楼非遗传承人的传统营造技艺为传承和保护对象,以侗人古建为传承和保护载体,与贵职院建筑职业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全国一流的民族民居建筑人才培养工作平台。
2016年9月1日,贵职院与侗人古建签约合作,标志着双方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建立深入而长期的合作关系,携手为民族古法营造技术的保护和传承不懈努力。同年,黎平县的教学实训基地正式挂牌。在学校、企业、工匠大师的共同努力下,首批学生于2017年5月到企业深入学习。合作至今,公司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授课实践、学生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以下“三个一”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1)建立了一个大师工作室
对学生:大师工作室是实操实训的平台,学习技能知识、了解项目实际操作。对教师:接触营造技法,展开科研并利用自身专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企业和地方:解决职工培训劳动技能培训,为之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这是一个校政企三方深度合作的产物。
(2)打造了一个古法营造实训基地
该实训基地由本工作室自行设计,由大师带领实训基地同学现场施工完成。在教学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与多家国内、省内知名的甲级设计院,施工企业等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了集教学、培训、科研为一体的特色古法营造实训基地。
(3)培养了一批高技术技能人才
至今参与大师工作室特色課程培训的学生达1500余人,共15名学生到黎平县侗人古建公司顶岗实习1年,经过大师精心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已熟练掌握技艺。成功打造大师高徒8人,并得到市场认同。已特聘大师高徒为特聘教师,是工作室“传帮带”精神的体现。工作室在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扩大规模,升级成为古法营造实训基地;大师带领其高徒不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并对同学进行选拔,进一步跟大师深入学习;工作室特聘侗人古建总经理周长波先生为“客座教授”,聘黎平实训基地大师高徒指导教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校开设了:木雕技术、传统建筑古法营造、传统古村落保护等相关特色课程;利用大师工作室的校企合作纽带作用,共建师资培养平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打开了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的绿色通道,形成良性循环的师资培养模式;工作室还高度重视学术及科学研究,紧紧围绕涉及的多个专业开展了一系列营造技法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举办“模型构造节”,积极参加省级赛事并屡次在技能大赛荣获各类奖项。在2017年又申报到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第二批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贵州民族民居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古建名师工作室。自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省教育厅、兄弟院校、行业专家的关怀与关注,2019年5月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省委宣传部部长慕德贵、省委秘书长刘捷等一行到学校古法营造实训基地进行调研指导,对实训基地在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各大媒体也对工作室进行报道。项目建设期间组织对外交流50余次。多位行业专家前来基地交流调研。与多家企业和甲级设计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国家木结构国标编委刘宜丰总工程师在参观工作室后高度评价:该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是一份非常宝贵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教学、研究资料,其开展的一系列古法营造教学科研工作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传承非遗建造技艺,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通过大师工作室建设,将少数民族地区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和建筑工程类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平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贵职院建筑工程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源富集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居传统营造人才富集的“两个优势”,发扬本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建筑营造技法,精准培养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探索出一条全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民居建筑职业教育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满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9期.
[2]张现林,刘玉.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6月号上(总第442期).
[3]张振鹏.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4]张如静.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百色市为例.《才智》.2014年33期.
[5]普丽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二期第22卷总第103期.
作者简介:蒋晓华(1973—),女,汉族,重庆,本科,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学、室内设计。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