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的推动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能够适应国际用工市场需求变化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分析已有的合作办学的类型,,并分析我省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中面临的问题,为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早期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走出国门,这有力的推动“中国智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本文将分析当前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提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的路径,以期提高我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
1.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概述
打造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教育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一带一路”教育共建行动,对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作为直接为经济社会提供支撑的一种教育类型,应主动参与并服务国家战略,为“一带一路”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同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应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蓝图。目前,职业教育走出去已打造了走出去品牌,办学形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校际合作型、产教协同型,办学模式多元。据有关报告显示,我国已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高职院校达500余所,开展各类海外人员培训达38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比如: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建立的“鲁班工坊”、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埃及筹建的埃中应用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柬埔寨的西港培训中心等均为我国高职院校中境外办学启动较早的项目。国外相对成熟的境外办学案例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比如,芬兰的职业教育发展由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企业推动,进而确保其明晰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政府积极鼓励职业技术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形成了TAFE学院,开拓国际市场,立法确立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设立专门的职教国际化机构,多元主体参与国际化进程,推动澳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德国,被誉为“高等教育强国”,其国际化具有完备的教育立法等指导性文件以及职业教育特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无论是国内办学还是境外办学,均具有借鉴意义。此外,英、法、美等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共性在于:均由政府主导,起步早,多方联动,办学模式多元,具备较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和审核机构。
2. 陕西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截止到2019年年底,陕西省属14所高职院校开展的国际教育与合作主要是在与海外知名企业、高校或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师生联合培养、举办参加国际会议或活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外国专家及外教引进人数这4个方面。其中,师生培养共计1422人次,占所有项目的98.07%。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国际交流与和合作实际开展的项目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与名优企业合作匮乏、交流形式单一、师资配备不足、项目后劲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1 内涵建设急需加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政府的相关文件做指引,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学校给予人力保障。高职院校由于人员编制紧缺,导致缺少相关职能部门拓展国际教育市场,对于合作院校未能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了解。在日常外事活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项目运营工作中,往往随机分配,无法开展持续、深入、体现高职特色的合作办学项目。
2.2双语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各大外国语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工作后直接走上讲台。在教学中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较少,基本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普遍缺乏所授课专业的专业背景,更不了解授课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不熟悉学生未来从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趋势,不熟悉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在教学中难以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
2.3 外语应用能力欠缺
各大高职院校中大多采用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多是英语教师朗读并将原文翻译成中文,偏重语法、句式等语言应用技巧的讲解,不能体现行业英语和职业英语的专业性。同时,任课老师大多数是基础课部门的普通英语教师,不具备行业相关领域的知识,课堂上老师翻译出来的结果与专业课学习知识大相径庭,使得学生对原有的专业知识产生歧义和混淆。
3. 中外合作背景下早期教育專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打造“品牌”,加强话语权
构建适合项目运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水准、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管理评估及教学团队等方面都应具备国际水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顺应早期教育专业国际化发展趋势。
3.2 改革授课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下的早期教育承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的人才的任务。为了实现复合型早教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外合作办学下的教学环节应当体现出独特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我国高等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采用不同的双语授课形式,依据学校生源、师资与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使用、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中英语的比例进行安排,例如全英授课、过渡性双语及中外结合等教学模式。
3.3 优化机构设置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涉及外事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三大部分。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当优化整合部门职能,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专人、专项管理,协调和解决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评估、学分互认、师资派遣等诸多具体问题,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梅梅,高雪松.高职院校基于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 : 57—60.
[2] 罗腊梅.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视角的学前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 3) : 117—119 + 152.
作者简介:刘子睿(1987-)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课题研究项目: “一带一路”助力陕西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 SGH18V039) 阶段性研究成果。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