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竹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教学有很高的要求,把美术教学当成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也应该与生活接轨,在回归生活中把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融入社会实践当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着重论述了高中美术教学对生活审美教育的作用与具体方法。
【关键词】 美术教学;生活;审美教育;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艺术创作灵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只有将生活融入课堂的教学才是真正的美术教学,在生活中才能找到美术创作的源泉。在课堂上融入审美是美术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新课标实施的要求。那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又如何实施呢?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提升学生生活审美教育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高中阶段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也是一个重要任务。道德的培养与其他学科有着很深的联系,当然与美术教育的联系也不例外。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世界,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一颗敢于发现美的心,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情感,这一切的取得都是与一个人的高尚道德分不开的。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与美的教育时,还要从美术学习中、欣赏美术作品中与创作美术作品时对自己进行灵魂的洗礼,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道德素养。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受更丰富、更幸福。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无数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涉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而美术所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美感,从而加强了它在历史中的地位。美术的美感在于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愉悦眼睛,净化心灵。美术对高中生而言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在形成基本的文化鉴赏能力的同时,形成具有较高的审美境界,又具备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个性融入美术创作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素养。
二、审美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途径
1.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生活
美术教育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空中楼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只讲空洞的理论,更不能只讲枯燥的美术技巧,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之美。教师要通过把美术与生活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美,并把自己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来解决生活问题。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单一地培养艺术家,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有能力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充满艺术感。比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把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带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发现物品中的美术元素,把物品中本来已经经过处理的美术元素挖掘出来,让学生明白美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接受更好的美的教育。并不是每个高中生都对美术有很强烈的兴趣,他们有的审美能力不足,缺乏表现力与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学科入手,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取得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能力,帮助他们对美术产生兴趣,能在美术课堂上得到輕松愉悦的感觉,发现学习美术的乐趣,完成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课外生活实践
高中美术课时占很小的比重,短短的一节课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的。陶行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为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课堂并不是教育的唯一,而生活的教育却存在于各个方面,因此,课堂教育需要来源于生活,反之为生活而服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实践,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找到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将美术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快速吸收知识,并内化为学生的内部能力。课外美术实践并不是教师布置一下作业而已,而是要积极组织和安排生活实践,教师要在整个实践当中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学习“色彩搭配”知识之后,老师组织一次布置自己房间的比赛。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在课外,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对设计进行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生活增添了亮色。
3.运用美术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获取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服务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解决问题。高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目标是把审美能力运用在创造美好生活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美术的作用。比如,让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对生活中见过的建筑物进行配色,让它们产生更美的艺术效果,创新、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
总之,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运用在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