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华
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都来源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专门开设,使地理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入化,这让大多数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遇到了一些知识难点,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例如,在人教版初一地理中的地球运动、经纬线等知识,需要学生的空间思维等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初一学生的这些能力相对有所建立或者提高,但在地理的学习上,其能力水平还欠缺,或者无法将已具备能力应用在地理课程学习中。对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地理为例,分享一些难点知识的教学经验。
一、关联生活事物,化难为易
初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对较为丰富,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某种角度上看,比学习经验更加丰富。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面对一些知识难点,可以利用生活事物的现象或者原理,作为辅助手段对地理知识难点进行讲解。
例如,教学“经纬线定位”,按照常规讲解,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完成正确的理解。对此,教师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现象、本质或者特点,让该知识难点变得通俗易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经纬定位这个知识重点及难点的教学,关键在于地球上具体位置确定,由经纬度共同决定。在关联生活事物上,笔者就从家庭角度进行形象比喻,基于定点经纬度的唯一性,将定位点看做每一个学生自己,学生父母比喻成经度和纬度,定位点的经纬度是具体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教学中,笔者将所有的男性比作经线,女性比喻成纬线,父母的结合才能确定学生本人,若一个男性和其他女性结合,那么所生育的孩子就不是这个学生自己。通过这个比喻,让学生明白定位点必须由两个参数确定,那就是经度和纬度,对于一个点,其纬度和经度已经固化。另外也让学生明白,如果只用经度或者纬度其一进行表述,或者经纬度错误,那就无法完成点位确定或者定位点并非要求的点。通过对知识点生活化的处理,首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知识难点变得简单化,并进行了生活化的處理与迁移,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二、选择适合方法,化难为易
无论何种学科教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只要适合,在教学效率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适合体现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师风格等方面的匹配。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知识难点教学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时,由于该知识在整个学科里的重要地位,大部分教师会从专业层面出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这一知识。从知识学习渐进角度分析,这些教师的要求过高,忽视了认知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对此,笔者围绕课标中的“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先完成学生对该基础知识感性认识的教学,至于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拓展。
基于适合方法策略,笔者除了用地球仪来完成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演示外,主要利用身边事物,进一步帮助学生完成该知识点的认知。例如,从地球上物体某一天的影子变化,或者四季温度变化,或者国外比赛直播时间与时差等角度进行阐述。这些例子都体现了自转或公转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些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比较熟悉的事物现象,这样的教学降低了该知识点的抽象性,利于学生感知,改善了知识难点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形式转化,化难为易
科学世界里各种现象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是所站角度不一,但表达的本质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例如,在地理课程里,地理图表主要体现了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其表现形式也很丰富。如描写地理区域方面,就有经纬度、气候带、物种带等表现方式,虽然揭示的地理事物现象不一,但其本质无外乎就是“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对此,教师在开展难点教学上,可以利用学生已知或者熟悉的地理事物,进行知识点的迁移与转化,让学生通过熟知事物,化繁为简,完成知识的学习。
地理学科中的“等高线”知识,主要描述了地形高程一致的区域,大部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师在教学时,采取了地形图到剖面图转化,让立体视觉转化为平面视觉,同时还引入了等温线,让空间视野转化成了温度感知。这些知识点表现形式的转化,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角度,降低了难点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可以从等温或剖面相关知识,从本质上完成等高线的理解。也表明了在地理教学中,形式转换资源非常丰富,如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空间转换、参数转换等等。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一学生,因为各种因素,在重难点地理知识学习上,或多或少存在着难以避免的认知困惑与难度。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课标、内容、学情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联系生活事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思路转换等,将知识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重难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等得到有效启发与拓展,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