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兴 韩恒阳 侯可强 房铭
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 266500
肩手综合征是指手部突然肿胀疼痛、肩关节疼痛,并患侧关节及手功能受限的一种综合征,常发于脑血管疾病后期,如中风、心肌梗死等[1]。由于患者疼痛明显,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受到影响,长期可引起患者产生心理问题,丧失对生活的信心[2]。因此,了解患者发病机制,尽早给予康复治疗和训练,对防治肩手综合征至关重要。现代医疗应用物理治疗、药物对症治疗、运动康复训练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但在改善运动功能等方面效果不尽如人意[3]。悬吊运动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技术,利用吊索及绳索帮助患者保持身体稳定与平衡,以达到患者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4]。因此,本研究探讨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肩手综合征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范围为46~73岁,年龄(55.16±4.27)岁;病程范围为12~90 d,病程(38.77±8.46)d;临床分期:Ⅰ期27例,Ⅱ期19例。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45~74岁,年龄(54.87±4.63)岁;病程范围为10~90 d,病程(38.43±8.35)d;临床分期:Ⅰ期26例,Ⅱ期20例。(1)纳入标准:患侧手部肿胀,肩、臂、腕关节疼痛,伴有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等;局部无感染、外伤等;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有肩周炎或其他肩部疾病史;生命体征不稳定;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1)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体位摆放。平仰卧位,摇高床头15°~30°,患侧上肢垫薄枕,抬高肩胛骨,患侧上臂轻推至肩关节内上方;健侧卧位,患侧肢下垫枕,保持放松,轻推上臂向肩关节上方,肘关节伸直;避免患侧卧位。②自主、被动训练。帮助患者进行肩甲带被动活动,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尽量主动运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耸肩、抓握物品等训练,活动顺序先近端关节后远端关节,活动度先小后大,以患者耐受为宜。③日常活动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自行穿衣、进餐、刷牙等,活动指间、掌指关节,对掌、对指练习,提高手部灵活性和协调性。康复训练2次/d,20~40 min/次,持续4周。(2)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采用悬吊训练康复系统[中联诺迪克(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型号RedcordAS]进行悬吊运动练习,包括:①放松训练。患者取患侧卧位,用腕带悬吊患侧手腕,窄悬带悬吊患侧上肢肘部,保持手高于肘部、肘部高于肩部,使患侧肌肉充分放松,进行开链运动,并通过触诊找出痛点所处病理肌肉,轻弹肩胛骨内侧,放松菱形肌、斜方肌等;再做肩甲胸壁关节松动术,活动盂肱关节,使患侧周围肌肉放松,刺激本体感觉,阻断痛觉传输,减轻疼痛。②开链训练。关节活动度扩大后,进一步寻找疼痛肌肉,进行反方向牵张,加大弹拨力度,频率1次/s,各疼痛部位牵张弹拨3 min左右,以局部皮肤出现温热感为宜,再利用叩击、揉搓等手法放松肌肉。③闭链训练。患侧承受一定重力进行静力性训练,激活患肢内层稳定肌;指导患者进行肩胛胸壁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配合振动。悬吊运动1次/d,30 min/次,5次/周,连续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患侧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1)患侧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法,共33项内容,采用0~2分的3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5];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范围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重[6]。(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包括穿衣、修饰、吃饭、如厕等,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侧运动功能、疼痛程度 干预前,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运动功能评分、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比较(分,±s)
注: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 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 46 46运动功能干预前19.68±3.53 19.11±3.78 0.748 0.457干预后37.36±5.72a 49.07±4.24a 11.155<0.001疼痛程度干预前7.23±1.12 7.40±1.35 0.657 0.513干预后3.97±0.83a 2.65±0.66a 8.443<0.001
2.2 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前,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6 46干预前42.26±5.54 41.93±5.88 0.277 0.782干预后57.35±3.27 64.67±2.13 12.722<0.001 t值15.909 24.661 P值<0.001<0.001
肩手综合征可分为Ⅰ、Ⅱ、Ⅲ期,Ⅰ期(早期)若处理得当,可取得较好预后,肢体功能可逆;Ⅱ期(中期)症状明显,疼痛加重,功能改善相对较差;Ⅲ期(后期)未治疗的手已成固定畸形,关节活动度永久丧失。若Ⅰ期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往往发展至中后期,影响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因此及早进行预防及恰当的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8]。
康复训练是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常规康复训练通过对患者进行体位摆放、自主和被动训练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但患者因患侧手、腕、肩关节等部位疼痛,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感到痛苦而不愿意配合训练,增加恢复难度[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患侧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应用于肩手综合征患者,较常规康复训练效果更佳,有利于加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悬吊运动疗法早期多用于慢性腰背痛、肩关节及颈痛等治疗中,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这一疗法逐渐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康复过程中。本研究中的悬吊训练康复系统治疗核心是激活局部“失活”稳定肌,促进神经控制和运动模式恢复。该系统包括诊断和治疗2大系统,首先通过闭链运动和触诊找出患肢疼痛、薄弱部位,再通过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度,牵张并训练肌肉系统和感觉运动系统,利用可调节吊索和弹力绳索帮助患者维持姿势平稳,循序渐进式激活局部肌肉,使其恢复正常功能。悬吊训练康复系统在训练过程中,可缓解肩关节周围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避免患者因疼痛而不愿配合训练的情况[10]。患者在悬吊运动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加快其患侧运动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减轻其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