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CTA过程中应用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的效果及对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影响

2021-06-11 05:46赵欣耘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螺距能谱颈动脉

赵欣耘,李 曼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200

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资料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脑供血不足越明显,脑梗死发生风险越高[1,2]。因此,早期评估颈动脉狭窄情况有助于预防和诊断脑梗死。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筛查、诊断头颈血管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但在骨质和血管区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血管显示清晰度欠佳,影响诊断准确率[3,4]。随着CT技术不断发展,有报道指出能谱CT双低减影法在保证良好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同时获得更佳去骨效果[5,6]。此外,新近研究发现大螺距扫描可明显减少扫描时间,缩短维持扫描所需血管内对比剂峰值的时间,有利于减少对比剂用量[7,8]。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在颈动脉CTA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我院86例因颈动脉病变引起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均行颈动脉CTA检查,其中43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扫描模式,另43例作为研究组,行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对比两组性别、年龄、心率、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居住地,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存在颈动脉病变引起的脑供血不足,需行颈动脉CTA检查;②无CTA检查禁忌症;③自主行为能力良好,能配合完成研究;④患者知晓本研究,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②对比剂过敏体质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严重感染性疾病患者;⑤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⑥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⑦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⑧心律不齐、屏气不佳者。

1.3 方法

仪器选用德国西门子第二代双源能谱CT扫描仪,对照组行常规扫描模式,单球管1×64层,螺距1.0,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以5 mL/s速度注射适量碘普罗胺(370 mgI/mL),采用40 mL生理盐水冲管,图像常规重组处理。研究组行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增强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双球管2×64层,螺距2.0,管电压80 kV,管电流自动调节,以5 mL/s速度注射适量碘克沙醇(270 mg/mL),采用40 mL生理盐水冲管,采用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组后处理算法进行计算。扫描后将图像传入AW4.6工作站进行减影,由两名资深放射医师评估,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近段和远段、颈内动脉近段和远段及空气CT值,以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空气的背景噪声标准差(SD)值,计算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SNR=目标血管CT值/目标血管SD值,CNR=(目标血管CT值-空气CT值)/空气SD值[9,10],并记录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

1.4 观察指标

(1)两组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近段和远段、颈内动脉近段和远段CT值。(2)两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SNR和CNR。(3)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采用图像质量评分[11]评估,分值范围1~5分,3~5分表示检查符合诊断要求,1~2分表示检查不符合诊断要求。(4)两组图像去骨效果,包括鞍上骨皮质差值、去骨效果评分[12],鞍上骨皮质差值为CT增强值与CT平扫值之间的差值,去骨效果评分:1分:大量骨残留,远端分支显示不清,不能满足诊断要求;2分:骨残留较多,远端分支显示稀疏,部分不能显示;3分:骨残留较少,血管结构尚清晰,边缘略模糊,远端分支尚清晰;4分:无骨残留,血管壁显示良好,远端分支显示清晰。(5)两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即DLP、CTDIvol、ED、碘摄入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描述,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行Ridit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α=0.05。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一致性,Kappa≥0.750表示一致性较高。

2 结果

2.1 颈动脉CT值

研究组颈动脉CTA各段血管腔CT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CT值对比(HU)

2.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研究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SNR和CNR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对比

2.3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经两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研究组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平均分值(4.57±0.20)分高于对照组(4.10±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6,P<0.001),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12),见表4。

表4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

2.4 鞍上骨皮质差值、去骨效果评分

研究组鞍上骨皮质差值较对照组低,去骨效果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鞍上骨皮质差值、去骨效果评分对比

2.5 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研究组的DLP、CTDIvol、ED和碘摄入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辐射剂量、碘摄入量对比组)

2.6 典型案例

女,46岁,采用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医师评估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图像清晰显示颈动脉病变引起脑供血不足。CT扫描图像、冠状面、矢状面及VR图像见图1。

图1 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扫描图像a.扫描图像;b.冠状面;c.矢状面;d.VR图像

3 讨论

目前脑血管疾病呈现高发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发生风险[13]。早期行颈动脉CTA检查,为保证图像质量,一般需采用高浓度、高剂量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不良反应较多,且增大了X射线辐射剂量[14]。如何在确保图像质量且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CTA检查的对比剂不良反应和辐射剂量,成为了影像学研究的热点。有学者通过降低管电压而减小了X射线辐射剂量,但单纯降低管电压会影像图像质量[15]。降低管电流也是减少CTA辐射剂量的常用方法,但会延长颈部扫描曝光时间,而肩部、头部曝光不足,易导致颈部血管两端图像质量下降[16]。张小勇等[17]研究指出,采用大螺距扫描可加快扫描速度、降低辐射剂量。李骋等[18]研究也发现,大螺距扫描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预防并发症,且能减少图像运动伪影。此外,头颈CTA减影也能缩短图像处理时间,尤其是能谱CT双低减影法的应用,在同等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能明显降低扫描剂量[19]。本研究分析了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在颈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能明显提高颈动脉CTA各段血管腔CT值及图像质量分值,同时能有效提高颈总动脉、颈内动脉SNR和CNR,进一步改善鞍上骨皮质差值及去骨效果评分,提示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可有效降低背景噪声干扰,更准确地测量血管腔CT值,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扫描图像。CT值、SNR、CNR是影响CTA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而能谱CT既能减少X线的余晖效应,又可提升发射速度,有效提高图像质量[20]。而且大螺距扫描的管电压设置较低,有助于提高CT值,获取更好去骨效果[21]。

本研究还发现,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能明显减少颈动脉CTA检查的DLP、CTDlvol、ED及碘摄入量,即减少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目前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从X线产生部分、X线探测部分及计算机成像部分入手,X线产生部分可通过调节管电流、管电压、螺距等实现;而通过改良探测器材料、宽度及几何结构,提高X线探测部分的性能和效率,同样可降低辐射剂量;同时通过改进重组算法也具有减少辐射剂量的作用。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采用双球管2×64层扫描,螺距提高至2.0,管电压降低至80 kV,管电流自动调节。有研究显示,每降低20 kV的管电压可降低约50%的辐射剂量,且合理适当调节管电流,也可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22,23]。且检查过程中采用自适应迭代重组算法,为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浓度成像提供了软件基础。因此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可从X线产生部分及计算机成像部分进行调节,能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提高了颈动脉CTA检查的安全性。

综上可知,大螺距扫描配合能谱CT双低减影法能明显提高颈动脉CTA检查的图像质量,且能减少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提高颈动脉CTA检查效率及安全性,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样本量较少、样本选取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有待日后增加样本量、拓展研究范围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螺距能谱颈动脉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变螺距螺纹数控车削技巧
M87的多波段辐射过程及其能谱拟合
电子材料分析中的能谱干扰峰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能谱CT和MRI小肠造影的护理配合
W8L46C型主机调距桨螺距反馈失效分析与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