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岩,谭丽双,刘 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疾病发展快、预后较差、致残和致死率高的特点[1]。随着医疗技术和科技的发展,急性脑卒中的致死率虽已呈下降趋势,但其致残率仍未得到控制,患者出院后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身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碍[2]。急性脑卒中在中医学可归为“中风”范畴,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以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为本病的基本病机[3]。眼针属中医特色疗法,是一种根据眼球经区划分诊断、取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对治疗中风具有显著疗效[4]。超早期康复训练是指在患者疾病的早期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者各项机体功能,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5]。本试验通过对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眼针联合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吞咽、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如下。
1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为本科收治患者,收集病例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7月,女患31例,男患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53例,女患14例,男患39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3.13±5.57)岁,病程3~9 d,平均病程(4.24±0.76)d;干预组53例,女患17例,男患36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5.02±6.58)岁,病程3~10 d,平均病程(4.30±0.72)d。两组患者各项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患者40岁以上,起病急,突发一侧面部歪斜及偏身感觉异常,单侧肢体酸胀麻木,出现功能障碍,并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CT或MRI可协助本病的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7]中风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甚者不省人事,并伴有言语不利、舌强语謇、饮水呛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和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
①符合西、中医诊断标准;②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资料完整;③辅助检查头CT或MRI确诊,患者洼田饮水试验2级以上;④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出现;⑤患者精神状态尚可,依从性良好,查体配合;⑥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为本次发病引起;⑦患者本人及其亲属接纳眼针疗法,自愿参与试验,签署同意书。
①患者身体状态欠佳或年龄≥80岁,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患者吞咽困难非本次发病引起,既往患有引起咽喉病变的其他疾病;③患者合并严重脏器病变或造血功能异常等恶性疾病;④患者排斥眼针疗法,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医生;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既往患有精神系统疾病。
1.5.1 对照组 采用超早期康复训练,超早期康复训练的时间为患者发病的72 h后,训练前康复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阐述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并告知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疾病预后的重要性,嘱患者积极配合,家属发挥监督及协助功能。具体训练内容包括:①床上训练;②良肢位摆放训练;③生活训练;④坐位、立位和步行等训练;⑤协助行为训练;⑥吞咽功能障碍训练。
1.5.2 干预组 在超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眼针疗法,选取眼部的肝区、肾区、上焦区和下焦区进行针刺。依据彭静山名老中医所著的《眼针疗法》[8],对所选眼针穴位进行定位:肝区位于眼轮匝肌中,瞳孔外方偏下;肾区位于眼轮匝肌中,瞳孔上方偏外侧;上焦区位于眼轮匝肌中,瞳孔外方偏上;下焦区位于眼轮匝肌中,瞳孔内上方。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嘱其闭合双眼,随后试验人员用消毒棉球对针刺穴位进行消毒,再用左手拇指将眼球向内下方按压,右手持0.35 mm×25 mm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运用平刺法在穴区快速刺入5~7 mm,刺入后轻刮针柄10次,以增强针感。留针15 min后起针,为防止出血以干棉球按压针孔。1周为1个疗程,训练1个月,观察疗效。
1.6.1 中医症状积分 对患者吞咽困难、肢体活动不利和饮水呛咳等症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进行评分,记为0、2、4和6分,其中6分为症状最严重,0分表示无症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1.6.2 吞咽功能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患者取坐位,嘱其一次饮下30 mL温开水,试验人员从旁观察并记录患者饮水所需时间及饮水时有无呛咳、吞咽次数,共分为5级。I级:饮水时间在5 s内可以完成,且无呛咳;Ⅱ级:饮水时间在5 s以上,且无呛咳,吞咽次数超过2次;Ⅲ级:饮水只需吞咽1次,但伴有呛咳;Ⅳ级:饮水需吞咽2次以上,且伴有呛咳;Ⅴ级:饮水过程反复呛咳,无法正常将水饮完。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试验,并比较分析结果。
1.6.3 肢体功能 肢体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6]给予评分,严重运动障碍:运动积分<50分;明显运动障碍:50≤运动积分<85分;中度运动障碍:85≤运动积分<95;轻度运动障碍:运动积分≥95分;无运动障碍:运动积分为100分。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1.6.4 血流变指标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8 mL,经本院检验科离心处理后,选取上清液进行检验。红细胞压积水平采用红细胞电泳仪测定,纤维蛋白原采用微量热沉法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采用黏度计测量。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两次检测,且过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1.6.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对患者治疗后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洼田饮水试验及Fugl-Meyer评分进行观察记录。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患者症状基本改善,洼田饮水试验I级,且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即为显效;患者症状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明显好转,肢体功能较前活动幅度更广、患侧肢体力量增强,洼田饮水试验Ⅱ级,Fugl-Meyer评分略有上升,即为有效;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洼田饮水试验>Ⅱ级,Fugl-Meyer评分无变化,甚者加重为无效。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肢体活动不利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均有所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干预组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改善(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说明干预组治疗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对比 (例)
两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均升高(P<0.05),且干预组升高更明显(P<0.05),说明干预组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对比
两组血流变指标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压积水平、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等血流变指标呈下降趋势(P<0.05),且组间比较,干预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说明干预组治疗后可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消除吞咽功能障碍。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流变指标对比
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57%,优于对照组的79.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组临床疗效更佳。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脑卒中患者急性起病后,往往遗留偏身瘫痪、肢体活动不利、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等症状,导致预后较差,影响患者日后正常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10]。故探寻有效的康复模式对于患者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超早期康复训练是指在疾病早期即开始进行高效合理的康复训练,首先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健康宣教及用药指导,以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慌及对康复治疗的抗拒心理,随后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制定强度不同的训练方案,辅助患者由简至难地进行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碍等康复训练。超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减缓疾病的迅速发展,有效减少脑卒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及提高康复疗效,在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1]。
中医学将脑卒中归属为“中风”的范畴,“中风”具有如风邪善行数变、进展快和起病急的特点,患者常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和偏身麻木[12-13]。其病机为患者年岁已高,体质虚弱,复因饮食、起居不当或外邪侵袭或情志刺激等诱因,导致气机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痹阻脑脉而发病[14-15]。本试验将眼针与超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以降低疾病致残率、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眼针这一技法,但关于眼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五脏生成》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西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对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进行了概括,即“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明代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中有:“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其认为各大脏腑与眼均密切相关。清末民初眼科学家刘耀先在《眼科金镜》中首次系统论述了五轮与五脏的联系,即“白睛属肺,黑睛属肝,上下睑属脾,大小眦属心瞳仁属肾。肺之精为气轮,肝之精为风轮,脾之精为肉轮,心之精为血轮,肾之精为水轮。”上世纪70年代,彭静山教授根据“五轮八廓”学及中医基础理论,首创眼针疗法。经过几十年的广泛临床实践,发现眼针疗法在治疗中风疾病上具有显著优势。中风患者多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眼针疗法可发挥活血通络、调畅气机的作用[16-19]。本研究取穴于眼周的肝区、肾区、上焦区和下焦区以改善中风患者临床症状。中风后上肢、下肢的偏瘫分别对应眼部的上焦区、下焦区。另外,针刺上焦区可消除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摄食困难等症状,发挥活血祛瘀、温补元阳的作用。且患者为中老年人群,体质亏虚、肝肾阴虚,辅以肝区、肾区,可滋补肝肾,达到滋补肾阴、平降肝阳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Fugl-Meyer评分均改善更显著,提示眼针联合超早期康复训练疗法在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时,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障碍,促进肢体功能康复,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显著。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脑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导致血液黏度增加、流动性降低,引起血流变异常,促进血栓形成,加重病情。故患者血流变指标改善,则表明急性脑卒中病情好转。本研究治疗后,干预组较对照组血中红细胞压积水平、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水平改善更显著,提示眼针联合超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血流变学,从而增加血流量,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症状。
综上所述,眼针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和调畅气血的功效,超早期康复训练能显著恢复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碍,二者联合应用,可显著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