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江莲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首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广泛传唱于军队之中,深受广大官兵群众的喜爱。它的曲作者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军歌之父”的人民音乐家郑律成。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8月生于朝鲜南部全罗南道光州。1933年5月,郑律成来到中国南京,进入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秘密从事抗日活动,在此期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1936年,参加南京进步青年团体“五月文艺社”。1937年,参加上海大公电影戏剧读者会第五队,带队到街头演唱和教唱抗日歌曲。1937年10月,郑律成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后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任音乐指导。1939 年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延安期间创作出许多重要作品,如:《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准备反攻》等。其中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不仅是抗战时期传唱极广的人民军队战歌,还在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直伴随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和取得人民战争胜利的历程,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88 年7 月25 日,中央军委决定,正式将其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抗战胜利后,根据八路军总部第六号命令,郑律成随朝鲜义勇队赴朝鲜工作。先后创作《三一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中友谊(中朝友谊)》《东海渔夫》《图们江》等作品。1950年10月,郑律成回到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国籍。12 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成员赴朝鲜前线,创作《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志愿军十赞》《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歌唱白云山》等歌曲。
1951 年4 月,郑律成从朝鲜前线回到中国,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创作,深入工厂、农村、院校、边防,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1976 年12 月7 日,郑律成因病在北京去世。
《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及《八路军军歌》曲谱手稿
郑律成与黑龙江省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多次来到黑龙江,大庆油田、鹤岗煤矿、宝泉岭农场、伊春林区都曾留下他的身影。2009 年7 月25 日,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在哈尔滨正式落成,成为哈尔滨又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该馆现位于道里区安升街85 号,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 年获得“市民满意文博展馆”荣誉称号。现有展览分为“在革命激流中成长”“吹响‘向前’的号角”“到故乡的队伍里歌唱”“根植祖国的大地”4 个部分,结合郑律成曲谱手稿、历史照片等资料的展示,以时间线索全面回顾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的革命音乐家郑律成的一生。馆内还特别设置了音乐视听室,观众可以在参观之余选听郑律成的音乐作品,进一步丰富参观体验。
郑律成的音乐作品蕴涵着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与时代共鸣的创作激情。他将自己的音乐创作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生创作近400 首(部)作品,作品跨越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评价郑律成:“用感染力极强的音乐作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文化宝藏中的珍贵财富。”2009年9月,人民音乐家郑律成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郑律成同志信仰坚定、坦荡秉直、乐观向上、多才多艺、关爱他人,深受家人和同志们的信任和爱戴。对于郑律成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走进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领略郑律成同志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风范。让我们一起传唱着他的作品,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从无畏惧,绝不屈服,奋勇战斗”,克服征途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向前!向前!向前!
展厅内景一
展厅内景二
展厅内景三
展厅内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