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

2021-06-11 04:09陈庆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活动量根治性肠梗阻

袁 媛, 陈庆丽, 杨 潇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高危表浅性膀胱癌的金标准[1-2]。但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并发症多,康复慢,是泌尿外科的护理难点之一。术后肠梗阻是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延缓患者康复进程[3-5]。近年来,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6]。本研究探讨了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 接受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者; ② 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癌者。排除标准: ① 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 ② 其他疾病引起的肠梗阻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肠梗阻组18例和非肠梗阻组84例, 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既往高血压史、既往糖尿病史、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化疗史、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盆腔引流量、术后TNM分期、术后平均每日活动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盆腔引流管保留时间,并对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单因素分析

肠梗阻组术后24 h盆腔引流量、术后平均每日活动量少于非肠梗阻组,盆腔引流管保留时间长于非肠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即术后24 h盆腔引流量、术后平均每日活动量和盆腔引流管保留时间均是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患者术中及术后资料比较

2.2 术后发生肠梗阻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盆腔引流量少(OR=0.978, 95%CI为0.957~0.999,P=0.039)和术后平均每日活动量少(OR=0.822, 95%CI为0.707~0.955,P=0.011)是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肠梗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加强引流有效性

本研究中,肠梗阻组术后24 h盆腔引流量少于非肠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系因手术后引流不充分导致盆腔积液,进而引起肠粘连。针对此类患者,护士应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即抬高床头30~45 °, 指导患者每2 h进行踝泵运动和床上左右翻身活动[7], 使患者通过改变体位得以充分引流,同时应正确固定并定时挤捏盆腔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堵塞[8-9]。

3.2 制订个性化活动方案

3.2.1 术后无痛管理: 有效镇痛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床,并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护理人员在患者术毕回室后即遵医嘱予以药物提前镇痛,每日3次动态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当疼痛评分≥4分时,每4 h评估1次,并遵医嘱予以相应疼痛护理[10], 同时与中医科合作采用穴位按摩、针灸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3.2.2 促进早日下床活动: 术后肠梗阻患者普遍存在年龄大、营养状况不佳等情况,常不能耐受下床活动或存在畏惧心理,护士在评估患者机体情况后应遵从“下床四部曲”原则(首先床头抬高60°,静坐15 min, 然后协助下床,于床边坐5 min, 再协助患者床边站3 min后离床,最后于过道行走)协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并依据快速康复理念[11]每日递增活动量,量化目标值,少量多次达到患者每日最大活动量。

3.2.3 依据NRS-2002评分做好术后营养管理: 引流管会不同程度刺激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造成粘连,腹腔手术后引流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会明显升高。长时间引流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均会造成压力,不利疾病恢复,护士在确保做好引流管护理的同时,应关注患者营养状况,并应用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评估表)动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根据患者评分实施相应营养支持计划。

4 讨 论

李合等[12]提出,为防止腹部手术后发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与本研究结论相似。INMAN B A等[13]研究提出,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不留置鼻胃管,并鼓励患者尽早咀嚼,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且对预防术后肠梗阻也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发现,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少和每日活动量少是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该结论尚缺乏大量理论和临床数据支持,故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对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术后24 h盆腔引流量、术后每日活动量、盆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是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肠梗阻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腹胀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充分引流,并确保患者每日活动量适宜,从而减少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发生。

猜你喜欢
活动量根治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北京地区泌乳母牛活动量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
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教学例谈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