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旭, 陈敏娟, 武海燕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输液室, 江苏 扬州, 225001)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门急诊小儿输液中。本院门急诊输液室平均每日接待患儿300余人次,秋冬季节高峰时则可达600余人次。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未对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进行限制,并提出可根据临床指征拔针,且外周静脉留置针应选择最有可能持续医嘱治疗全过程的静脉部位[1]。但门急诊患儿输液结束归家后即脱离了护理人员的观察视野,故静脉留置针的维护完全依赖于患儿家属[2]。本院2019年9月建立互联网平台对门急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的居家维护进行连续性、无缝隙的全程追踪护理,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本院门急诊儿童输液室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 000例及其主要照护者1 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互联网平台护理前收治的500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将实施互联网平台后收治的50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 2组患儿及其照护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2组患儿均使用同一厂家、同一规格的静脉留置针、自粘性透明敷料及弹性绷带,所有操作均由专科护理技术小组成员承担,并由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 ① 患儿家长自愿参与此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 家长为患儿主要照护者,年龄<60岁,能进行有效沟通,会使用微信,能独立完成微信问卷调查[3]; ③ 个人资料完善。排除标准: ① 由外院带入的静脉留置针; ② 凝血功能异常患儿; ③ 输注高渗性药物、抗肿瘤药物的患儿。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n(%)]
对照组患儿穿刺后,护士实施常规宣教,告知照护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观察要点,指导照护者观看儿童输液室电视中循环播放的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操作方法、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医院家庭协作性延续护理[4]。
1.3.1 科室成立静脉治疗核心团队: 团队成员包括输液室护士长1名、护理人员6名(其中N3级护士1名,N2级护士3名,N1级护士2名),均为医院静脉治疗小组核心成员。科室制定专科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定期培训并考核。
1.3.2 穿刺操作方法: 护理人员向患儿照护者介绍操作方法,说明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可能风险,并邀请患儿照护者观看穿刺操作,适当讲解后续观察的相关要点。穿刺由专科小组穿刺技术扎实的专人负责,要求一次性穿刺成功,妥善固定,并以正确方法封管。
1.3.3 互联网平台干预方法: ① 微信平台干预措施分工。核心团队成员对微信平台干预措施的落实进行分工(建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延伸性护理平台,方便从医院到家庭的交流[5]; 定期推送健康教育知识; 制作静脉留置针操作与维护视频及图片; 在平台及时回复各种问题; 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 收集各项数据,汇总分析)。② 制定同质化宣教内容。小组成员依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6]及2016版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1]制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输液室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规范》,尽量做到同质化宣教。③ 将宣教内容纳入输液室健康教育处方并发放给患儿照护者,语句通俗易懂,使其能够随时查阅。④ 向患儿照护者介绍互联网护理平台,使其配合干预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关注输液室微信公众号和加入微信群。⑤ 输液中定时巡视,查看患儿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保持静脉留置针软管部分U型固定状态,照护者配合做好患儿输液肢体的护理[7]; 离院前告知患儿照护者于家中常备干棉签、碘伏、透气胶贴等物品以便紧急处理。⑥ 本科室于2019年9月在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护理平台,平台增设小儿静脉留置针专科护理模块,专科小组成员定期通过平台发送健康知识[8]。⑦ 小组成员通过平台反复讲解小儿静脉留置针居家护理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观察内容等(如避免穿刺肢体过度活动及长期受压; 穿刺肢体可用宽松袜套进行保护; 留置期间禁止淋浴; 指导家属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出等现象; 告知如发现问题不必盲目拔针,可先上传图片或视频给护理人员判断)。⑧ 小组成员通过拍摄图片、录制小视频等方式向患儿家属示范日常维护的简单操作(如弹力绷带或透明敷料卷边、松脱如何处理; 示范如何穿脱上衣/裤子,穿衣服时,先穿留有留置针的肢体,再穿另一侧,脱衣服则先脱无留置针的肢体[9]; 示范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清洁及消毒的方法步骤; 向头皮静脉留置针患儿母亲指导正确的喂奶姿势,减少压痛和摩擦)。⑨ 留置期间患儿如发生局部异常情况,照护者可通过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留言或在线联系小组成员[10], 微信群成员提出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负责解答。重点关注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照护者,指导其随时关注患儿留置针局部情况并注意平台发送的信息,以便及时接受健康教育和指导。⑩ 患儿照护者对互联网平台、护理人员的技术及服务进行追踪评价。每月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与分析。
1.4.1 患儿静脉留置针居家护理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留置期间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导管意外滑脱、堵管、渗液、渗血、怀疑感染。主要结局指标为静脉炎,其诊断标准参考2016版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推荐的静脉炎量表[1], 该量表将静脉炎分为5级,本研究以达到1级静脉炎标准即纳入统计。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导管意外滑脱、堵管、渗液、渗血、怀疑感染[11]。对照组并发症情况由责任护士在患儿次日来院输液时进行观察并统计,观察组则由专科护理团队成员在微信平台收集并直接录入电脑,每月进行汇总分析。
1.4.2 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指患儿治疗期间来本院置入第1根留置针至导管拔出的时间,并记录拔除原因[12]。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在患儿拔针时进行统计,在院内发生导管意外滑脱由处理人负责登记,如居家期间发生滑脱则由患儿家属说明滑脱时间; 观察组由专人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统计。
1.4.3 院外认知水平: 包括症状观察、维护知识的需求、主动护理意识、维护正确性。
1.4.4 护理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 10分为非常满意, 7~9分为满意, 4~6分为一般,1~3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在患儿输液结束当天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观察组由患儿照护者在微信平台直接填写。
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导管意外滑脱、堵管、渗液、渗血的发生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见表2。
表2 2组患儿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观察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3。
表3 2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观察组照护者院外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见表4。
表4 2组患儿留置期间照护者院外认知水平比较[n(%)]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互联网平台的使用,可更好地发现离院后患儿的健康问题,并满足患儿家长的健康需求[13-14]。相关研究[15]指出,许多家长希望有更多的医护专家提供网上健康指导。本科室推出的互联网平台护理受到了广大患儿家长的欢迎,很多家长主动询问并积极加入,照护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使患儿院内院外均得到有效的护理管理[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时间是静脉留置针发挥作用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17],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观察组留置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改变患者思维和行为来改变其不良认知的干预方法,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改善遵医行为,微信群的建立有利于照护者在群里分享各自的照护经验,并互相交流[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照护者院外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微信平台共收到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问题共563条,护理人员均能及时解决,回复率为100%。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互联网护理平台的建立增强了患儿照护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使更多的患儿照护者转变意识,由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有效减少了患儿居家期间静脉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留置时间,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顺利完成治疗,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医-护-患与照护者共同协作,创建医院-家庭一体化的联动模式,可使“互联网+”护理的优势在门急诊输液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中得到更好的体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