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改革关键问题之探讨

2021-06-11 12:28王楠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模式评价

王楠楠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 102617)

0 前言

传统教学模式围绕老三中心(教师、教室、教材),贯彻“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始终围绕“教”进行。老三中心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常采用讲授法教学,以解释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较少思考或主动构建知识框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了教学主体,学生被动记忆部分知识。这种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却也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如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不恰当、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学习效果不明显和教学设施与环境不满足要求等问题。

在二战以前,科技化程度不高且更新较慢。“讲—听”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有充分的时间去适应社会,去学习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并积累足够的经验。但在近30年来,新科技层出不穷,尤其在中国,社会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各种技术日新月异,简单的知识传授无法使学生毕业后很好地与社会接轨,甚至无法赶上社会发展步伐。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接班人和主力军,甚至成为中流砥柱,教学能否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清楚学生和社会所需。因此,现代社会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学必须紧密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革新。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这句话放至今日仍然切中要害。好的教育应该是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自我教育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1952年,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简写为SC)”的教育理念,从此出现了新三中心思想,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该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SC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引发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技术、评估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保障和提高了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值得一提的是,新三中心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功少不了脑科学与神经科学、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学习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科学的研究进展是SC模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在SC模式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客体,属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SC模式要求“教”始终围绕“学”来进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性主体,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陆续出现MOOC、SPOC、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近年来如火如荼地在国内高校应用普及,但笔者根据近年来作为一线教学的所见所闻,真正产生实效,推动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课程少之又少。不少教师在SC教学实践中手忙脚乱,不清楚哪些教学方法更适合自己,只要一个新方法出现,就会盲目地添加到自己的课程中,使所授课程付诸形式。本文首先梳理了SC教学理念,然后介绍了SC模式的教学措施和行政措施和SC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素。根据以上内容,笔者绘制了SC改革逻辑图。最后介绍了笔者在所授课程《环境工程设计与概预算》中的SC改革探索,给出了SC改革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

1 SC教学理念

SC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同时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去做正确的事情。这要求我们从教学和教育两个角度同时着手进行改革。平时所讲的教师培训、教学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等的目的均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国家提倡的“课程思政”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对于教学而言,学是目的,教是途径和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自身的学,会掌握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实践,形成相应的能力。这些能力会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某一领域创造出一定的价值。但教学只强调学生能力的形成,未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提出要求。教育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课程思政”对“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在具备相应能力的同时,具备爱国、礼义廉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等思想,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SC思想既是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也是对教育过程的指导。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的“教”和教育中的“教”并非完全相同,而应有所区别。前者的“教”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而后者的“教”则更倾向于外界积极向上的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和教育密不可分,在SC课堂中,二者应同时进行。

2 SC改革主要措施

2.1 SC改革的教学措施

2.1.1 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化

在SC教学模式中,根据新三中心,要求将学生作为授课主体,将知识传授作为途径,将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仅将知识传授作为目标。通过二者对比,我们可以发现SC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延伸,多出了能力培养这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实践证明,简单的“讲—听”环节无法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而且也并未将学生作为授课主体。SC教学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能力,如自学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讲—听”的教学方式,将其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而非全部。在“讲—听”的基础上,发展出各种适用于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教学方式,如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课上针对案例讨论,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通过课后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分组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队配合能力等。在SC教学方式中,教师充当的是类似于组织员、调解员、解说员的作用,而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SC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没有模板可套。教师水平与专业背景和学生素质与知识背景均能够显著影响SC教学效果。因此,SC教学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能够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SC教学模式应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如讲课时视频或图文结合、督促学生做笔记等。

2.1.2 教学工具的熟练使用和充分应用

教学工具是教师上好一门SC课程的载体。这些教学工具除了常用的PPT外,还包括在线课程(如MOOC、SPOC和微课)、在线授课软件(如雨课堂、云班课和腾讯会议)和智慧教室等。这些教学软件的熟练使用和充分应用可为SC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1.3 SC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

学生课前预习动力不足,课上无法针对案例顺利完成思考和讨论任务、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等现象均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学生学习动力分两类,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指由自己的目标、理想、追求激发的动力。外部动力指由外部激励因素如奖励、竞争、乐趣、享受而激发的动力。内部动力持久,但以大脑的成熟为前提;外部动力短暂,但不依靠大脑的成熟。因此,对于较为成熟的学生,可以依赖激发其内部动力为主;对于成熟较晚的学生,则需要以外部动力激励为主,而且需要正确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以下途径:

(1)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

人的大脑容易记住愉快的事情。让学生学会每一个知识点,并会应用,这会使学生内心愉悦并产生成就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管学生是否听懂的按部就班式教学会打击学生情绪,影响学习。

(2)赋予知识特殊的意义。

另外,大脑对于危及生命的事情最容易产生长期记忆,涉及情感、有用有益的事情和无意义的事情分别排后。教师所讲内容虽然大部分都无法危及生命,但适当的与情感挂钩或者让学生感受到内容有意义是必要的,切忌让内容枯燥无味。

(3)与学生谈心。

笔者认为与学生谈心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谈心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所想和所需,并把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见融入其中。因此,师生之间的谈心是有目标性的,也是需要技巧的。一个好的谈心过程可以成为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观”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教师转变角色,通过与学生交朋友,列举生活中的励志事例,可以很好的鼓舞学生士气,促进主动学习的动力。

2.2 SC改革的行政措施

2.2.1 教师的管理措施

(1)培训措施。

教师的管理措施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对新教师而言,需要充分的入职培训,学校各职能部门均要参与其中,培训应达到让新教师熟悉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地点、工作职责,常见问题的解决程序与办法,更重要的是让教师知晓与教师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政策;对老教师而言,相应的SC培训也不应间断,如课程设计的提高与改进、学生状态的把握与调整、线上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视频制作技巧、与学生谈心技巧等。一方面可以提高老教师的业务水平,另外也是对老教师工作状态的监督与促进。

(2)奖惩机制。

在教师管理中,融入合适的奖励与问责机制是必要的。该机制的目的不应为给教师施加压力而制定,而是为适当促进教师在SC改革路上的工作状态和教学水平而制定。特别地,鉴于现阶段国家对于教师职称的降级制度的不足,有些失去上升动力的教师会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为避免该现象,在职称管理之外,合理的奖惩措施是必要的。

(3)将教师纳入S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

教师作为学生授课的一线工作人员,对于教学质量的把握具有充分的经验和话语权。充分倾听和适当采纳一线教师的建议,对于制定合理的S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行政人员若离开教师的参与,想当然地制定和修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那么该体系极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与现实产生较大偏差,甚至与实际教学不符,不但无法有效评价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还会对教学产生阻力。

2.2.2 学生的管理措施

(1)促使学生充分制定自身发展目标规划。

学生自身发展目标的制定本质上是学生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过程。新入学学生为自己制定一份自身发展目标规划,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框架,甚至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和行政人员可从学生制定的自身发展目标中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对所在专业的态度,这对教师调整优化教学设计和对行政人员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转专业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另外,一份明确的自身发展目标规划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也会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和学校整体的就业率。

(2)保证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现阶段,各高校大学生基本呈现晚睡晚起状态。大部分人员认为这是学生懒惰、不爱学习的表现。但从大脑工作原理角度考虑,大脑是在白天对所学知识进行短期记忆,晚上睡眠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长久记忆,而保证这一机制正常运转的前提是充足的睡眠,足够的睡眠可保证学生对上一天所学内容的充分消化和记忆;若睡眠不足,不但会影响前一天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还会干扰大脑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因此,高校可修正上课作息时间,与学生作息时间相匹配。

(3)支持大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目标规划、爱好和特长自由转专业。

学校可按照一定的规定支持学生转专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诚然,现阶段学生转专业存在向热门专业聚集的现象,但也的确存在根据自身发展规划、爱好和特长而转专业的存在。学校可设立相应职能部门或在相应职能部门中制定相应工作职责,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综合素质“理性”转专业,而非向热门专业“蜂拥而至”。

(4)将学生纳入S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

一门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鉴于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自身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有其合理性。在学生提出的各种课程评价指标中,必定紧紧围绕他们自身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建议后而制定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必能够与学生所需相一致。

(5)将学生纳入SC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

学生作为受教主体,是最适合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人群,教师和行政人员根据所有学生评价结果所作出的总结也最为客观。这些评价可为一线教师所授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也可为行政人员的评教活动提供最为直接的证据。

2.2.3 必要教学设施的配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室、黑板和粉笔便可完成教学活动。但在SC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会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如课前在线预习与研讨,课上分析、讨论、在线答题与统计答题质量、课后在线完成作业等。在上课中,教师还有可能利用模拟的实际场景进行教学。期末考试完毕,教师还会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持续改进工作,学生也会参与其中。以上所述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使用到不同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设备。学校可根据统计结果,购置并长期维护典型和使用率高的软硬件设备,如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必要教学软件(如云班课和雨课堂)永久使用权的获得、智慧教室的建立、线上授课平台的开发、实际场景模拟器的开发与应用等,确保SC教学的长期顺利进行。

2.2.4 校外实习基地的拓展

对于工科类本科生,利用实际场景教学可显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学校、学院和基层教学单位可通过与外单位合作或自行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扩充和提高工科学生的实习环境,这对于培养本科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实习基地的拓展与建设有两点建议:

(1)实习基地固定化(如5年或10年)。

每年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内容可为教师对比不同年度的实习教学质量和评价持续改进效果提供依据,也可降低任课教师的工作强度。每年针对相同实习而前往不同实习地点并进行不同的实习内容会为实习质量的对比与提高造成不小的干扰。

(2)实习基地分类。

实习基地应根据所需进行分类。每个实习基地均有其特点,也都有相应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实习质量标准。因此,教学单位应明确哪些是认识实习基地,哪些是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基地等。另外,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使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也是一种灵活的学生实习处理方式。但应在一定的规定内进行,不可放纵学生随意选择实习单位。

3 S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要构建一套科学的SC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深刻了解课堂教学要素。SC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学设计内交流互动的一种双向活动,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SC教学评价要素可根据教师和学生在不同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的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和二者的互动情况等确定。基本的SC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素如表1所示。

表1:SC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素

4 SC改革逻辑图

根据以上内容,笔者制定的SC改革逻辑如图1所示。根据图1中的流程,全面的SC教学会在三个不同层面打造金课,分别是特定教师打造的某门金课,全校范围内打造金课和国家范围内打造金课。单独一门金课的打造比较简单,只需要授课教师按照要求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和持续改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课程的不断完善,会逐渐的打造出一门金课;全校范围内打造金课则相对复杂,这其中不但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对SC历史的了解和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国家范围内打造金课,则所需因素最为复杂,这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的支持、引导与监督,同时需要将SC教学科学化、学科化和专业化,因为这是SC改革存在的基础。

图1:SC改革逻辑图

5 环境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的SC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国家对环境越发重视,大部分高校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用以培养能够为大气和水体净化、固废减量以及环保产业的健康成长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的人才,实现国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校根据自身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设立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程,环境工程设计便是其中一门基础工程类课程,该课程将其他理论课程内容进行了高度整合,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教学中,授课教师逐渐发现,环境工程设计可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技术设计能力,但经济分析能力相对不足。为解决该问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决定添加经济分析类课程,即环境工程概预算,并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课程授课工作。为使两门课程无缝衔接,将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并由一位教师统一授课。

笔者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接手本门课,在2017春-2020春4年的授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授课经验;尤其在2020春,由于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笔者所在学校确定了线上授课的教学模式,这使笔者积累了一定的线上授课经验。笔者通过总结四年授课经验,确定了以下环境工程设计与概预算的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的步骤和体系,如图2所示。

图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环境工程设计与概预算课程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模式

传统意义上,上好一门课,首先需要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形成教学方案。本门课程授课过程基本分为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与讲解、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阶段测试4个环节。

在课前预习环节,授课教师会利用云班课、教育在线和微信群,向学生发布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待学知识,并坚持“能自学的知识不讲”的原则。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阶段;在课上,授课教师会针对课前发布的学习任务,有针对的列举具体案例,并要求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最终形成结论。该阶段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阶段,像团队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等均会得到培养;在课后,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并完成项目(可研报告;以团队形式围绕招投标自学、形成知识体系并做报告)和上机实践(完成市政管网的敷设和相应安装工程概预算)。该阶段会使学生的团队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以上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不断总结授课效果,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不断微调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断靠近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授课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测试分别在设计部分授课完毕和概预算部分授课完毕后进行。其中的循环式判卷操作方法为:A生为B生判卷、B生为C生判卷、C生为D生判卷…Z生为A生判卷。该种判卷模式即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再次复习了测试内容,也防止了学生判卷时互相“放水”现象。测试结果可支持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课内的持续改进,同时为下一轮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最后,在期末考试完毕并完成试卷分析和自我评价后,需要进行总结性评价,该评价主要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学期授课效果,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列出持续改进计划,同时适当完善教学大纲,为下一轮课程的更高质量授课做准备。

基于平时积累的经验和2020年春的线上授课经验,课前、课上和课后均可适当引入线上授课模式,如课前预习采用MOOC、微课等,课上利用雨课堂与学生互动、课后利用云班课发布作业并在线提交作业等。

6 笔者参与SC改革以来发现的一些问题

(1)SC是一种教学理念,涉及多方面,如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现阶段,SC改革主要在教师群体中进行,主要途径是利用行政引导和培训逐渐改变教师教学理念;但SC改革在学生群体中却较少提及。SC改革只有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方能完成。如果仅督促教师改进教法,而学生不能有效配合,那么SC改革仍会困难重重。

(2)SC改革应关注学生上课习惯的改变。笔者认为可从幼儿园阶段便进行适当的SC改革。学生在孩童时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让学生从小接受与SC改革相配套的教法和学法会极大减小来自学生的阻力,会使SC改革水到渠成。按我国正常的学制来计算,一名学生从幼儿园时期到大学毕业为19年左右,那么SC改革也会经过19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3)SC改革应强调教师的作用。在SC教学中,教师是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如果没有教师,那么其他环节要么不会出现,要么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在SC改革中,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应强调教师的作用。

(4)SC改革应从学生意识深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读书期间,教师会使用了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性的提高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学生毕业后便会失去这种外力,进而有可能失去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研究如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而不是“三分钟热血”式的学习方式。

(5)SC改革应关注学生学习耐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是教师常用的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弊端。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不会再有人创造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环境。他们极有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被迫学习,不会再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合理培养学生学习耐力也很重要。

(6)SC教学模式应注重学生悟性的提高。SC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把要学习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甚至要求将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这种方法减少了学生思考空间;另外,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不会再有人如此细心的教授他们,哪怕需要学习的内容晦涩难懂。因此,SC教学需要合理培养学生悟性。

(7)建立良好的SC生态圈。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SC生态圈的保障。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但要防止学生“养老爷子”思想的形成,即让学生意识到温馨舒适的环境是用来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的,而不是让他们用来享受的。宽进严出是一种抑制该思想的有效手段,即对学生施加适当的学习和毕业压力,使其身体处于舒适中,而精神却处于适当紧绷状态。

(8)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能将“教学手段多样化”等同于SC。适应学生的教学手段才是真正的SC。切忌采用“花里胡哨”的教学模式,因为这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7 结语

SC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一线教师和行政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分别从教学角度(如教学模式、教学工具、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和行政措施(教师与学生管理措施、教学设备配备、校外实习基地拓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明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对于该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在SC改革过程中,通过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考评和持续改进三个环节可建立一门优质课程,而在全校和全国范围内大范围建立优质课程,则还分别需要学校和社会与国家的大力支持。SC改革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作用的定位、学生配合的总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耐力和悟性的提高等。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