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1-06-11 14:14储雨秋付志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专业课程学科

储雨秋 付志涛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4)

0 引言

地理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信息、互联网、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我国的GIS基础软件技术也迎来了第四个十年的发展期,从1987年的桌面GIS到1997后的组件式GIS、WebGIS,再到07年之后十年间迅速发展的大数据 GIS、新一代三维GIS、云GIS和跨平台GIS,到如今的空间区块链、人工智能GIS、边缘GIS、云原生GIS,GIS软件技术在日益增长的市场应用需求和信息技术推动下日趋丰富和完善。

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在2020 GIS软件技术大会上讲到: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成为重点发展方向,成为地理信息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同时,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项目启动后,数据采集、处理、应用等方面也将为地理信息产业释放利好。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多规合一”“多测合一”等新的服务业态,也都在为地理信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小到手机定位、汽车导航,大到国土规划、疫情防控,GIS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早已无处不在,人类活动的大部分信息都与地理位置有关,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GIS的深度融合,一个更加智慧的地理信息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此期间,极大的推动了GIS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多方位交叉融合。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5G以及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合过程中,张艳红等探索了信息时代下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立体培养模式,从理学角度探讨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立体培养模式的内涵、构建模式和保障策略,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教育顺利推进提供帮助。余玲结合大数据背景,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行探究;赵丽红等研究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GIS实践教学中,提出以学科竞赛为驱动,融合思政元素,从教学模式,发展模式,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策略的探讨,构建了"学科竞赛驱动—课程思政沉浸—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范式。程结海等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因素,分析了GIS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学科竞赛作为驱动因素,构建两个方面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从学科竞赛成绩、毕业生就业、考研情况和国际交流4个方面对该模式改革的实践效果进行阐述。陈泰生等根据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符合新建本科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设计、实践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等内容,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为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但国内已有150余所高校开设本专业,其中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高质量人才。一些普通院校,如昆明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近些年来在培养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将围绕昆明理工大学的GIS专业,简单阐述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多学科交叉的GIS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看法。

1 现阶段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多学科融合度不高

通过对比昆明理工大学2018级和2019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表1)可以发现,专业教育的学分有所下降,学分下降的同时相应的专业课程学时也随之降低,有的还将两门专业课进行合并形成一门专业课。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与计算机技术、地理学、测绘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虽然基础教育设施比较完善,但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的方向太过单一,只是一味的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将思政教育、计算机科学、制图学、测绘学等多个学科与地理学相结合。

表1:昆明理工大学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8和2019级学分对比

1.2 培养方式太过单一,不能体现差异性

由于目前相关工作人员能力不足,人才培养缺少数据平台的支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没有专业人才引导,导致目前的数据利用率低下难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掌握程度。另外,人才培养缺少相应的专业定位,GIS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盲从性,盲目照搬一些名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结合院校自身背景以及结合专业发展做出客观科学有效的决策。

1.3 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虽然现在开设了一系列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学概论,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仅仅停留在课程阶段,与实际生产生活缺乏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将创新理论与专业知识合理运用。

1.4 与市场需求有所差距

许多高校的GIS人才培养方案从一开始设定以后就一直沿用至今,专业教材也相对有些落后,未能紧跟时代潮流做出及时且相应调整,导致大部分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同时对已毕业学生未能实现数据跟踪调查,没有利用好已毕业学生的动态发展来预测专业发展趋势。

2 多学科交叉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如何培养

2.1 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政教育的内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方法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将高校思想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需要在专业核心课中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综合素养课程,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大战略背景下,将《遥感原理》《GIS原理》等诸多专业课程与我国北斗卫星事业、GI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发展历程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突显我国遥感卫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

2.2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GIS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发展四个部分组成。在学分学时减少的同时,更应该注重GIS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模块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需求选修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以PPT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堂大多沉闷无趣,学生参与度较低,将互联网与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在一起,利用“翻转课堂”“互联网+教育”等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教学,进行针对性教学与实践,让学生有自己的认知。同时要明确现下市场地理信息科学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再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合理地做出调整。

2.3 考核模式的改进

现行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40%平时成绩+60%期末笔试”,为培养学生有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应综合考核平时作业、课外实践和笔试等多方面进行最终的考核评价。因此可建立“平时+实践+笔试”的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模式,考核成绩占比为平时成绩25%,实践35%和笔试40%。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情况和课后作业,主要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实践内容包括参加各类有关学科竞赛,以及实验课程的完成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

2.4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据现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再结合专业培养定位和市场人才需求,与云南省地矿测绘院、昆明市测绘研究院、云南省遥感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设相关课程,避免与社会实际生活生产相脱节。在科研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专任教师进行指导,提高自身竞争力;高校也可根据发展需求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与企业结合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和理解能力。

3 结语

如何培养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一直是学者们和管理这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地理信息科学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法以及实践创新教育,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对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地理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专业课程学科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昆明理工大学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超学科”来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