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亚洲, 李玉君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耿公妻张氏墓志》于1994年在辽宁省朝阳县东五家子乡刘家店村一座被盗掘的辽代墓中出土,墓志原石现藏朝阳县博物馆。墓志一合,青砂岩石质。志盖盝顶式,顶部正中阴刻楷书“清河郡张夫人墓志銘”3行9字。志石方形,已断为两块,且四边皆有残损,边长约50厘米。志石阴刻楷书志文19行,满行26字。残志志文首次发表于《辽代石刻文编》,但缺少后半段志文,仅录可识178字,今据原石重新识读,可识388字。现尊重原刻对墓志重新录文,并对墓志文做考释。
三(13)《文编》漏录此字。迴□(14)此处似有一字,漫漶不可识。《文编》漏录。眼懸星彩(15)根据原石及拓片,此字当为“彩”字,《文编》误录作“移”。於長天,□(7)□丹巌排□於满口(16)该句《文编》仅录六字,且将“巌”录作“嶽”;将“”录作“屏”,并漏录句尾“口”字。。爰居閨閣裕晓綸□(17)该句《文编》漏录。,年一十有七適推忠(8)奉國(功)臣□(18)此处有一字,应为表示长幼顺序的单字,漫漶不识,《文编》漏录。男。夫人則敦齊眉之(19)此处当为“之”字,《文编》误录作“元”。“之”字与后文构成排比句式,且表达夫妻之间举案齐眉互相尊敬之意。敬,守□□(20)此处疑有两字,《文编》录作“守结”,并少录一字。之贞□(21)“贞”字后有一字,《文编》录作“贞”。,出嫁之端,不(9)失(22)《文编》未录。此句所识“失”字,与前四句中的首字“敦”“守”“归”字意相悖,前当补一“不”字。採葛(23)“葛”字《文编》未录,按“採”通“采”,“葛”为一种蔓生植物。《诗经》中有《王风·采葛》一篇,其中“采葛”有采葛为布之意,妇女劳动的一种。之道。□(24)有一字漫漶不识,《文编》未录。五十有九,夫(25)此处“夫”字当为句首语气词,起提示作用。将軍不禄。雖(26)《文编》未录“雖”字。居周麗之風,不草齐(10)姜之列(27)此句似可补一“齐”字,依据有二:一是从行文对仗关系看,根据前句“雖居周麗之風”为六字,此句也应为六字,且后文有“寔彼齊姜”之句;二是“齐姜”作人名,指齐桓公宗女,嫁与晋文公重耳为妻。《金史》卷六十三《列传一·后妃上》有“金代,后不娶庶族,甥舅之家有周姬、齐姜之义”,《魏故南阳郡君赵夫人墓志铭》又有“才同班蔡,望等齐姜”之用,以指女子德才品行。。撫存(28)“孤”字异写。卻無遗慈母之恩。□□悌惟不失婚妻之□(29)此句以下内容,《文编》《全辽文》均未录,为新补后半志文。。(11)以至時襄福,禍陉灾臨,未卜茔以無□命針而罔効,年□(12)十有九死矣(30)根据“□五十有九,□将軍不禄”可知,张氏五十九岁时,夫亡,“不禄”是古时对士之死的讳称。下文“撫存卻無遗慈母之恩,□□悌惟不失婚妻之□”知张氏在夫亡后仍有抚遗孤之实,故张氏亡于开泰五年时应大于五十九岁。,苦兒女以咷(31)咷同“號咷”,表啼哭呼喊、放声大哭之意。遣里周而酸楚,至開泰五年十月(13)七日葬於州西北七十里龍耳山。夫人有嗣子一,名□,壽心□(14)石,氣扇風雪,早懷(32)“致”字异写。主之(功),夙著經□之略。(15)皇上迺授以出使右畨(番)殿直、銀青(崇)(33)墓志无“崇”字,根据句意补录“崇”字。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16)娶侍御史昌黎郡韩君第三女子。有女子名神妲□□□(17)呈工,又□以近臣之假來居孝子之(哀)。命我刊石,而為銘曰(34)“曰”字根据句意所补。:(18)□□仙姿,寔彼齊姜。紅莲之色,丹桂之香。倐□人世,俄逐仙鄉。(19)□誰不泣,里誰不傷,悲水夜激,愁雲朝翔。丙□日葬於□(35)按志文记载耿公妻张氏葬于开泰五年(1016)十月七日,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开泰五年为丙辰年,十月七日为戊寅日,与此处不和。。
《耿公妻张氏墓志》首题“故崇禄大夫、检校司空、俱鹿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耿公妻清河郡张氏墓志铭并序”,由此可知耿公妻张氏郡望为清河郡。根据志文张氏为张将军爱女,十七岁时嫁与耿氏,卒于圣宗开泰五年(1016),并于同年十月葬于霸州龙耳山。
志主人张氏,墓志中称其郡望为清河郡。清河郡于汉时初置,“清河郡,高帝置。莽曰平河。属冀州”[1],后郡治迁至甘陵县,“清河国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2]。隋初废,唐天宝元年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3]。《金史》载:“恩州,中,刺史。宋清河郡军事,治清河,今治历亭。”[4]按《元丰九域志》:“恩州,清河郡,军事。唐贝州,晋永清军节度,周降防御。皇朝建隆元年复为永清军节度,庆历八年改恩州,降军事。治清河县。”[5]清河郡为张氏郡望由来已久,且素有天下张姓出清河一说。清河张氏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张仪,史载:“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6]。清河郡,《辽史》不载,清河县亦不见于记载。但在同时期的五代及宋朝史料中均有出现,清河郡,在当时实为宋地,按此辽境无清河郡或清河县。以清河郡为郡望的张氏,亦不见于辽朝文献史料的记载,目前可查追溯其郡望为清河郡的张氏均出自辽代石刻资料中。且从墓志出土的时间看,辽朝的清河张氏一族,几乎活跃于辽朝的各个阶段。
据《张俭墓志》称:“其先清河人,后徙蓟北,遂占籍焉”[7]265-266,《辽史·张俭传》则载:“张俭,宛平人”[8],查同出自张俭家族的《张岐墓志》知“其先汴人,本出于轩辕之裔,至石晋之代,始徙于燕,后嗣因以家焉”[9]365。知张俭先祖为清河人,在后晋时入辽,定居宛平。宛平即今北京城郊,这与张俭家族墓志的出土地相合,其家族墓葬的发掘地也在今北京市附近。又据《张匡正墓志》首题:“大辽归化州清河郡张匡正墓志铭并序”[9]214知张匡正亦为清河张氏,但张匡正家族墓志出土地为河北省宣化县,可见张俭家族与张匡正家族虽都自称清河张氏,却是明显不同的两个家族。另在《宋公妻张氏墓志》《张俭墓志》及《董庠妻张氏墓志》这三方墓志中的张氏均追溯其郡望为清河,《宋公妻张氏墓志》载:“□□□□□□□清河人也。自晋司空以降,源□间出□□挺生勋效载于史□……”[9]56,《张俭墓志》载:“自良为汉丞相,华为晋司空,贤杰间出,锡羡昌大”[7]266,《董庠妻张氏墓志》载:“县君清河张氏者,汉留侯之裔焉。逮相晋朝,号博物君子。洎匡唐室,为画阁功臣”[7]409。三者对于先祖的追述颇为相似,均从汉张良,晋张华开始追溯。但从现有史料看,三者之间却并无关联。且目前可查的清河张氏多为女性,多数都是从其夫志中标记为清河张氏,如《王守谦墓志》载:“是故南院宣徽使、清河张公之女,其室也”[9]10,《王裕墓志》载:“夫人清河张氏,以辅佐之道,成于家风……”[7]63,《刘宇杰墓志》载:“今夫人清河郡张氏,礼仪合度,柔顺宜家”[7]107,《王邻墓志》载:“长兄娶陇西氏,次娶清河张氏,次娶弘农氏,次娶彭城氏,次娶天水氏”,王邻昆季五人,其“长兄讳颙,不仕。次弟讳邻,字德润”[7]121-122,由此知娶清河张氏为妻者应为王邻。再有如《梁援墓志》载:“夫人清河张氏,职方郎中靖之女,纯淑有礼法,累封赵国夫人”[7]522,《韩瑞墓志》载:“公之妻清河张氏,以温淑□□□,以孝□奉先族”[7]449,《孟有孚墓志》载其母及妻均出自清河张氏,“母张氏,性淑善,有礼法。从长子荫,封清河县太君”,“妻清河张氏”[7]470-471,《贾师训墓志》载:“夫人清河张氏,纯谨温裕,事公以顺,畜子孙以爱,□下以有法度”[7]480等。张氏女所嫁这些男性出自不同家族不同姓氏,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这些男性墓志中均将所娶张氏女性记为清河张氏。从以上分析可见,辽朝张氏虽然多是出自不同家族,但是在追溯祖籍郡望时往往都以清河为郡望。这或可说明,此时的清河张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郡望之称,没有明确的族属,而是成了这些张氏共同攀附的对象。
而事实上,人数众多且分布广泛的张氏,自中古时期就有多个郡望,“中古时代张氏就有吴郡、清河、范阳、敦煌等郡望,不过是在唐中后期清河成为张氏主导性郡望,在唐中后期冒籍清河张氏也变得普遍起来”[10]。唐时士族地位上升,修谱牒之风大盛,很多士族冒籍攀附彰显功名,证明家世渊源。到了唐中后期,吴郡、范阳、敦煌等张氏郡望地位下降,辽朝墓志中的张氏,纷纷选择将清河郡作为郡望,当是受唐中后期以来,清河作为张氏郡望地位逐渐上升的影响。
墓志主人张氏,十七岁嫁给耿公。墓志载耿公官位结衔为“故崇禄大夫、检校司空、俱鹿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按《旧唐书》“开国男”为爵位,为从五品上阶[11]。由此可知耿公官爵,并知其郡望为俱鹿县。
此前已出土辽代耿氏及相关墓志,包括《耿崇美墓志》[9]13《耿延毅墓志》[7]159《耿知新墓志》[7]184《圣宗淑仪赠寂善大师墓志》[9]119《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7]142共五方。在这五方墓志中,《圣宗淑仪赠寂善大师墓志》称圣宗淑仪耿氏为巨鹿人,而《耿知新墓志》中称其先为鉅鹿人,《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首题中写作“……巨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耿公夫人……”,《耿延毅墓志》中则写作“鉅鹿县开国伯”。四方墓志中巨鹿县一名出现了两种写法,按“鉅”通“巨”,且四方墓志中的耿氏之间有血缘关系,两种写法均指巨鹿县无疑。本志中耿公郡望写作“俱鹿县”,查《辽史》等相关史料,均不见记载,辽朝也无俱鹿县这一建置。此处当为墓志误刻,本志中耿公郡望当与此前出土的五方耿氏墓志所记郡望相同,均为巨鹿县。且耿公妻张氏的墓志与此前耿氏墓志均出自今辽宁省朝阳县一带,二者可能葬于同一家族墓地中。因此从郡望及墓志出土地看,耿公当属耿崇美家族一员。
这一耿氏在辽朝也被称为上谷耿氏,《耿知新墓志》载:“衙内讳知新,姓耿氏,钜鹿人也。其先姬姓,为周诸侯,晋大夫赵夙灭之,子孙分散,以国命氏,封于上谷”。《耿崇美墓志》载其五子中的绍忠封为上谷县开国子,绍纪为上谷县开国男。可见耿崇美于天禄二年(948)去世时,尚称为上谷耿氏。从目前出土耿氏墓志可知,阿保机破上谷,耿氏归辽后,当一直称为上谷耿氏,至耿延毅时方发生变化。《耿知新墓志》记述其父耿延毅时有:“国家绍夏禹之功,分冀为幽,特立望焉。宜命其氏,封为钜鹿,乃继中山之下,即邢州安国军是也”的记载,查其父《耿延毅墓志》,可发现确有耿延毅于圣宗统和十五年(997)及十九年(1001)两次于中山之地奋勇安边之实,因此上谷耿氏应于耿延毅时才再次获封巨鹿。《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刊刻于圣宗统和三十年(1012),也已称“巨鹿县开国男”。而本志《耿公妻张氏墓志》刻于圣宗开泰五年(1016),载耿公为俱鹿县开国男,虽刊刻有误,但耿公封爵前所冠巨鹿县县名,应来源于此。这表明耿公当与耿延毅有亲缘关系,也是本墓志所载耿公应属上谷耿氏的又一佐证。
耿公与张氏有一子,名仅一单字,志石漫漶,无法识读。根据志文“皇上迺授以出使右畨(番)殿直、銀青(崇)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知其所授官为右番殿直,阶为银青崇禄大夫,兼官为监察御史,墓志中还有“武□□”一职,漫漶不识,似当为“武骑尉”,为其勋。娶侍御史昌黎郡韩君第三女为妻。
“右番殿直”一职不见于《辽史·百官志》记载,在目前出土的石刻资料中则出现过多次,如《王邻墓志》中载其次弟曾任这一官职,“次弟讳政,统和五年授右番殿直”[7]121。《王说墓志》载:“次希祐,自右番殿直授西头供奉官”[7]132。与“右番殿直”相对的还有“左番殿直”一职,如同是《王说墓志》载:“次希颜,授左番殿直□□;次弟希涛,授左番殿直”[7]131-132;《王瓒墓志》中有“□□六人:一人左番殿直玢”的记载[7]82,以及《王裕墓志》载其次子“珌,左番殿直”[7]64。
《辽代石刻文编》在收录《王裕墓志》时对“左番殿直”做了这样的解释:“《百官志》失载。《宋史·职官志》:‘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亵近者,隶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者,隶内侍省。’省中有‘内侍高品’、‘内侍高班’,政和二年改官制,以‘左班殿直易内侍高品’,‘右班殿直易内侍高班’”[7]66-67,即向南先生认为左、右番殿直相当于左、右班殿直。张国庆在《石刻所见辽代宫廷服务系统职官考——〈辽史·百官志〉补遗之四》中也指出,辽代“左、右番殿直”即“左、右班殿直”,且“为宫廷侍奉役使服务类职官名称”[13]。从目前考证看,此观点当是正确的。细疏辽代的石刻资料可以发现,四者均有出现,且“左、右番殿直”集中出现在辽圣宗及以前的墓志中,而“左、右班殿直”则出现在兴宗及以后的墓志中(37)除文中引用墓志外,还可参见《辽代石刻文编》中《张嗣甫墓志》《高泽墓志》《赵匡禹墓志》《董匡信及妻王氏墓志》《韩橁墓志》等。。这说明,辽代此类服务官的名称经过了一个由“左右番殿直”到“左右班殿直”的变化过程。“右番殿直”并不是辽朝初置,《新五代史·梁书》载:“友璋初为寿州团练使、押左右番殿直、监丰德库”[14],这是其最早出现在史料中的记载,是唐瓦解后,朱全忠铲除唐宦官内诸司后,将任命内廷使臣之风继承下来的表现[15]。960年,北宋建立后,“左、右番殿直”便不见于《宋史》记载,取而代之的则是“左、右班殿直”。说明辽朝早期所称“左、右番殿直”很有可能沿袭五代而来,后期称“左、右班殿直”则可能是仿宋而改。目前已有学者考证,指出史料中所出现“左班殿直”“右班殿直”为辽朝的供奉官系统[16]。如此据上文考证,辽朝的供奉官系统除这些组成部分之外,还应有本墓志中的“右番殿直”及“左番殿直”。左、右番殿直为皇帝身边的服务人员,负责扫洒、维持朝会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