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生态影响与生态思考

2021-06-11 00:15徐效军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大学生态

徐效军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系统内外各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注重从系统性、平衡性、多样性等生态学视角研究教育问题。[1]2其中,系统性和平衡性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就教育生态学的系统性而言,互为联系的各个子系统构成了教育生态的系统性,[2]21如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建设子系统包括出版社、编者、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分支系统,又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就平衡性而言,它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通过能量、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达到一定的比例,实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2]22平衡性与多样性二者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或要素越多样,系统就越健康、平衡。

从生态学原理来说,教材提供的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越多,这部教材受学生欢迎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以教育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可以为教材的编者、出版社等子系统提供一些启发,如编写体系的科学性、阅读系统的文化平衡性以及学习空间的数字化、多样性等。本文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梳理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提出生态思考。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在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我们在知网数据库中以“大学英语教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去除广告、会讯以及重复发表的论文,发现自1986年董亚芬发表第一篇关于教材编写的研究论文开始,到2020年8月,在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中约有318篇论文谈及“大学英语教材”问题。运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分析其关键词并进行聚类(图1),发现主要涉及教材与教学、教材与教学改革、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编写原则等主题。譬如,孟高旺、杨琳琳认为目前的教材过于注重英美文化,有必要通过增加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素材。[3]186-188胡壮麟认为教材编写是学习、测试、资源库等亚系统组成的学习平台系统。[4]24马俊波认为信息技术时代的立体化教材体系除了包括纸质材料以外,还应包括光盘、网站等载体。[5]25-29蔡基刚在谈到第五代教材编写时,认为新一代的第五代教材应该是充分发挥网络与多媒体特点的真正的 “立体化教材”。[6]88

图1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主题词分布

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虽然涉及的角度较为丰富,但是,从教育生态平衡的视角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失衡的。首先,缺乏教材建设理论体系探讨。这些研究大多从编写经验入手讨论编写的原则、特点,但缺乏理论升华,应该梳理、重视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的基本理论和评价原则及体系”。[7]54其次,研究热度与市场现状不协调。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较少,但教材市场则非常繁荣,应该重新思考教材质量问题。最后,缺乏生态学视角的教材建设研究。“课程思政”理念实际上也是源于生态学视角,但当前研究中鲜有涉及。

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教材编写研究与教育生态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教材编写的生态学原则。

二、受教育生态影响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从历史视角来看,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与改革显然都受到了彼时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转变,教材都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与教育生态影响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与教材建设生态的发展完善是分不开的。从董亚芬(1986)、陈坚林(2007)的梳理来看,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大约经历了五个时期(也称“五代教材”):(1)初创期(1961-1977);(2)恢复期(1979-1985);(3)发展期(1986-1990年代中期);[8]20-21(4)繁荣期(1990年代中期之后-今);(5)第五代(今--)。[9]374-377

在初创阶段,建国之初各行各业向苏联“一边倒”,英语系被撤销,英语教材编写遭到严重破坏。到1956年,俄语人才过剩,又重新重视英语。自1961年开始,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负责编写了《文科英语》《理科英语》。当时的编写要求是要选那些经得住研究、品读的美文,但在选文过程中也要有批判思维。这套教材的编写模式是“以课文为中心,以语法为纲”。[8]20此后其他学校编写的教材又“呈现出政治化倾向”。[10]63总体而言,在当时的社会生态环境下,第一代教材编写不够稳定,且有违语言教学规律。

在恢复阶段,鉴于当时学生英文水平低,因此教材编写大多从字母开始,具有过渡性质。这些教材仍然强调语法,但已经允许出现超前的语法点,文章语言相对更加自然流畅。[8]21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教材有1980年上海交通大学吴银庚和张彦斌主编的《英语(理工科通用)》、1981年清华大学陆慈主编的《英语教程(理科通用)》和复旦大学李荫华主编的《英语(文科非英语专业用)》等。[10]64

到了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外语人才日益宝贵,英语课程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教育部又组织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大学英语》的合作编写。该教材在编写原则与内容选取上都与前两代教材有明显的不同,强化阅读,成为“公共英语教学史上一项空前巨大的工程”。[8]21

在繁荣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得以推进,高校推行英语分级教学,于是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英语教材。[11]11有些教材数量庞大,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编写了二十本教师用书、二十本学生用书。另外,教材的编写理念也有别于过去,开始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这一阶段,得益于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该时期的教材开始从纸质教材向“立体化”教材转变,出现了教材的数字化。但是,“教材的本质仍然是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网络版教材是纸质版教材的翻版而非延伸”。[9]377

基于以上原因,陈坚林提出第五代教材的建设构想。这一代教材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外语教学系统,包括理论、结构、方法三组模块;在结构上,第五代教材“应包括纸质平面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学习平台”[9]378,内容重点是按照主题和文化背景呈现语法要点,光盘要增强课文的讲解效果,网络平台是练习、方法、评估的延伸,让教材内容更加贴合时代背景和学生生活。

从教材编写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教材编写的理念与原则以及高校与学生对教材的需求受到教育生态系统性特征的影响。从文革时期到现在,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的生态环境处于变化之中,教材的载体也从纸质书本扩展到光盘、网络,涉及的内容也从语法知识扩展到各国文化、科普知识等等。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日益明显。

(二)英语教材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从教材编写的上述沿革来看,在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一个以英语教材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多样性的整体。首先,学生手中的任何大学英语教材都经过了编者、出版社双方的努力与参与。[12]106其中,编者包括教师和一些出版公司的专家,读者的层次、水平也日益多样化,而出版社则涉及策划、编辑、数字化工程师、销售人员等。再加上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形式,种种要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蕴含着复杂的生态关系。其次,教材在出版之前也存在动态的生态系统:出版社要调研市场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并确定编写体例;到编写出版阶段,要协调专家,而编辑、美工、排版、印刷也要通力合作;出版后还涉及教材的宣传等工作。再次,从出版社、编者、读者三者在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说,出版社的知名度以及编者的视野、学术地位都会影响教材的寿命和销量。在新媒体时代,教材建设不应该局限于纸质教材的开发,而应该努力做到数字化升级,这是出版社、编者不应该忽视的。

三、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生态思考

在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下,对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应该有新的思路,人们对生态的觉悟可以引入对教材建设的研究之中。这种对生态的认识“不仅仅是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更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觉醒。”[13]84从生态整体出发思考教材建设问题,对于提高教材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建设意义。以下根据教育生态系统的特点,从三方面阐述教材建设的生态思考。

(一)编写体系的系统性

教育生态的系统性要求每一个层次系统下的子系统须不断与外界进行人、财、物、信息与能量的交流,[1]4并且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还存在“竞争和诉求关系”[14]27。

大学英语教材作为语言、文化、专业知识的载体,参与编写的内部、外部系统应该以体现教育生态的系统性为佳。首先,从编写架构上来说,教材的编写团队应该尝试融合校内和校外专家,尝试与企业、出版公司合作,引进社会学习资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即采用这种编写架构(图2)[15]89,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教材编写生态系统学校内外资源的相互诉求关系。其次,从选材系统上说,文章应该具有时代感、注重科普性。“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话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部、外部系统的相互交流、连结,强化了教材的系统性,而读者也能将教材上的语言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图2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编写构架

(二)文化生态的平衡性

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生态环境构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通过与系统外部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实现系统内外的良性物质循环。这种状态就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取决于各个基本单元之间的比例关系,高效运行、搭配得当的单元更有助于维持系统的平衡状态。这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

大学英语教材除了是语言知识的载体,还是文化的传播者。语言学习具有跨文化性质,而跨文化交际又是双向的行为,既需要了解目标语文化,还要能够对外传播母语文化。这种目标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适应、协调以及信息的交流就构成了文化系统结构的平衡和能量输入输出的平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程更应该重视中国文化要素的体现与表达,按比例选用具有中国特色和介绍中国发展状况的文章,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传达自己的文化。譬如,我们可以系统性地在每个单元都加入相关中国文化元素,如 “中国女航天员”,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中西文化并重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既有利于教材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平衡,也能使学生倍感亲切,教材获得生命力。因此,这种生态平衡的选题方式应该是大学英语教材生态化的尝试之一。当然,这也是教育生态多样性的表现。

(三)学习空间的多样性

多样性特点是教育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教材而言,除了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之外,其中体现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域,提升教材质量。

得益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材建设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教材的数字化转型。许多教材都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和网络空间学习,于是编写了网络版、光盘版教材。但是,此类数字教材只是“纸质教材的翻版,……,没有真正成为生态化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9]377教材编写专家可以尝试以数字化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生态。这一数字资源应该既包括课程中心的网络课程、手机APP等,还应该包括教材中的二维码,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譬如,涉及阅读材料中的人物时,学生用手机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了解到相关的人物信息;如果该信息能够与本课主题相关,则更为理想。手机APP与课程中心相结合,构成新型的网络课程,学生在手机上即可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四、结语

综合来说,在生态学研究视角下,教材建设的实践会具有更良好的适应性与发展性。首先,教材的编写团队将更加系统,社会机构的合作更能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动态平衡。其次,学生的学习模式和空间将更加灵活多样,学习的途径、方式、空间会更加丰富。应当指出,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教材本身只是一个点;但教材建设又涉及理论、方法等内容,因此也可以将其看作教育生态中的一条线。这条线连接着教师、学生、出版商、编辑、学科、语言、网络,形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群落。这个群落的有机体多种多样,共同维持着教育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是一项庞大的、有活力的生态工程。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大学生态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