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河
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针对有效性提问原则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提问的方式,以期高效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数学潜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任务时的策略,参照数学课本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及数学教学目标,科学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目前,“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常用的语言技能手段。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启迪学生智慧,最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整体教学效益。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原则分析
1.1提问内容需具备目的性
数学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包含教材知识点,并全面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现状。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坚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全面调动学生思维,助力其主动学习全新的数学知识,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加以关联,进而达到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师设计课堂提问问题前,需明白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设计该问题的目的。
1.2提问内容需具备启迪性
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应具有启迪性。换言之,缺少启迪性的问题,不能发挥提问实效性,无法全面激发学生思维。数学问题提问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开阔大脑、锻炼思维,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圆”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展示相关材料,如形状丰富的“车轮”,并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现在做得小汽车、火车、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吗?换成三角形的会怎样呢?”当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受好奇心驱使,便会主动思考,在脑海中现象三角形轮胎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1」。
1.3提问内容需具备趣味性
小学生身心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一切未知事物都保持好奇心理。如果数学课堂极为平淡、无奇,则很难吸引学生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一路下滑。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时,应该创设相应的环境,为课堂问题平添几分趣味性,以确保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收新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平均分》知识点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巧妙的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可以从生活中的各个节日下手,例如需要吃粽子的端午节,端午节学生们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粽子可就不陌生了。所以,教师就可以让首先提出问题,“端午节要到啦,都要吃什么食物啊?”“粽子。”这样就会充分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就要展示出事先准备好的小華一家人吃粽子的图片,教师则要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学生们就会发现,小华,小华的弟弟小明,还有爸爸妈妈四口人一起吃粽子,粽子却有10个,小华和小明想要把粽子都分给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一天工作很辛苦,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如何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一个个方案实施,首先第一个就是妈妈分一个爸爸分九个,不行。第二个妈妈分两个爸爸分八个,也不行。以此类推,就会推导至妈妈5个,爸爸5个的方案,这样就会发现,将月饼全部平均分了。这样就衍生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为此,提问的数学问题需要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思维。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方法分析
2.1整合新旧,增强学生吸引力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开拓学生智力。同时,如果教师善于用“问题”诱发学生“反问”,整体教学效果势必还会大有改善。事实上,部分学生并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提问,究其原因均归结于其对问题内容叙述、问题提问方式等掌握得不够熟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性质”时,提出如下问题:(1)我们学过的多边形都有哪些?(2)学过的图形都有哪些性质?(3)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三角形组成而来的?这三个问题,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承上启下、联系实际,这样于无形中放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总之,富有灵性的提问与反问,可进一步刺激学生思考的热情,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2.2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设置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时,教师应努力制造教材要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求知欲间的“矛盾”,令学生切实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迫切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在提问时,应对学生心理造成悬念,并且保持持续的悬念状态,以便能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出示两组数据: A班同学每人的期末成绩和B班学生的期末成绩,让学生们来计算平均数,通过计算学生们可以发现,第一组数据可以轻松计算出,但是第二组数据就怎么都除不尽,写不出商,得不出来一个准确的平均数。这样的现象就在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内容之间闭塞起来,让学生举步维艰,这样以“难”制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等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纷纷主动说明自己的答案与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想出了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相关题目,并将这些题目进行了解答。如此一来,便可巩固学生对相关公式、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2.3灵活提问,提升学生创造力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之处,在于要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基于此,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亲动手操作,在探索中养成解决问题的技巧。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便可以找出学生存在的“疑惑点”,针对“轴对称图形折叠后,就完全一样吗?”“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动手折纸等方式解决自己的疑惑,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剪纸、折纸、叠纸等多种形式,在自我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得出准确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培育学生获取知识与技巧的思路,令其数学思维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均有所改善。
结束语:总的来说,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有效的提问,可拉近师生距离,令其产生深度对话。基于此,数学教师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做到 “有的放矢”,为学生营造思考氛围,以此促进其数学思维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孙迎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1):25.
[2]李振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181.
(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 广东省 珠海市 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