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迁移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

2021-06-10 02:35黄小芳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迁移能力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基于职业迁移视角,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职业迁移教育意识淡薄、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推进过程化考核,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意识,落实专业课程的迁移教育,培養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助推角色转换,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迁移 职业适应 迁移能力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13-03

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些职业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职业成为时代的新宠。研究结果显示,人们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大约有70%的职业或岗位会在未来10~15年之内完全消失,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约有51%由人工操作的职业活动可由自动化技术取代,这意味着一定比例的就业者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对个人而言,人们在人生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基于地域、兴趣、个人能力及发展等原因,也会选择新的职业或岗位。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职业变迁已成为社会常态,从而引发职业迁移。由此,高职院校仅仅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迁移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职业变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一、职业迁移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忽视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内容

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毕业直接上岗为目标,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教育也被称为“就业教育”。因此,有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仅围绕本专业所要求的技术或技能展开课程设计,忽视了职业迁移方面的内容。过于偏重就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普通偏低,可持续发展基础较差。在当今快速度、高质量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不断更新换代,社会功能及结构不断重组,企事业单位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基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用人效益、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等因素考量,适时实施轮岗制度或全员聘任制度,进而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未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例如,信息技术及办公自动化已成为新时代职业人的基本通用技能,但是有些高职校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未能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甚至有些专业负责人认为本专业不需要这些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删除了相关课程。在“互联网+”时代,这无疑扼杀了学生在新时代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高校院校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就业针对性及适应性的问题。

(二)教师在教学中职业迁移教育意识淡薄

为了追求与岗位技能的“零对接”,教师在授课当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这样的侧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可迁移性较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提出,既要关注横向纬度的岗位需求,又要关注纵向纬度上学习者个人无形能力的提升,包括拷贝能力、重构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某门课程,对标岗位为系统管理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的是教授学生处理技术上各种问题的技能。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作为一名系统管理员,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所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处理故障的能力,还涉及方方面面的能力。第一,系统出现故障,需要管理员先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是什么故障、自己能不能处理、能不能快速处理、在处理之前是否要向主管领导汇报,而要快速且简单明了地向领导汇报就需要具备表达能力;第二,当单靠自己一个人不能完全处理故障时,需要协调相关人员一起解决,这就需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出现系统故障,短时间内不能修复的,需要向用户说明原因及做好安抚工作,这就需要具备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第四,事后书面总结汇报故障原因、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则需要具备写作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上述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并加以引导,在日常的施教过程中落实到位。

(三)校企合作层次较浅

校企合作虽然受到高职院校的一致认同,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过于表面化,特别是随着职业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处于或面临多地多校区办学,而且由于市区已没有教学规划用地,基本上学校的其他校区都建在郊外。因此,校企合作的组织及推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聘请行业人员到校兼任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等比较浅层次的合作上。这样的做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一方面企业行业人员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实际的职业体验,校企之间没有互动,达不到相互交融,合作不够深入,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创新的迁移能力。

(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

学生在高中时都有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高考。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及新的学习模式,很多学生感到无以应对。究其原因,一是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知。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大学是一个放松的地方,但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其实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天堂”,大学的课程紧凑、内容专业、信息量大,自己难以理解和掌握。二是未能找准自己的角色,不能全面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更是没有规划。大学是学生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换期,但很多学生思想都停留在“未成年”阶段,认为工作及责任只是毕业以后的事情。由此可见,科学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而且关系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过于形式化,多数只在大学期间穿插安排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课,或者在毕业前夕开设几节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及挑战自我的勇气。一旦职业更新换代或工作几年后自己的岗位消失了,很多毕业生则会被迫进行职业迁移,甚至是失业。

二、职业迁移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进行综合考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工作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按照职业技能的三分法,它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因此,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可以把课程体系分成与之对应的三个部分:一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即原来就业导向的指向性课程,以专业岗位或相关职业群技能要求为基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二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做事情的能力。有研究者发现,人们的所有工作当中,有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这种相通的核心能力就是可迁移技能,它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此类技能可通过相关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来进行培养,如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信息技术、沟通与协作等课程。三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可设置心态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及管理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推进过程化考核,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现在大多数的课程考核仍以期末考试为主,虽然也强调平时成绩要占据一定的比例,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平时成绩除出勤率外只包括几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分。特别是很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过于随意,仅在期末让学生交一篇论文或一个案例即可。学生普遍存在应付心理,随便在网上搜索资料修改后就上交给教师。由此可见推进课程的过程化考核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推进过程化的课程考核,一是提高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改变期末“一考定命运”的传统,将过程和结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扮演观察员及引导员的角色,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积极性、作业完成质量及创新性等列入考核评价指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教师意识,落实专业课程的迁移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通识课程及人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打下了迁移的基础,而迁移的运用在专业课中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职业内容已由“知道怎么做”转变为“知道为什么做”和“知道为谁做”。所以,在专业课程授课时,教师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引导学生在处理专业问题的同时注意做事方法、礼仪及沟通方式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职教20条”中的第九条明确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寻找有意向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拓宽合作方式方法,努力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例如,企业派出优秀的管理层人员及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人才方案的制订,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课程;企业持续安排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兼课,定期分批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如在公司顶岗或提供理论指导,参与企业实际业务,保持与行业接轨。此外,学校还可以引入企业行业模式,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内,安排学生顶岗,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下转第143页)

(上接第114页)

(五)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助推角色转换,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使学生赢在职场的起跑线上,职业生涯规划很关键。而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除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很重要。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不但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行为纪律的监督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陪伴者以及人生的引路人。因此,提升辅导员的意识及综合素养,稳定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由辅导员从各个角度去关注和指导学生,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开始,到认识专业,再到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再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消除职业迷惘,主动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职业的变迁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见证的是社会的进步。新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使自己不但有“爱一行,干一行”的本事,还要有当职业迁移来临时“干一行,爱一行”的勇气、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育锋.培养具有职业迁移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20(25).

[2]白星良,牛同训.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4]罗兰芬.就业优先政策背景下高校应届毕业生职业适应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20(27).

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科研项目“基于职业迁移能力的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GXYZKY2018Q14)

【作者简介】黄小芳(1985— ),女,广西钦州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迁移能力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中化学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力研究
大学生就业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