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飞
【摘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保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由于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以及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原因,当代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习惯,重视家庭诚信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改善高校诚信教育、强化学生诚信管理,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优化诚信社会环境等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事件时有发生,认清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剖析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成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的重要性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保证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封建王朝还是现代社会,诚信在人们日常交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们沟通交流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
理想信念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精神支撑,给人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表现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能够遵守诚信,只有遵守诚信,才能为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与公民基本道德行为息息相关,也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1.政治诚信方面。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部分大学生不甚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少数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入党是为了好择业,或是将入党作为彰显自己能力的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入党动机格格不入。加入党组织后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宗旨意识弱化。
2.学业诚信方面。部分学生漠视学校规章制度,经常旷课、迟到,教师点名代替他人答到、寝室违规使用电器、自习室违规占座位等;各类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不断多样化,从打小抄、传纸条,到如今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在学年论文、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写作季,个别学生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更有甚者付费请他人代筆。
3.经济诚信方面。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经济观出现了错位现象,部分大学生在经济方面存在不按期偿还国家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等问题。对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行为的看法,有些同学认为“可以理解”“既然大家都如此,不这么做就会吃亏”;在参评助学金时隐瞒家庭实际收入情况,夸大家庭贫困程度,违规申请贫困补助;故意拖欠学费,将学费用于消费、炒股等,上述学生的这些行为不仅违背诚信,同时使真正因家庭贫困而需要补助的学生受到影响。
4.交往诚信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诚信问题表现为人际关系虚假、人际关系冷漠;恋爱态度不端正,恋人交往态度不严肃;做人不真诚,夸大个人能力,借钱不还,借物不归等。随着互联网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虚拟的网络交际冲击了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隐瞒信息、欺诈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学生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发送计算机病毒,触碰了法律底线,造成了恶劣影响。
5.就业诚信方面。受就业竞争、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简历造假、草率签约、随意违约时常见诸报端。近80%的学生认同可适当修饰美化求职简历,擅自提高个人的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夸大个人成绩和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与招聘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拒绝履行义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出现“闪辞”“裸辞”现象。大学生的随意毁约对学校的声誉、就业市场的秩序和大学生本人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薄弱。多数大学生能够对诚信有最基本的认知理解,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行为与他们内心的原则是不尽相同的,“知”与“行”相背离,不能将诚信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诚信行为。同时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对于缺乏诚信造成的后果没有清晰的认知。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家长不能以身作则。生活中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排名及日常起居,子女是否与同学相处融洽,有没有信守承诺、真诚待人等重视不够,忽略诚信教育,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和监督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的诚信缺失留下了“滋生空间”。同时,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不诚信行为,会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及诚信观念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有过高期望值,造成孩子在成长中缺乏吃苦精神,且不愿意分享,而家长对子女的一些不文明失信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对自己的一些失信行为不以为然。
3.学校因素。一方面,高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引导。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道德和素质教育。期末的学业考核成绩依据的是上课的出勤率和课堂的表现,不涉及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诚信教育课程很少与学生平时生活密切相关的助学助贷、求职等方面结合。另一方面,缺乏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高校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宣传内容比较少。部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学术上弄虚作假,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诚信行为示范;一些大学生学业上不诚信,却获得了荣誉,其他学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也会纷纷效仿。
4.社会因素。一是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外部因素。政治上,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影响了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也影响了部分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经济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币驱除良币的浮躁社会现象让大学生对于做人要讲诚信这一原则感到怀疑,比如各类伪劣产品、疫情期间哄抬物价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对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认知,对于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消极作用,形成了不良诚信示范;文化上,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地对我国进行文化的渗透,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企图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部分媒体的虚假报道、用人单位的“暗箱操作”等不良社会风气给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诚信奖惩机制还不完善,诚信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滞后。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中虽然有对诚信原则的相关表述,但专门针对诚信的法律制定尚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制止社会中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失信行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监管真空状态,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还未建立,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发生。
三、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诚信习惯
一是大学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大学生诚信读本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在阅读学习中认识马克思主义诚信观,领悟其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提升自身的诚信意识,自觉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来纠正偏差的诚信观,丰富自身的诚信理论体系,形成正确的诚信观。二是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避免不诚信的基础。三是大学生要学习先进,身边的优秀党员、优秀班干部、诚信榜样都是学习的对象,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完善自身人格,养成并坚持良好的诚信行为。
(二)重视家庭诚信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
家庭教育对人诚信观念的形成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诚信意识,做到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从自己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道德素质,做孩子成长路上正确的领路人;同时在家庭内部弘扬讲诚信之风,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充分意识到诚信行为对自己的重要性,以便于进一步规范孩子的行为。
(三)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强化学生诚信管理
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术不端的教师要加大惩戒力度,让诚信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线上线下共同开展诚信教育,拓展誠信教育的空间和范围,提高诚信教育的效率,从而有力促进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外化于实际行动中。此外,高校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辅导员要在平时的班会、团课的讲授中穿插题材鲜活、贴近实际的诚信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媒体平台将诚信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地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高校还要逐步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机制,高校或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诚信档案便可以完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诚信状况,以此作为大学生诚信择业的基础。
(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优化诚信的社会环境
法律法规是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信惩治的法律机制、制度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从思想上廓清人们的认识误区,确立义利并重的现代诚信价值理念。政府要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或在政府开放日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通过不断的宣传诚信带来积极影响、宣传先进典型以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诚信原则后要面临的严重后果,促使大学生不断树立诚信意识,自觉地诚信做事,诚信做人。同时弘扬诚信传统美德,激发大学生情感认同,深入贯彻执行诚信理念,树立诚信榜样,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增强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敏.“知行合一”思想观照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
[2] 黄礼锵,林志锋,谢东俊.青年大学生诚信危机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03).
[3]唐昊.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工作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
[4]张芙蓉,郭青,田星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
[5]宗传鑫.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提升高校诚信教育实效性[J].大学教育,2018(11).
[6]孙纪瑶.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之道[J].人民论坛,2018(24).
[7]李松梅.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26).
[8]赵荣华,王华,刘攀.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与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05).
[9]陈萍楠.大学生诚信现状[D].辽宁:渤海大学,2017.
[10]刘扬.新时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0.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推进共享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及其化解策略研究”(2019BKS02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研究”(2020ZT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