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修磊
【摘要】网络社会中的各种消极思想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因此需要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使其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要求。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行为;策略
一、网络交往的主要特点
(一)身份定位的虚拟性
网络中的个体虽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指纹、DNA这些与生命有关的严格认证。网络个体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匿名身份,并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名字,或者有多个IP地址。这样的特征隐瞒了个体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人们可能因为某个共同兴趣参与到某个话题的讨论,也可能因为喜好放弃或退出某个论坛。虚拟性是网络的本质特性,虽然虚拟性是建立在数字化空间中的,但是虚拟社区并不等于虚无或虚幻,虚拟性的网络交往不能脱离现实的行为准则。
(二)关注对象的目的性
不同的网络群体会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目的需求,汇集于不同的网络板块,他们关注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进入某个领域。因此网络更具开放性。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其成员不再受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种族、肤色的限制,凡是对某一社区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获得该社区成员的身份。无论是网络生活社区、网络游戏社区,还是网络军事社区、网络体育社区等都有大批的拥趸,他们在网络社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某些热点事件,从而形成某种网络圈子文化。
(三)人际关系的松散性
网络将陌生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中陌生的人际关系,因为网络成员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网络不像现实社会受到外力约束,导致其组织和制度力量的相对薄弱。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网络的跨地域性抹去社区成员的真实身份,撇去真实世界人际关系的牵绊,反而能促成在真实世界中没有条件形成的人际关系,不过这种人际关系是非常脆弱的。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分析
(一)網络行为缺乏道德认知
大学生在网络中许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他们对网络行为的道德价值判断存在根本的认知错位。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行为与网络道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修养、品质能力的内在本质联系,对于什么是网络道德、人为什么要遵循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识。一旦缺乏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将不具理性,甚至还会触犯法律。
(二)网络行为缺乏自律意识
部分大学生会把对现实的不满带到网络中。他们在面对一系列矛盾时,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样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价值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缺乏自律意识。
(三)网络行为缺乏道德观念
网络作为一个新的行为领域,必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规范成员的行为。因此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以外,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如果仅仅把网络当作一种技术或媒介,不能全面理解网络赋予大学生的道德权利、道德责任,就不能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领悟自身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也不能促进整个网络社会与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网络影响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策略
(一)将网络德育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教育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构建网络道德社区,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对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网络道德培育的积极性,更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死板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在网络道德培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利用学生对吸收外部信息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整合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大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等平台的建设,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学校、网上论坛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将网络道德培育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做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者。
(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要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必须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这样才能有效地规范其网络行为。外部需要加强技术防控,对各大网站、论坛里的信息进行监督、筛查,控制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防止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分辨网络信息,提高大学生网络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同时还要培育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在网络中的自律行为习惯。可以通过举办网络讲座、出版网络期刊、创办论坛等手段,努力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三)多措并举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思想行为
通过设置优秀在线课程、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等丰富校园网络主题社区文化,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虚拟社区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熏陶;开展学术科研论坛活动、各类网络文化节活动等多种网络活动形式,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善用大学生网络评论渠道,建设以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公众号、学校贴吧等虚拟社区网络评论员队伍,并加以正确引导,这样既能使其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出力,又把握住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上行为的走向;统筹采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在网上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茹晓冬.网络舆论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9.
[2]李小玲.“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3):82.
[3]李冉冉.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5):69.
[4]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74.
[5]陈璐,张剑宇.虚拟社区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现状研究[J].时代教育,2012(21):70.
[6]李潮林,许益锋,何宇惠.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及其引导[J].高教探索,2019(7):125.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意识形态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研究”(2019SJB112)、2020年度南京工程学院社科联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课题“网络影响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策略研究”(SKLB202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