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域下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2021-06-10 18:56林夏斌
决策探索 2021年8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林夏斌

【摘要】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育主体自我中心化,教育模式二元对立式,教育环境全球多元化。本文在解构主义视域下,借鉴解构主义理论,通过打破中心主体、解构二元对立构建新路径。

【关键词】解构主义;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集冲击给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相对较强的独立自主、标新立异、思想开放等个性使高校对于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尤为重要。目前针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较少,从解构主义视域下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力图从解构主义视域为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构建探索新的方向。

一、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主体自我中心化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但说教一方牢牢占据着支配权,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主体,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完成“按部就班”式的教育任务,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对象,特别是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使得其在接受灌输式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凸显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在独立开放共享的思维模式下,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观念意识越来越强烈,受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二)教育模式二元对立式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有政治性和严肃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遵循固有的规范式表达模式。当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固有的规范表达模式,追求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规范性表达和多样性表达的对立。爱国主义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重视其学科的严谨性,这与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追求的标新立异、妙趣横生的网络语言形成了对立面。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会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但依然只是注重“单向式”的灌输教育,无法满足他们所需的语言交往功能,最终导致单向和互动的二元对立。

(三)教育环境全球多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影响急剧增加,部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在无形中被弱化,特别是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浏览国外网站的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表现为快餐式的特征,其中夹杂着大量丑化我国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目前还无法做到全方位的监管,青年大学生在主动或被动地吸收后容易形成负面消极的思想观念。

二、解构主义对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借鉴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思想流派。去中心化是一个源于自然生态学的概念,用来表述自然界的演化没有恒定中心,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传统的高校教育是以简单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为主,强调教育者的中心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被支配地位,无法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凸显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明确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相互的过程,扬弃去除主体地位的中心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通过交互学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模式。

反二元对立。二元对立观念是传统哲学构成的形而上学大厦,把类似真理与谬误这两项看成是对立的,前者总是先于后者存在,相对于后者具有统治地位。在强暴的等级关系中,对立双方中的一方总是统治着另一方,形而上学是把对立面看作是永远固定不变的,也不能互相转化。中国早在古时候就有先驱反对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老子》第五十八章讲到“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辩证地揭示了对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中国的儒、道都强调“中和”,强调“正道中行”,能避免向相反方向转化,不走极端。

三、解构主义视域下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打破中心主体,激发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以教育者为中心主體的教育体系严重打击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积极性,违背了教育以生为本的原则。打破中心主体,激发主体间性可以有效规避教育者单方面权威的弊端,扩增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开放性思维,更好地建立良师益友关系链。教育者应当从思想根源上接受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特性,发挥引路人的社会价值,做好同路人。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不应该用片面化的解读与见识否定教育者的爱国主流意识,要发挥自身的特性与专长,积极辩证地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

(二)解构二元对立,创造多元共荣

教育者应主动跟上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步伐,消除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利用网络流行话语的通俗易懂有趣性,以适合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二次加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充分发挥语言的交流沟通功能,利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独立自主、喜彰显个性的特征,化被动为主动,采用聆听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认知个人观点中的对与错,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观点,增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灵亲近感。解构二元对立,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堂和网络中都能够形成相互交流,创造多元共荣局面。

(三)引领开放思想,守住开放阵地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开放思想需要教育者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在多元化的外部环境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学生的开放思想。积极开展隐性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渗透、开放式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守住“开放阵地”,利用大数据技术、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大力开发并精准推送适合艺术设计类大学的网络推文、动漫、短视频等,构建网上立体宣传教育矩阵。

四、结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运用解构主义理论,解构现有新时代艺术设计类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困境,探索、创新、发展适合时代背景的育人模式与方法,是广大教育者的必经之路,也是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邹喆.解构主义语境下的当代景观形态语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2]刘康.“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102-109.

[3]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8-9.

[4]周惠林.艺术设计类学生国际化培养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09):147-149.

[5]钟秋亮.对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南方论刊,2017(11):111-112.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构建机制研究”(JAS191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
重塑与解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