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杨晓峰
(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 心功能科,新疆 伊犁)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肌因缺血出现坏死,使得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病变,其特点是,发病快、危险性大、易并发心源性休克[1]。本次探讨中针对老年群体进行分析,选择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高龄健康老人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对比探讨,从而了解高龄AMI患者的特点,优化目前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现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选择我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0例以及40例无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的分析对象,患有心肌梗死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无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40例为对照组。进行分组治疗及护理之后进行探讨分析。两组老年人的年龄在69~82岁,平均(74.24±1.97)岁,所有的患者在实验开始前需要进行常规的体检,如果患者的心电图以及血压都在正常的范围内,则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的健康老年人标准[2]。
1.2.1 实验项目
(1)体重;(2)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
1.2.2 实验措施
(1)动态血压测量:监测前9 h内,两组均未使用降压药物,时间选择上午8~9时至第2天的8~9时。自动测压1次/30 min,若24 h内有效数据低于80%,该组数据不列入分析。有效血压读数的标准:收缩压70~260 mmHg,舒张压40~150 mmHg;脉压20~150 mmHg。(2)动态血压数据处理:通过动态血压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参数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与舒张压:(24 hDBP);②白昼:(6~22时)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22~6时)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每个小时为1个区间,将每个区间的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进行统计,全部数据通过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t进行检验。
动态血压值比较,本次进行探讨的患者动态血压均值经配对t检验,之后对比24 hSBP、24 hDBP、dSBP、dDBP之间存在很大差异(P<0.05),证明高龄患者在AMI急性期,血压远远低于健康老人,处于低血压状态,详见表1。
表1 高龄AMI急性期患者与健康高龄老人动态血压值比较(±s, mmHg)
表1 高龄AMI急性期患者与健康高龄老人动态血压值比较(±s, mmHg)
?
(1)老年患者在心梗后心脏排血功能大大的降低,也导致血压出现降低的情况;(2)老年患者在患病后为了减低心肌的负荷,使用药物进行控制导致发生明显的血压降低[3];(3)老年患者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也逐渐减低,比较容易出现低血压的情况;(4)老年患者的主动脉弓、颈动脉窦的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较易发生低血压。
动态血压在24 h内有规律的在进行变化:通常在上午的9~10点最高,以后渐降,差值最大40 mmHg,早上上升20 mmHg,呈“长柄勺状”[4]。本次探讨中针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曲线均消失。跟之前的研究基本处于相同的状态:在≥60岁的老年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具有高达75%的发生率,同时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没有明显的区别,高龄可能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原因。老年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身体的各个器官和内分泌情况逐渐衰减,下丘脑-肾上腺轴出现功能的紊乱,导致老年人睡眠-觉醒循环发生改变[5]。故需要特别注意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为了有效的预防AMI急性期的并发症[6],干预如下:(1)高龄患者AMI急性期要慎重用药,密切的观测血压值以及血压的变化。开始2~3 min测血压1次,待血压稳定10~20 min后可延长测血压的时间[7]。(2)低血压对肾脏影响的护理在AMI急性期,应仔细观察尿量及色泽,准确记录出入量,预防因肾脏血流灌注不良而引起的肾功能不全[8]。每小时尿量不应少于50 mL,观察病人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必要时检查尿比重。(3)低血压的出现有可能加重脑动脉的供血不足。针对老年人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动态血压观测以及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药汤剂口服配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高龄可能是昼夜节律消失的主要因素,同时针对这部分的患者需要慎用扩血管药物,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